納雍返鄉創業村民:生態養殖托起致富夢

納雍返鄉創業村民:生態養殖托起致富夢

春芽吐綠,萬物復甦。畢節市納雍縣寨樂鄉鹿山村裡,只見蒙照斌正在魚塘收網。

纳雍返乡创业村民:生态养殖托起致富梦

“這是我們魚塘的鯉魚,只有野生的才會是紅色的。”蒙照斌指著漁網裡活蹦亂跳的鯉魚告訴記者,“這一網(魚)個頭不算大,平均七八斤左右。”

今年54歲的蒙照斌是納雍縣化作鄉人,400箱蜜蜂和兩個魚塘,讓蒙照斌成為納雍縣農民工返鄉創業搞生態養殖的代表。

“與其幫別人幹活,不如為自己幹活。”有了主意,2013年蒙照斌辭去在納雍縣單採血漿有限公司工作,打算自己創業。蒙照斌的行為讓妻子很不能理解:回到農村能做什麼?家裡幾畝地收益不如去打工。

“農村人每家都喜歡養點蜜蜂,現在生態環境好了,蜜蜂採蜜也容易,養蜜蜂也不需要太多技術,考慮後決定做蜜蜂養殖。”蒙照斌說。帶著這個初衷,2013年5月蒙照斌和臨鄉村民陳剛合夥註冊了納雍縣寨樂鄉野鹿山生態有限責任公司,開啟了他的生態養殖致富夢。

纳雍返乡创业村民:生态养殖托起致富梦

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如果事情按照蒙照斌的設想,養蜂不僅能讓自己致富奔小康,還能帶動鄉民一起發家致富。

“到自己真正做的時候才知道不容易。但是我相信我們這裡有著養蜂的自然優勢。”回憶起最初養蜂經歷,蒙照斌感嘆到。2013年,蒙照斌開始向當地村民收購蜂蜜,拋開了傳統蜂蜜養殖,開始了盒框養殖。

“死了買,買了死,然後繼續買,那時候有一種無限死循環的感覺。”由於缺乏蜜蜂養殖專業技術方面知識,哪怕最初僅二三十箱蜜蜂,由於管理不當,大部分蜜蜂死了。養殖創業的蒙照斌,剛起步失敗就叩響了他的大門。

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沒有讓已不惑之年的蒙照斌退宿,缺知識就學習,蒙照斌自己買了許多關於蜜蜂養殖的書籍,一遍又一遍的翻閱學習。“我們沒啥知識文化,有時候蜜蜂因為什麼死的都不知道,老懞就在書裡一本一本找,再去蜂箱看,聽到別人說哪本書好,自己就想方設法買來看……”蒙照斌的妻子對記者說到。

三年,整整三年,蒙照斌的蜜蜂養殖才逐漸步入正軌。

閒不下來的蒙照斌“玩轉”蜜蜂養殖後,把目光轉向了生態魚養殖。

蒙照斌的合夥人陳剛是鹿山村人,得知鹿山村有個自建魚塘,兩人便籌劃著接手魚塘。

“魚塘是流轉鹿山村村民的地皮來搞的,轉包給別人,結果虧了那人跑路了。這裡水質好,魚味道好,不忍心荒廢著,就把它接過來自己做。”蒙照斌一邊檢查魚塘情況,一邊告訴記者魚塘來歷。“現在政策好了,人們生活富裕了,週末來這裡玩的人也越來越多了,下一步我想動員村民,大家開辦點農家樂。”蒙照斌沒有忘記給予自己幫助的村民。

2016年6月27日野鹿山遇到百年難見的暴雨,在村民共同努力下,魚塘是保住了,但剛剛投放的一萬多斤魚卻衝得乾乾凈淨。

鐵橋沖毀,塘基沖斷,塘底與河道互通,心灰意冷後,蒙照斌心想:如果不堅持就徹底失敗了,堅持下去就會有一線希望,“因這裡水產業不發達,水產養殖是有希望的,剛好小龍蝦養殖興起,我又把沖壞的塘養起了小龍蝦,另外的一口塘養魚。”

如今的蒙照斌,在生態養殖方面已是小有成就。通過這幾年不斷努力,盒框養殖的蜂蜜有近400箱,並在政府幫助下,與納雍黃泥村、石母豬村以及幹壩社區建立聯繫,以共同投資、共同分成的方式共同發展蜜蜂養殖,每年與村民分紅近30萬元。村民以土地投資入股的形式入股魚塘,每畝地一年分紅1000元,每年共支付村民25000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