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界感,是成年人的保護膜

西西比河與墨西哥海灣的交界處,出現“憑什麼你跟我不一樣”的海水現象,這是由海水質量和溫度因素共同造成的。

邊界感,是成年人的保護膜

無獨有偶,中國黃河也有這樣的奇觀。涇河水清,渭河水渾,涇水、渭水相匯合時,清濁不混。

《詩經·邶風·穀風》曰:涇以渭濁,湜湜其沚。杜甫在《秋雨嘆》中也感嘆:濁涇清渭何當分。

邊界感,是成年人的保護膜

這,就是涇渭分明的來源,說的是邊界清晰,不該再進一步的時候,就要剎住車。

在人的世界裡,邊界感也是很熱門的詞。我們常聽到朋友吐槽,誰誰太沒邊界感了,老用我的東西,干涉我的事情,拿自己不當外人等等。

心理諮詢中,我們一般稱之為“界限”。來訪者與諮詢師之間有一道看不見的線,督導師與首督導者之間也有。

上週的團體督導,督導師一句簡單的話便劃清“楚河漢界”,觸我深思。

督導快結束時,受督導者說:“老師,我收穫很大,您讓我感到很溫暖。”督導師答:“這可能就是你付錢給我的原因。”

督導師沒有順著話聊,而是用他的責任和義務來劃清雙方的界限。他不擔心對方會受傷,或者對他不滿。

第一,這是督導的設置,誰都要遵守;第二,此時此刻,雙方就是督導與被督導關係,探討案例而已,不延伸出其他關係;第三,督導師相信受督導者有能力理解他的回應;第四,督導師也是在做示範:諮詢中劃清界限,你好我好大家好。

邊界感,是成年人的保護膜

介意別人的態度,角色定位不清晰,對彼此之間的關係缺乏信心,太過在乎對方的感受而壓抑自己,害怕失控感和不確定感等,這些都是讓人界限模糊的主要原因。

比如,在交往中,我們擔心拒絕對方的要求會破壞我們的關係,於是允許TA不斷地修改我的原則。

比如,我們擔心界限劃得一板一眼,顯得沒人情味和魅力,不能與TA更加親近,從而忘記自己的角色。

比如,我們需要得到很多很多的愛,於是與多個異性保持曖昧的關係。

比如,諮詢師想博取來訪者的喜歡(多付幾次錢),而允許TA遲到、談價還價、送禮。不一而足。

我們有時做不到向對方攤牌“到此為止”,做不到“我只是收錢幹活的”,做不到“各回各家,各找各媽”。或許,我們也渴望從界限不清中得到好處,如愛、自戀、成就感、崇拜、金錢、權勢等。

然而,就像鴛鴦鍋,清淡的那邊鍋如果混入麻辣,不僅口感有變,身體也不舒服。

很多人或多或少都受到邊界感的困擾。我想,根源就是“沒勇氣”,沒勇氣承受劃清界限而帶來的短暫的孤獨、誤解、失落。當然,也可以理解為“延遲滿足”發展不好,沉浸在短暫的歡愉中,而忽略長久的快樂。

前段時間看了《被討厭的勇氣》,心靈如受電擊。這本書主要講如何應用阿德勒的心理學思想來獲得真正的幸福。阿德勒認為,擁有被討厭的勇氣,才能通往幸福之門。

邊界感,是成年人的保護膜

你討厭我,那是你的事情。我做我自己,自由地生活著,不再尋求認可。

阿德勒說,每個人都要學會“課題分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我們只能修好自己的課題,而不能干涉別人。

舉個簡單的栗子,老王看片導致電腦中毒,讓我週末幫他修,但我要看球。我會說沒時間,他可以找別人修。

看球是我的課題,修電腦是他的課題。如果他討厭我,甚至跟我絕交,那我也只能大方地祝福他理性看片,注意身體。

中國是一個講人情的國度,但這個不是我們混淆界限的藉口。原生家庭,也不應該背這個鍋。

提升邊界感,或者說做到界限分明,這是我們要修行的大課題。給自己勇氣,假以時日,我們都能做到。

我也是在失去一位重要的朋友之後,才真正敏感地面對這個課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