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瓜幹,大集體,那個時代人們的真實寫照

那是一個貧困潦倒,悲慘、絕望,不堪回首的一個年代;那是一個痛不欲生,其今時,每每回想起來似有萬箭穿心的一個年代!

地瓜幹,大集體,那個時代人們的真實寫照

地瓜幹僅是往日苦難中的一個點面。

地瓜幹就是地瓜切成0.4釐米的片曬乾而成。它記載著農民悲切切的辛酸淚!

地瓜幹,大集體,那個時代人們的真實寫照

這辛酸淚,必是同時代的城市人和當今的人們做夢都體味不到的!

地瓜有春地瓜、半夏子地瓜(也就是6月份收割小麥結束栽種的),長到10月底左右才是秋收地瓜的開始。

地瓜幹,大集體,那個時代人們的真實寫照

剛剛記事,也正是幾歲,那時村子(大隊)還是純粹的大集體,一切農活全部由男勞力和家庭婦女來幹。 秋收地瓜,首先要收割地瓜幔子,然後,一次次的抱放到地崖上曬乾,以備冬天粉豬飼料.地瓜幔子收割完畢後,男勞力要起大早,帶大晚的刨地瓜;青壯年婦女,甚至中老年婦女,他們都要挑著簍子,推著小車,帶著切割地瓜乾的專用菜板到地裡切打“地瓜幹”。

這種菜板於現在商場專賣切“蘿蔔絲“的菜板類似,不同的是:切地瓜的木板上面用釘子鑲嵌的一塊鋼片,鋼片和木板之間有0.6裡面的空隙;菜板也比商場的菜板大的多。 婦女們到了地裡,匆忙的把菜板放到簍子理,坐著馬紮,拿起地瓜在菜板上前後不停的推拉,一片片0.4釐米厚的地瓜幹掉進簍子裡。滿了,挑著挑子送到道邊或者地崖上面,然後一片片的撒開暴曬,等幾天烈日曬幹後,再次用手一塊塊的收起來送到生產隊倉庫,以備當做豬、牛、馬,所用的一年飼料。到了十幾歲之時,曾記得我村有一名最能幹的婦女,每到這個季節,她一天能切打1600斤,其掙的工分比男勞力都多,估計工分所累計勞動日能有7——8毛錢之多。不過為了養家餬口的超體力勞動,也造成很多人的腿和胳膊損傷,常年忍受鑽心的疼痛,當然那個年代不死就必須幹! 生產隊的飼料和上繳公糧餘留夠了,剩下的地瓜就分給社員。

地瓜幹,大集體,那個時代人們的真實寫照

今天還記憶猶新,在我幾歲之時,當時給社員分地瓜是各個生產隊的女青年,她們天天起早貪黑挑著挑子,要來回行走1——2裡挨家挨戶的送。估計一挑子地瓜的重量在130斤左右;後來改成家家戶戶自己推著小車往家裡推,當然都是日薄西山,天色向晚,看不見人影,收工以後的事。 白天,社員刨了一天地瓜也足夠每家每戶分攤,所以由生產隊長、會計、幾個社員在中午以後時分開始把地瓜分成100斤一堆,然後排成幾條行間,把每戶的名字安排好,就等著天黑收工後才可以搬回家。天黑了,各個住家的小學生,男女老少都在地裡紅紅火火忙活的不可開交,不到10點左右不能完工、有的住戶沒有小車,只能用擔子通宵的挑個沒完。

地瓜幹,大集體,那個時代人們的真實寫照

地瓜般回家了,白天,家庭婦女或者放學後的孩子要把大部分儲存起來,儲存的位置是在房梁之間,鋪設一層由植被編制而成的平板上,並附有一層乾草,防止冬壞;剩下的地瓜在家裡切割成片,用小車子送到山上曬成地瓜幹,然後,收回來裝在麻袋和其他器具儲存。儲存地瓜乾的目的有三個:防止開春溫度依次升高,地瓜發生壞變;粉碎成地瓜面,備做豬飼料;調節枯燥無味的粑粑和地瓜的單一吃法。 農民想活命也離不開地瓜和地瓜幹,這也是無奈之舉。

地瓜幹,大集體,那個時代人們的真實寫照

因為,當年人們生活水平差,缺魚少肉,肚子沒有油水,再加上勞動強度異常,吃飯都不知道飢飽——很能吃,所以造成糧食總是急缺,轉過年可能就有青黃不接的窘境,這還多虧有了地瓜和“地瓜幹”的補充尚且如此。玉米成為社員的主糧、地瓜起著著舉足輕補充作用、小麥成為了過節的奢侈品。小麥不夠吃的原因:因為多數都交公糧被城市人吃了、城市人吃著農民的糧食,他們沒有感激之心倒罷了,讓人不齒的反辱罵鄉村人是鄉巴佬!感覺農民低人一等,自己趾高氣昂勝人一籌!(說老百姓善良,死我都不相信) 地瓜和地瓜幹是沒有蛋白質和其他的任何營養價值。

地瓜幹,大集體,那個時代人們的真實寫照

一個男勞力是一個家庭的頂樑柱,他要承受生產隊非人體力勞動的煎熬、肩負起家庭的吃穿的生活重擔,所以他的身體好壞關係一個家庭的安危,為了保證有個健碩的身體,以粑粑或者豆子粑粑來補充營養是唯一不二的選擇,當然也不等於地瓜和地瓜幹從不粘口。而大部分地瓜和地瓜幹成為了婦女和學生的主食。 煮地瓜乾子和煮豬食別無兩樣;吃法,也別無二致。首先,弄一大堆“地瓜幹”,經過洗刷後放到8號的大鍋裡(比現在的鍋大數倍),加上清水、水比地瓜幹高出一大塊,蓋上鍋蓋,用乾草大火燒熟。掀開鍋蓋,呈現在你面前的是似是一片被“漂白的碎石般的平川”,這時看著都反胃、心不由己的淒涼的心情油然而生。條件好的家庭,熬個近乎清水白菜湯或者蘿蔔湯,然後全家人一人一碗的吃個不停;條件不好的家庭,一邊直接從鍋裡鏟上來幹吃,一邊放著涼水咽送下去了事。這味道,真不是今天的人能體會的到的一種苦難,其如同吃粉碎花生殼子、玉米塞子、糟糠一類,“十分散幹”。人在家裡吃,豬在豬圈享受著同等待遇。

地瓜幹,大集體,那個時代人們的真實寫照

在回想:真不是人過的日子”。不過要想“地瓜幹”好吃點,就必須加糖精,雖然糖精有毒,卻是實實在在的增加了甜度;加食用鹼,其地瓜乾燒熟了以後變成紫色的,如此,總比干熬的好吃點。

過年了,農民勞累了一年、吃糠咽菜苦了一年,過年是唯一眾人盼望和喜慶的日子。大家都喜慶過年能吃幾天白麵粉、吃幾天大隊分給社員的10斤左右的豬肉、還能用它包餃子,抄大白菜,嚥下去,享受那種滑溜,噴香撲鼻,滋潤全身的快感。即便如此,難吃的“地瓜幹”還是在春節中令人生厭的不能缺席,成為貧困繚繞的農民的一道填充劑,為的就是能夠節省一些麵粉。

一般在陰曆28到30這天,家庭主婦先把“地瓜幹”煮熟了,然後帶著放假的學生到村中間再次加工。

地瓜幹,大集體,那個時代人們的真實寫照

村中間處有一個碾子,碾子是由很大的石頭雕鑿而成的碾盤以及圓柱形的磙石而組成、磙子上面有木架,可以用驢拉,也可以用人來推動石柱。經過煮熟而又發白的地瓜幹放到碾子上,歷經碾壓變成無數半個釐米大小的碎塊和粉末。

婦女帶回家,先是把它與早已經煮熟的紅槳豆和白色有毒的糖精混合在一起,後用發酵好的麵糰包成一個個餑餑放倒鍋裡蒸熟。這種麵食俗稱——豆餑餑,吃起來非常好吃,人們也很愛吃,但豈不知這種好吃的餑餑,並非是碎地瓜幹起的何等功效,而是帶有香甜味的紅槳豆和白糖精所起的作用,因為物理變化根本改變不了碎地瓜乾的劣性,惟外因掩蓋了其自身的苦澀,但卻怎麼也渫之不去它給農民帶來的無奈和傷感,只能說甜在嘴裡,苦在深處!

地瓜幹,大集體,那個時代人們的真實寫照

地瓜和地瓜幹,每家每戶,基本上都能在生產隊哪裡分得3——5千斤左右,(不是生產隊白白給的是要扣工錢的)就是這些地瓜和地瓜幹,少部分餵豬,剩餘的都被人吃掉,尤其地瓜幹,儲存好了能存一年的一個來回,而人們就在這樣一來回中,始終在苦苦度日!

地瓜幹,是那個時代人們酸楚的寫照、是農民們一種無奈的苟活,沒有第二條道可走。閉目沉思、相形之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