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周公真的只是“輔佐”君王嗎?還原歷史背後的真相

1:正史裡的周公攝政

《史記》等史書中記載,周公是個非常孝順的好孩子,特別是老爹姬昌在世的時候,比其他兄弟姊妹更孝順,更忠厚,更仁義。二哥武王即位之後,周公也是傾盡全力輔佐,武王九年東征盟津,以及十一年討伐殷紂,軍之牧野,周公都伴其左右,赫赫戰功。大周建立後,武王大肆封賞功臣、周公被封於曲阜,人稱魯公,可是周公並沒有選擇去自己的封地,而是選擇留在朝廷輔政。

歷史上的周公真的只是“輔佐”君王嗎?還原歷史背後的真相

周公對武王的敬愛之情可謂人盡皆知,武王討商勝利的次年,統一天下的緊要關頭,武王突發大病臥床不起,群臣恐懼,意欲占卜吉凶。周公曰:“占卜可以,但不可為難先王。”於是,他用自身體作保,並設三個祭壇,捧璧持圭,向先祖之靈禱告。又命史官一旁冊文祝告,意思是:“假如先王欠了上天一個兒子,那麼就讓我代替哥哥生病。我文武雙全又會侍奉鬼神,心甘情願接受上天的安排。再者,周王受命於天,他若能活,你們的子孫定能安居樂業,諸位先王也能永享奉祀。我現在占卜任憑先王安排,若你們應了我的請求,我定獻上圭璧,任憑吩咐;若你們不應,我就把圭璧收藏起來。”讀完祝文,他到祭壇前占卜,卦象顯示乃大吉。據史書記載,次日武王一下子病全好了。

武王逝世,成王繼位。當時的成王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怕天下因小王而動亂,於是便登位攝政把控朝局。周公於公於私都是好的沒話說那種人,對成王更是百般疼愛。成王病重之時,周公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入大河,對河神祈禱說:“成王年幼無知,千錯萬錯都是我造成的。如果非要死一人,就讓我死吧。”禱告完後,他把祝告冊文藏在秘府中。

周公輔政時,周朝剛建不久,存在許多不穩定因素,一方面前朝舊臣時刻準備復國;另一方面周公輔政引起了周室內部的矛盾。管叔和蔡叔又在到處散播流言說:“周公會對成王有害。”聽得多了就連姜太公也信了。亡國的紂王之子武庚更是抓住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他借時聯合管叔、蔡叔等人策劃謀反。最終,姜尚信了周公,並幫助周公平定了武庚叛亂。周公攝政7年,成王長大,周公還政。此時,有人汙衊周公有篡位之心,成王半信半疑。周公逃到了楚地避嫌。沒過多久,成王翻閱庫書無意之中看到了收藏的文書,看到了周公的禱辭,感動涕零便派人迎回周公。劇終一片歡喜之景。

歷史上的周公真的只是“輔佐”君王嗎?還原歷史背後的真相

2.真相真的是這樣嗎?

《左傳》、《史記》《孟子》等史書雖然皆是說周公只是“夾輔”或者“輔佐”成王。但是,《禮記》、《尚書》、《荀子》、《淮南子》《韓詩外傳》等史籍之中卻有其他的發現,話說:周公曾經登過天子之位

現代的史學家對《尚書大諾》和《尚書康誥》又進行多方的考證,得出周公稱王的結論。《大誥》是周公討伐叛逆的“三監”之前所寫的誥文,其中的第一人稱作“王”,而這個“王”稱文王為“寧考”。是於“考”是對已故父親的稱呼,所以這個“王”只能是周文王的兒子周公。再看《尚書康誥》,有種說法認為,《康浩》是成王假借周公之口所做的誥文,但如果真是是這樣,其中一句誥文就顯得非常的奇怪,話是這樣寫的“王若日:孟侯,聯其弟,小子封。”這裡的“封”是指周公的同母弟弟康叔。 問題是,如果其中的“王”是指成王,不可稱自己的叔叔為弟弟。由此可見, 這個“王”應該是周公。

歷史上的周公真的只是“輔佐”君王嗎?還原歷史背後的真相

​綜上所述,周公身居王位證據確鑿,並非像後世所述,只是攝政。 那麼問題來了,周公為什麼要逾矩稱王呢?

一個原因可能是為了平定天下,周公像正史所說一心為民,心繫天下蒼生。武王死後,東方的平定大業尚未完成,奈何成王幼小,不堪重任。周公許是考慮王位不穩,諸侯會反叛造成內外憂患之勢,蒸蒸日上的大業毀於他手,他無臉面見先王,不得已暫代王位。此外,武王在彌留之際,因擔心幼子無力治國,也曾有傳位周公的意思,周公誠惶誠恐並表示不能接受。這些都說明周公根本沒篡位的想法。

另一個原因可能就真的是周公篡位。先秦學者荀況在他的《萄子儒效》中曾寫道:“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屬天下,"偃然如固有之”。有些學者認為這句話應譯為:周公廢除成王以繼接武王的天下,並且就像江山原本就是他的。不僅如此在《史記》中也是有記載的,當時周公篡位傳的風生水起,召公、太公也慢慢開始懷疑周公,周公便急於向此二人解釋。召公、太公可都是大賢大能之人,肯定不會人云亦云隨波逐流,毫無根據地隨便懷疑周公。再著說,管叔、蔡叔可都是周文王的兒子,不大可能因為無中生有的懷疑被前朝餘孽利用反周。這種種情況也足以表明,周公肯定曾經有過篡位的想法。至於事態為什麼會沒有如周公所願,可能是因為事態最後的發展完全在他的意料之外。

往事已矣,這個問題已很難找到答案。朋友們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