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死後,其墓碑被李世民砸毀又恢復,因為什麼?

唐太宗和魏徵,一直被當做是歷代君臣的楷模。魏徵活著的時候,唐太宗把他當作“鑑鏡”,還主動結成親家;魏徵去世的時候,唐太宗傷心至極,為此廢朝五天,並親筆刻書碑文。然而不到一年時間,唐太宗竟然親自砸掉了魏徵的墓碑,這是為什麼呢?

魏徵死後,其墓碑被李世民砸毀又恢復,因為什麼?

魏徵是歷史上有名的諫臣,他起初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兄弟李建成帳下的謀臣。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將李建成、李元吉殺死。奪權成功後,李世民召見魏徵,責問他為什麼以前離間他們兄弟的關係?眾人都替他擔心,魏徵卻從容不迫的回答說:“先太子要是早聽我魏徵的話,何至於有今日之禍!”李世民不以為忤,反而重其才,以禮待之,與曹操之赦陳琳、張遼,頗有相似之處。

魏徵死後,其墓碑被李世民砸毀又恢復,因為什麼?

擔任諫議大夫的魏徵以敢諫和善諫出名,他為唐太宗講解了“民可載舟,亦可覆舟”、“兼聽則明,偏信則闇”的治國理念,也常常犯顏直諫,只要在理,就完全不顧皇帝的情緒,當然,長孫皇后的欣賞和支持也給魏徵注入了強心劑,讓他更加大膽的直諫。

魏徵死後,其墓碑被李世民砸毀又恢復,因為什麼?

唐太宗是個聰明的人,他從玄武門之變中以不正當的手段奪得皇位,其實心裡一直在忐忑,從他多次篡改史書就可以看得出來,所以他一直想在臣民中樹立明君的形象,而歷史上凡有“明君”之稱的,無不是虛心納諫,從善如流,而昏暗之君,則是聽信讒言,為阿諛奉承所矇蔽。

一方面為了博取虛心納諫的明君好名聲,另一方面,唐太宗確實有志於建立盛世,所以他只好聽魏徵囉嗦,同時又怕他囉嗦,後來實在忍不住了,一次上朝回來,他怒氣衝衝的對長孫皇后說:“我非殺了這個老兒不可!”皇后說:“我聽說皇上英明,才有正直之臣;現在魏徵如此正直,敢於進諫,不正說明你是一個英明的君主嗎?”辛虧皇后巧言周旋,才使太宗回心轉意,不然那個不怕死的鄉下老兒早就做了刀下之鬼了。

魏徵死後,其墓碑被李世民砸毀又恢復,因為什麼?

魏徵的“犯顏直諫”讓唐太宗有點吃不消了,但是還要忍下去,這種長期積累起來的壓抑,就像一座火山一樣在等待這爆發的那一天,而魏徵的“薦人失察”就成了爆發的導火索。

643年,魏徵病死,李世民非常傷心,下詔厚葬,並將魏徵畫像置入凌煙閣。同年,大將軍侯君集以謀反罪被處死,中書侍郎杜正倫被罷免,這兩人都曾被魏徵推薦說他們有宰相之才,由此唐太宗一怒之下命人砸毀魏徵的墓碑,還取消了衡山公主與魏徵長子的婚約。

魏徵死後,其墓碑被李世民砸毀又恢復,因為什麼?

然而,砸碑一時爽,冷靜下來後唐太宗就立馬後悔了,都忍了那麼多年了,現在這麼一搞,臣民和後世人們會怎麼想呢?而且其實魏徵並沒有犯什麼原則性的錯誤。於是,一年之後,唐太宗在攻打高麗受挫後,藉機發出了“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的長嘆,又命人重立魏徵墓碑。

唐太宗的砸碑行為究其根源不過是對於魏徵長期不給面子直諫的發洩而已,而他後來又能恢復墓碑,犯了錯誤能及時改正,也不愧為一代帝王之所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