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2020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必备考点汇总(一)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对于教育基础知识的考察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六个部分,总有太多考点要记忆,重难点把握不住。别急,招教备考必备的知识精华版来啦!教育心理学高频考点、重难点知识点汇总!错过难上岸!

干货!2020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必备考点汇总(一)

一、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理解。

广义的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它既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狭义的教育心理学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人(主体)的心理。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展开的。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组成。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之间相互影响引起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改变,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

(2)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他因此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3)1877年,俄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发表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4)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1913~1914年,该书又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学习理论一直是主要的研究领域。

(2)我国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房东岳翻译自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由行为主义转向认知范畴。

(2)20世纪60年代掀起了一股人本主义思潮,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认为教师只是一个“方便学习的人”。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越来越注重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各个理论派别相互吸收,体系愈加完善。

(2)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五、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验法

实验法是心理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成就最大的一种方法,主要包括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现场实验又叫自然实验,是在自然情境下,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一些条件,以引起学生某些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现场实验的实验情境不易控制,难以得到精密的实验结果。

(二)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在教育过程中,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和描述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收集相关的研究资料的方法。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采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

(三)调查法

调查法是通过各种途径间接了解被试心理活动的一种研究方法。调查法总体上易于进行,但在调查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被调查者记忆不够准确等原因使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受到影响。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调查方法有问卷法、访谈法等。

(四)个案法

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地观察与研究,收集相关资料,分析其心理特征以便发现影响其某种行为和心理的原因。

(五)测验法

测验法即心理测验法,是运用测量工具衡量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方法。

(六)教育经验总结法

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教育心理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它是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

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七)产品分析法

产品分析法也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又称活动产品分析或作品分析法,是指通过分析学生的活动产品,以了解学生的能力、倾向、技能、熟练程度、情感状态和知识范围。


六、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教育心理学研究要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即根据教育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来研究其本质、规律与机制,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遵循客观性原则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

(二)教育性原则(道德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是指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研究手段与方法应能促进被试心理的良性发展,这是所有关于人的心理学研究中都应遵从的一个基本伦理道德原则。

(三)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教育心理学研究要求研究者牢记被试的心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应该采用动态的、变化的指标进行衡量。它还要求研究者在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考虑被试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态度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

(四)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由教育心理学的应用科学性质决定的。这一原则要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应从教育情境,尤其是主体的实际需要出发,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心理问题。

(五)系统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要求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坚持以全面的、发展的和整体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七、心理发展的概念和阶段

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学龄前期)(3~6、7 岁)、童年期(学龄初期)(6、7~11、12 岁)、少年期(学龄中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八、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基本特征)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是: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1)连续性与阶段性。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而处于主导地位,表现为阶段性的间断现象。但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生的,而且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新特征,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

(3)不平衡性。一方面表现出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发展的起止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任何一个正常学生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等方面往往又千差万别。


九、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四年级(10~11岁)儿童的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其抽象逻辑思维仍需以具体形象为支柱。

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或“危险期”。在这一时期,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为支柱。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

青年初期(14、15~17、18岁)又称学龄晚期,相当于高中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年,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十、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

(1)遗传是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物质基础。

(2)环境对个体的心理发展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离开了社会环境与社会实践,人的心理就不可能向人的方向发展。

(3)教育制约着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方向、趋势、速度和程度。因此,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比一般的环境影响起着更为主要的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