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陪伴讓孩子自信、快樂成長——陪伴式成長


高質量陪伴讓孩子自信、快樂成長——陪伴式成長


——· 關於本書 ·——

《陪伴式成長》告訴家長應該如何與孩子相處,除了有照料還要有限制,既有規矩也要有關愛。本書每章後面還附有“愛的練習”和“實際應用”版塊,為家長們提供更詳細的指導。


——· 關於作者 ·——

蘇珊·施蒂費爾曼是美國著名的育兒專家和心理諮詢師,為《每週家長指導》專欄作者,著有《育兒無須對抗》等暢銷書。


——· 本書金句 ·——

1.我們往往會發現,教給我們最多的,正是我們的孩子。

2.冷靜自信的父母會擔負起船長的責任,他們態度明確、慈愛體貼,即使做出的決定可能無法讓孩子完全滿意,但他們還是會為孩子做出正確的決定。

3.我們之所以難以全身心投入去陪伴孩子,原因在於,只存在於我們想象中的完美孩子,與眼前這個有血有肉的孩子區別很大。

4.想要緩解你對育兒生活的不滿,唯一的辦法是體會自己的痛苦來源。

5.如果孩子設下的界限能夠得到尊重,他們與同齡人相處時也更容易設定恰當的界限。教會他們,有時候只需回答“不”就足夠了。

6.批評只不過是通過一種很糟糕的方式提出要求,所以直接提出要求即可。

7.這就是生兒育女的作用,促使我們超越自己,克服抗拒心理,發掘我們自己都未曾發現的內心能量。


——· 本書重點 ·——

一、為什麼孩子需要陪伴?

作者蘇珊認為,家長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就好比一所情感銀行。如果父母給孩子優質的陪伴、關懷和關注,就相當於往這個銀行裡“存款”;當家長對孩子提出建議、意見和要求時,就相當於“取款”。如果之前沒有存過錢的家長,自然也就無法順利地取錢。

二、父母到底應該怎樣陪伴孩子,什麼樣的陪伴才算得上高質量的陪伴?

1.在《陪伴式成長》一書中,作者蘇珊把家長分為三種類型:船長型、律師型和獨裁者型。

船長型的家長是掌舵者,為孩子提出合理建議,正確引導孩子。當雙方意見不一致時,家長會傾聽孩子的想法,嘗試理解孩子,但如果自己的建議更合理時會堅持立場。

而律師型的家長則會和孩子各執己見,對話中充滿了爭執和談判。雙方勢均力敵,往往誰也說服不了誰。

獨裁者型恐怕是最糟糕的。這樣的家長非常強勢,總是採取威脅恐嚇的手段來迫使孩子就範。他們通常掛在嘴邊的就是“不管怎樣,我就是不讓你去!”這樣的話。

現在獨裁者型的家長是越來越少了。 “放養”一度成為比較流行的育兒理念。

可是實施放養原則的家長慢慢發現,自己本來希望可以和孩子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有著良好交流,但事情卻往往不是這樣的。相反,孩子好像總是不滿足,有時表現得蠻不講理,控制能力差,與他人相處時也矛盾重重。

這是為什麼呢?蘇珊指出,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為孩子提出要求和限制,指定安全範圍,這些都是必須的。

2.對於高質量陪伴,蘇珊給出以下幾點具體原則

一是忘掉完美孩子;

二是幫助孩子應對壓力;

三是以身作則,言行一致。

我們先來看看第一點建議。家長和孩子之間的很多衝突,根源在於家長心中有個“完美孩子”。

對於孩子,做家長的腦海中往往有一副畫像,完美得彷彿是金庸小說中的“神仙姐姐”一樣。再看看現實中的孩子,家長就會覺得孩子這兒不如意,那兒也不夠好,真是好生煩惱。

心中的“完美孩子”容易帶來過高的期待,理想與現實中的差距往往讓人失去耐心,無法心平氣和地溝通,容易發脾氣,甚至產生攻擊行為。

第二點,家長要幫助孩子學會應對生活的壓力。

社會節奏變快,這是個不爭的事實。在短期內無法改變外在環境的前提下,父母有責任幫助孩子提高抗壓能力。

通常,孩子的壓力會來自這幾個方面:人際關係、環境變化或是遇到挫折。書中蘇珊給出了一些應對這些壓力的辦法,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讓孩子擁有快樂的能力。

據說,四歲孩子平均每天笑300次,每個人天生都是快樂的。家長要做的是教給孩子保持快樂的本領。《陪伴式成長》中給出幾條建議,家長在和孩子相處時,要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學會接受現實中的不圓滿,這樣孩子就會容易保持內心的幸福感。

再來看第三點,家長要以身作則,言行一致。

當家長希望孩子快樂、自信、誠實、有禮貌時,記得自己先做到這些。當家長用實際行動為孩子做出榜樣時,就會發現孩子慢慢成長為自己理想中的那個樣子。

三、高質量陪伴孩子的一些實用方法

我們所說的高質量陪伴,重質不重量。

和孩子一起讀書就是個不錯的選擇。前面提到的要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就可以在讀書的過程中為孩子灌輸這個理念。

如果家長比較有創意,也可以自己編故事給孩子聽。把孩子白天的經歷編成故事,孩子一定會非常感興趣。還可以和孩子玩故事接龍游戲,全家人圍在一起,每人講一段。

除了親子閱讀、講故事外,蘇珊在《陪伴式成長》中還給出很多方法供家長們參考,如建立和平角,無論大人或孩子遇到煩惱、紛爭時,可以來這裡平靜一下;設定告別儀式,每天孩子上學前都進行這個儀式,無論是擁抱三秒鐘、牽手進行三次深呼吸,或者是合唱一首兒歌,都可以緩解孩子的分離焦慮;贈送孩子成長手環,將一些正向的練習鞏固、強化,以形成習慣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