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徽商:徽民背井离乡投身商海,思想转变为何还得感谢王阳明?

在安徽南部、江苏北部和浙江西部三省的交界处有一面积1.25万平方公里的狭长地带,东有大鄣山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扼,它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徽州府。

徽州,古称新都、新安,也是徽州商人的发祥地。在乾隆二十七年,乾隆皇帝在扬州天宁寺接见的16位商人之中,有14位就来自于徽州府。徽州府这么一个小小的地方,竟然能有这么多富商巨贾,直到今日也让人叹为观止。徽州商人给中国带来最大的贡献在于,徽商开拓、串联了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并且形成了商业的网络。

天下徽商:徽民背井离乡投身商海,思想转变为何还得感谢王阳明?

商海茫茫,荆棘满地,险象环生。在我们羡慕徽州商人的背后,殊不知当时徽州人有多少的难言之隐。天下之名寄命于农,徽民寄命于商。到底是什么促使徽州商人不得不作出背井离乡离乡的抉择?小编今天就带大家看一看。

1.人口猛增,人地矛盾突出,生存苦难

徽州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战争都鲜有波及。但为了躲避中原地区持续的战乱,中原地区的世族大家纷纷举家迁徙来到了徽州,开始了他们治世隐居的生活。徽州,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随着人口的大量内迁和繁衍,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徽州人口从12万猛增至56万,嘉庆年间已达247万。

人口的激增,导致徽州耕地严重不足,本土粮食奇缺,严重依赖江西、浙江等地的粮食进口。曾有描述称:一日米船不至,民有饥色;三日不至,民忧饿殍;五日不至,民有昼夺。人多地少,食不糊口,徽州人生存之难。

天下徽商:徽民背井离乡投身商海,思想转变为何还得感谢王阳明?

2.不固守土地,不甘于宿命,只能寄命于商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当大多数人继续执着于向土地讨要生活时,不甘于宿命的徽州人却把眼光投向了山外的世界。面对地狭人稠的现实困境,他们毅然做出了背井离乡的抉择,徽州人只能寄命于商。

在外出的人群中,中国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在安徽绩溪县伏岭镇的徽杭古道,是徽州商人直下江南的重要通道,也是徽州府通往外地道路中最重要的一条。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个身影,十三四岁的胡雪岩离开自己的绩溪老家,攀上了徽杭锁钥的江南第一关。此刻的他已无心留恋脚线的山川秀色,因为他明白,只要自己再往前挪动几部,迈过了这道关口,他就能通向那个既陌生又向往的大都市杭州。

天下徽商:徽民背井离乡投身商海,思想转变为何还得感谢王阳明?

相对于胡雪岩的传奇经商人生来讲,大部分的徽州人经商之路往往更加平凡,也更加有迹可循。生存的巨大压力,磨砺出徽州人吃苦耐劳、节衣缩食的品性,也让徽州商人明白:不甘于宿命,只能寄命于商,既然寄命于商,那么就只能全力以赴、义无反顾

3.思想转变,读书是功名,经商也是功名

在徽州府流传这么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徽州府歙县人胡廷仕,远赴湖南经商,久无音讯。妻子于是当掉了自己的首饰,派儿子出门寻找自己的父亲。当儿子徒步找到山东、河北一带的时候,遍寻不见,便号啕大哭,直到遇到家中的旧仆,父子俩才得以相见。出人意料的是,父亲以功名未遂,坚持不与儿子返乡。

当时的社会,也许和今天有惊人的相似。一个人是否成功,回到故乡是否受欢迎,就在于你在经商上面能否赚到多少钱,这也难怪胡廷仕不愿回到自己的家乡。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尤未厌矣。以自身的身价性命博取一个商业前程,无怨无悔,至死方休。

天下徽商:徽民背井离乡投身商海,思想转变为何还得感谢王阳明?

徽州商人的思想转变,还得感谢一个人,那就是王阳明。在当时程朱理学盛行的时代,王阳明创立的学术流派与其分庭抗礼,这种新思想在徽州悄然声起。与程朱理学放眼于士大夫阶层迥然不同的是,在王阳明看来:良贾何负于闳儒,士商异术而同志,四民异业而同道

所以,王阳明这种思想就鼓励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人更加看重了自身的价值,更加看重自身的主体性。徽州人的价值观彻底改变了:

读书也是功名,经商也是功名。读书是本,耕田是本,营商同样是本。

天下徽商:徽民背井离乡投身商海,思想转变为何还得感谢王阳明?

从明代中叶开始,徽州的从商之风愈演愈烈,高潮迭起,延续了长达四个世纪之久。数百年来,徽州人这种思想转变,加上破釜沉舟的信念,前赴后继,投身商海,才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商业奇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