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評分8.9的電影告訴我們,人生最重要的是接納自己


這部評分8.9的電影告訴我們,人生最重要的是接納自己


“每個人的生命都像一條長長的人行道,有些道路平平坦坦,還有一些,比如我的,就會有裂縫、香蕉皮和菸屁股。你的道路就像我的,不過或許沒那麼多裂縫。”


這是電影《瑪麗與馬克思》中,馬克思最後一次給瑪麗在信中所寫的話。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或許不完美,都會有裂縫。但走過漫漫人生路,最終我們要做的還是要去接納那個不完美的自己。

1)孤獨的背後是深深的自卑


這部評分8.9的電影告訴我們,人生最重要的是接納自己

影片中生活在紐約的馬克思肥胖、膽小懦弱、神經緊張,一輩子未婚。他患有亞斯伯格綜合症,只能一個人待在家裡,和別人接觸就會焦慮、緊張。

他解決焦慮和恐懼的唯一辦法就是吃巧克力熱狗。

而瑪麗是一個生活在澳大利亞的8歲小女孩,她因為額頭上有屎黃色胎記被大家嘲笑。

她的媽媽愛酗酒,喜歡小偷小摸。爸爸的眼裡只有上班的茶葉袋和房子裡的鳥標本。

8歲的瑪麗只有一隻寵物雞——從車裡掉下來的公雞。

她沒有朋友,和馬克思一樣,只是孤獨的一個人。

兩個看似沒有任何交集的人,最終卻有了一段長達20年的書信往來。

如果人生只有80年的時光,那麼20年已經是生命的四分之一了。是什麼讓他們堅持這麼久的書信往來?

我想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都是孤獨的靈魂。

他們對自己的不完美深感自卑。

馬克思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他會對別人說的任何一句話都產生強烈的恐懼。恐懼的時候就不停的吃巧克力熱狗,所以他的體重一直在增加。

因為恐懼,他害怕與人接觸,也就拒絕了一切美好的事情。

他對街上亂扔的菸頭感到憤怒,對女性的調情感到恐懼。

瑪麗雖然沒有患與馬克思同樣的病,但是從小額頭有胎記的她,被同學嘲笑,沒有朋友,她也自卑得要命。

再加上父母關係破裂,兩人分居,沒有一個人真正關注過瑪麗需要什麼。

電影中有這樣的一幕:瑪麗衣服上的扣子掉了,媽媽整天都在喝酒,她只能用夾子把衣服夾住,結果被同學嘲笑。

對於可憐的瑪麗來說,世上最美好的事情就是聞著溼漉漉的寵物雞散發的味道,聽著雨點落在屋頂的聲音,吃著罐子裡甜絲絲的煉乳,看著自己喜歡的動畫片——《諾布萊一家》,還有收到馬克思的回信。

她無法阻止別人對自己的嘲笑,她夢想著有一天可以去掉額頭上的胎記,幻想可以嫁給自己的白馬王子,在一座城堡裡生活,有一群孩子。

但她唯獨忘了去接納自己,承認自己的不足。

演員徐崢在《星空演講》裡說:“承認自己角色當中小丑的一面,就像有勇氣承認你生命當中的缺點和不足一樣,別人的態度再也不能左右你,你知道自己的初心在哪裡。”

2)用積極的態度看待人生的缺失


這部評分8.9的電影告訴我們,人生最重要的是接納自己


著名的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小時候患有佝僂病,行動笨拙、體弱多病,而他的哥哥們各個相貌英俊、身材高大。

五歲時罹患肺炎,幾乎喪命,就連老師都曾斷言他:“頂多成為修鞋匠。”

但是這場大病卻讓他決心長大當醫生,從小就不是“別人家的孩子”,長大後卻努力成為了世界著名的心理醫生。

他將兒時的恐懼與自卑融入書中,寫出了經典的心理學著作《自卑與超越》。

不完美本來就是人生常態,自卑不自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過好這一生。

數學家納什(電影《美麗心靈》中男主人公的原型),他在年輕時患有精神分裂症,從未徹底痊癒,幻覺和妄想一直糾纏著他,但他帶著症狀去生活、去思考,並最終獲得了諾貝爾獎。

還有日本的心理學家森田正馬,他在讀大學時是一名嚴重的神經症患者,但是他後來提出的“順其自然、為所當為”的森田療法成為治療強迫症、社交恐懼症等心理疾病的一種非常流行、有效的方法。

他們用積極的態度去對待人生的缺憾,我們也許成不了心理學家或者數學家,但至少可以像他們那樣以積極樂觀的態度正視自己的缺點,與它​和諧共處。​

不論是電影中的瑪麗和馬克思,還是阿德勒、納什和森田正馬,他們都認識到了人生的不完美,並完成了生命的救贖。

就像美國心理學家愛麗絲·博伊斯在《真正的接納,就是愛上不完美的自己》書中提出,首先,認清一個基本的事實:沒有人生而完美。

3)超越自卑、接納自己


這部評分8.9的電影告訴我們,人生最重要的是接納自己


馬克思在影片中說,我小時候想成為任何人,除了我自己。

他是得多討厭自己,才會說出這樣一句話。

所以一切事情皆有根源,步入中年,生活一團糟的馬克思,可能從小就沒有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他想成為任何人,就是不想做自己。

而影片中的瑪麗,她想要攢錢去紐約看馬克思,但最後卻用努力賺來的錢去除了額頭上的胎記。

她因這塊胎記而自卑,不敢追求喜歡的男孩,不敢和同學交流。

但是等到真正去除胎記後,她才發現並不是胎記讓她的生活一團糟。

後來馬克思給瑪麗寄了一塊上面印著“首先愛你自己”的巧克力,直到那一刻,瑪麗才明白人生中最重要的還是要接納自己,真心的愛自己。

25歲大學畢業的瑪麗,以馬克思為研究對象寫了一本書,她想要治好像馬克思一樣患有亞斯伯格綜合症的人,因為這本書,她收穫了無數的榮譽。

她把封面印有馬克思自拍照的書寄給了馬克思,滿懷期待的等著馬克思的認可與支持,可沒想到,這差點割裂了他們的友誼。

馬克思認為瑪麗背叛了他,讓別人知道了他的隱私。

他陷入了極度的憤怒與恐懼中,寫信指責了瑪麗,並要和她斷絕來往。

瑪麗開始整日酗酒,家庭破碎,差點自殺,馬克思也經歷了情緒的危機。但最終馬克思接納了自己,也接納了瑪麗,他原諒了瑪麗。

瑪麗重新恢復了往日的生機,雖然最後她去紐約見馬克思時,馬克思已經坐在沙發上去世了,但那一刻兩個人都得到了真正的救贖。

超越自卑,認識自己,真正從內心接納自己,愛自己,才可以獲得新生。

心理諮詢師王睿老師在《我該如何存在》一書中寫道:當你真實,你可能會與另一個自己相遇——這個自己可能脆弱、無助、醜陋、自卑、虛偽......這些都是我們內在未被療愈的創傷,但這就是你內在的另一部分。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接納這個樣子的自己。只有接納,承認自己的這一部分,才能真正帶來轉化。


可能有人覺得,在這個世界活著,沒有人愛你、理解你、接納你,確實是一種遺憾與悲慘;遭遇別人的誤會是一種更悲慘的事。但是,比這更悲慘的是——一個人,自己不愛惜自己、不懂得自己、不接納自己,與自己對抗。

也許我們大多數人的生命之路上都佈滿了裂縫,有香蕉皮和菸屁股,我們也無法選擇自己的缺點,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生活,選擇自己的朋友,就像馬克思一生中只有瑪麗這一個朋友。

我們也可以正視一切不完美,不去管是否自卑,全心全意去愛自己,接納自己,讓不完美和苦難成為人生路上的墊腳石而不是絆腳石。



END

感謝閱讀至此!想看這部電影的後臺私信我“瑪麗與馬克思”獲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