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转必沉,你的拳是这么练的吗?

最近网络上流传着这么个段子,说:司马懿最厉害的就是身体太好了。曹操死了,他没死;曹操的儿子死了,他没死;曹操的孙子死了,他还是没死。打不过诸葛亮,但把诸葛亮熬死了,最后三国归晋完成一统中国的伟大梦想。所以一个人要想成功,身体健康真的很重要,别光有目标、有理想、有能力、有人脉、有金钱,可结果若没有了健康,一切最终都白忙!所以说,得健康者得天下。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每天坚持练太极拳的一个重要方面。

太极拳是我们的祖先一代又一代在继承的基础上总结完善而形成的完整习练内容。有历史的清晰脉络,又传续着历代人的习练之法,这就叫做传承,也叫做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叫做古传。凡是符合这样的条件的太极流派就都属于古传太极。我们李氏太极拳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属于古传太极。这是国家层面帮助爱好者们做出的最为有利的证明。但我们李氏太极拳因历史原因而不被世人所多知。这就好似练杨式太极拳的基本都知道杨澄甫,却对比他大二十一岁的哥哥杨少候知道者不多是一样的。

逢转必沉,你的拳是这么练的吗?

这类的情况在我国真的是太多了!所以,历史是不能因为我们的不知而去主观的加以否决的。而做为古传太极,它保留了过去的合理练法,经受住了一代代人的检验,它不似今天不符合传承条件的教拳者所理解的太极拳那样,致使练不得法,练不合法,让从学者白白浪费时间和付出。譬如起伏这个问题,现在教太极拳的人就十有八九都是错误的导向。你还别不信。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咱们就说说练拳不能起伏这个要求到底对不对的道理吧!

练拳不能有起伏这个要求肯定是没有错的。但为了避免起伏而限制了练拳者在运动中所呈现的弧线运动就是大错特错的。只要是练太极拳的,无论你什么门派,无论你是谁,只要离开了圆练的即非太极。因此,圆,包括弧形都是在整个练习过程中所必须要遵循和体现的。因为太极的千变万化归根结底无非一阴一阳罢了。而阴阳若没有了圆形乃至弧形做为它们二者衔接转换的连接,则阴阳必断、必散、必乱,无法相济。这也是人人都天生具备阴阳,也都在练着那套阴阳的拳却感受不到太极之妙的一大根由所在。

逢转必沉,你的拳是这么练的吗?

王宗岳先师在《太极拳论》里交代的明明白白:“阴阳相济,方为懂劲。”不相济,终生都不知何为懂劲。能懂劲则能行云流水,连绵不断,是为一气呵成也!否则就有断续处,凹凸处,缺陷处。练拳必不得机不得势,由此,终生也是感受不到什么叫做圆活之趣的。所以,练拳不能有起伏是要搞清楚说的到底怎么个没有起伏才行。

起伏者,于动态运动中,人体的直起直落是也。为了纠正这种起伏的问题,最直接的教学方式就是让学习者压着身体大步低架,从而呈现出近乎水平的运动。这就叫做因噎废食。正确的练法应该是什么样的?其实正确的练法就四个字:裆走下弧。怎么讲?从一个式子完毕再向另一个式子变转的过程中,实际是重心从实腿的胯向虚腿的胯的变化。

太极拳所有的式子全部是这种阴阳虚实的转变原理。这个时候,就必须要按照逢转(动作转换)必沉的要求去做。而在这样的遵循过程中,两个胯的重心变转轨迹就好似下图图示一样:

逢转必沉,你的拳是这么练的吗?

练拳,裆不能出尖,故总是要呈现弧形的。从物理学而言,桥的拱形这种弧形是最佳的承重形状。所以,在我们李氏古传传承当中也把这样的练法称之为“过桥”。意即圆裆是也。且在裆的外形为圆的基础上,人体的重心要在从实胯向虚胯变转的一开始即做到逢转必沉这四个字。而沉,非松无以实现。故有松沉一说。


具体松什么而能沉?绝对不是所谓的放松,而是松腰落胯。能松腰落胯就能产生沉的效果。在这样的前提下的重心运动就是上图下弧部分的呈现。那么这种练法你能说是起伏吗?如果不是,那么你从弧形的一端经过松沉到弧形中间的由高向低,再向弧形中间的由低向高向着另一端的运动当然就不能说成是起伏。如果不这么去练,那么你练的就是现在大行其道的水平架子了。我们干什么都得讲一个理字。不合乎原理的练法若还坚持则非智者所为也!

在古传太极练法当中,十三势的五步练习内容之一就是开发逢转必沉的功夫。有了这样的功夫,你才能感受到什么叫做“飘飘荡荡浪里钻,上轻下沉不倒颠”的陆地行舟之妙。练拳是行云流水,随曲就伸的过程,那种直起直落的起伏当然不对,而直来直去的压着重心水平走动亦不对。凡是如此教拳者,都是误人子弟,自欺欺人也!但不明白知晓者,在教学中颠倒黑白,指鹿为马,以为逢转必沉的裆下弧形运动所呈现出来的重心变转属于上下起伏而灌输相反的练法,真是误人误己,糟蹋我们的太极拳!面对90年代至今所形成的太极拳转基因认识,传播正确练法,欲让更多的人练的正确真的是任重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终生而为此努力。

欢迎大家关注,点赞,转发以及评论,把你想说的都写下来吧!

天下太极是一家,理虽同但法不一,各家各练法,传播正确练法练功不练招,请持续关注“太极的秘密” 交流请私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