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也随笔:儒风醇厚的武威(二):建文庙,兴儒风


相也随笔:儒风醇厚的武威(二):建文庙,兴儒风

(乙)建文庙,兴儒风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

隋大业二年(606年),中国正式实行科举制度,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自由报名,统一考试,择优录取,公开张榜”,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结束了中国官场“公门有公,卿门有卿”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历史。这是一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创举。从此,通往科举的路上,再没了门第出身、贫富贵贱的限制,官员不再是皇家和血缘世袭及世族的特权,底层的文人有了人生的梦想,平民百姓亦有了鲤鱼翻身的希望。

凉州人,也终于乘上了历史的东风,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亦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加之奠基者汉朝窦融与前凉张轨治下的凉州,有深厚的儒家文化根基,至隋唐三百年间,凉州经济和文化出现了空前发展,高官显贵和名儒文士相继聚会,官学、私学颇具规模,出现了教风蔚兴的喜人景象。《通典》记载:天宝八年,全国屯田收成总数为191万石,其中河陇地区达到71万石,占全国的37%之巨!扮演了大唐经济特区的角色。开元时“西有甘、凉六府之饶,东有两河之赋。”朝廷官臣更是窃喜:“凉州如苏地。”可见凉州一带的繁荣景象!

大诗人岑参游过武威后,激动地以诗哼唱:

弯弯月出照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城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唐代凉州城市的文化繁荣与生活安康之象。

的确,唐时的凉州,不但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还成了文人墨客向往的圣地,成了中国边塞诗创作的大舞台,《凉州词》横空出世,经久不衰。众多成名于都城的热血青年和诗人们,如岑参、高适和王之涣、王翰、王昌齡、李益,还有骆宾王、陈子昂、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孟浩然、王建、张籍等,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这些文人大V,不管到过还是未到过凉州,凉州都成了他们魂牵梦绕之地,他们凭着凉州的知名度,凭着浪漫主义的想象,总是充满深情地歌颂凉州,使“凉州边塞诗”成了盛唐文化的一枝奇葩。天下文人成全了凉州,凉州沃土亦成就了天下文人。

而凉州本土的官宦文人,不出则罢,出必是响当当的。

就因为卧龙城上有一股旋风,旋出去是龙,旋不出去是虫。

卧龙城上的旋风,终究要旋出去的。故在隋唐确立科举制度之前,凉州就出了不少口碑甚佳的官宦和文人。比如,匈奴休屠王的太子金日磾,在汉室忠于武帝,成为西汉名臣,武帝临终时还托他与霍光共同辅佐幼主汉昭帝;东汉“凉州三明”的段颖;三国时有“张良、陈平之才”的曹操谋臣贾诩;前凉文治武功、威著西州的凉州刺史张轨;安史之乱时不畏强暴、爱护百姓、清廉正直、以身殉国的段秀实,少为“孝童”,老为“忠烈”;博学多识、礼贤下士、文治武功可与前凉张轨媲美的沮渠蒙逊;被司徒崔浩称为“凉土才华”的段承根、阴仲达,二人“同修国史”,对北魏文化发展可谓劳苦功高;南朝著名诗人阴铿,五岁能读诗赋,可谓神童,开创了中国五言诗的先河;阴铿和李益,都成了“凉州派”诗人中的杰出代表。李白号称诗圣,即是受了阴铿的影响,杜甫评价李白是“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意思是李白的佳作既像李侯之气,又似阴铿之风。

隋唐实行科举制度后,唐宋元三朝,武威中了3个进士。其中,唐代2个。数字虽很可怜,但也很了不起。因为唐宋还属于科举制度的完善阶段,一科进士的录取名额全国不过二三十人。宋开宝六年(968年),才实行殿试,这已经离隋唐设科举制度过去了360多年。凉州能中三个进士,含金量已经非常高了。被称为唐“大力十才子”之一的李益,官至礼部尚书。他的诗田更是一幅丰收景象,仅《全唐诗》就录存李益诗174首。唯一让凉州人遗憾的是,人家李益,压根就不是在凉州出生的,更没来过凉州,其祖上在十代以前,就离开了凉州,只因李益不忘乡愁,始终以凉州李氏为荣,咱凉州人也就把他划为凉州的大文人了。而另一位武威进士段平仲,曾任唐德宗时期的太子左庶子、都察院左都御使,如同今天的纪委书记、检察部长,专门监督皇帝和中央文武官员的行为,可以说手握着上能打昏君下能打奸臣的重权。

但是,唐宋元时期的这三个进士,只能是不完全统计。

因为我们把唐末后梁初,武威郡石盛、石彦辞、石朗一门三尚书丢了。

一千多年来,这样一个出自武威的名门宦族,在外地做官,却一直不见武威各史志记载。武威人自然不知道,武威郡石氏一门三尚书,曾经为武威人着实挣足过脸面。直到1938年,《石府君墓志铭》在洛阳出土,被于右任先生发现后,这个家族的真实面目才得以清晰显露。石彦辞是石盛长子,生于唐宣宗大中七年(853年),卒于后梁开平四年(910年),享年58岁。他生前累官至后梁右金吾大将军、充街使,曾任检校工部尚书、户部尚书。曾祖父石饶,“唐左神策军司隶兼右威中郎将”;祖父贞,“袭曾大父之职,累迁兼御史司宪;”父亲石盛,“雄略沉毅”,“累迁检校左散骑常侍、越州别驾”,死后朝廷赠刑部尚书。祖母宋氏,“追封广平县太君”。石彦辞弟弟石朗,任至后梁检校工部尚书。石盛的女儿,也成了后梁开国皇帝朱温的第二位妻子,死封“武威郡君”。

梁太祖成了名符其实的武威人石盛的女婿。

但是,安史之乱后,仿佛是一夜之间,大唐帝国就偏瘫了。

谁也没有想到,短短几十年间,“天可汗”的王朝竟会堕落得如此不堪救药。吐蕃趁机集结重兵,大举入侵河陇。公元763年,安史之乱刚被平定,吐蕃军队就先后占领了凉州和河西走廊。曾经儒学兴盛的大凉州,人口骤降,百业皆废,文化荒芜。儒家文化元气大伤,随经济中心的逐渐南移而消弱。元初史学家马瑞临说:“盖河西之地,自唐中叶以后,一沦异域,顿化为龙荒沙漠之区,无复昔之殷富繁华矣。”

到两宋(960—1279年),在长达319年的时间中,随着风水由陆上丝绸之路转向海上丝绸之路,河西走廊上商旅的驼铃声越来越稀,凉州儒家文化陷入了漫长的沉睡,没考上半个进士。曾经在西晋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中拯救了中原儒家文化的大凉州,就这样成了文化沙漠。这倒不能怪凉州文人不争气,而是历史的原因使然。因为从唐广德二年( 764年 )到北宋淳化年间的二百多年里,河西一带基本上脱离了中原王朝统治,凉州被六蕃占据,陷入不断的战事。公元1003年,党项族首领李继迁攻下凉州,建立了西夏王国,凉州又成了西夏的陪都。西夏占据凉州后,虽然仍比较重视教育,对党项族和汉人中学问精深者授以官职,恢复文庙,敕令各地兴学授徒。但凉州不属于中原王朝,卧龙城的龙气旋不出去,文人们自然失去了考取中原王朝进士的机会。

元朝(1271—1368年)近一百时间里,虽然开始恢复儒学,在凉州设立州学、社学,逐步推行汉族教育。但恢复汉族儒学的路依然辛苦。被六蕃、西夏隔断的汉族儒学元气大伤,犹如外来文化,变得十分陌生,推行起来难度自然很大。所以,元代凉州虽然出了不少少数民族人才,如余阙、斡栾、哩史等,皆因才高学深,受到朝廷重用。但考上文进士的,只有余阕一人,任淮南行省的左丞,官阶正二品。今天的文化大家余秋雨,就跑到凉州认祖归宗来了,说他是余阕的后裔。这与唐朝诗人李益不丢凉州之祖的现象极似。说透了,就是祖上太有名有德了,这样的祖宗之光,人人想沾。

元末明初,武威儒家文化更加进入了低谷。到明代,随着大量移民,南方和内地不少学者,也随戍边将士来到了凉州,将士们的家属和孩子也随军来到了凉州。在这些外来文人与将士们的眼中,武威的儒学已是一幅破败景象。若大个武威,没有个大点的学校,没有个象样的课堂,镇番、古浪连个考举人的名额都没有。来到武威的将士和文人们最关心的,是那些“多明秀好学”的外来将士子弟,没有象样的学校,没有读书的场所。

要让外地人安心于武威,必须先让他们的孩子有安心读书的地方。

这一点,镇守凉州卫的兵部右侍郎徐晞,看在眼中,忧在心上。从南方移来的文人将士,能否安心镇守凉州,能否把他们带来的儒家智慧与才华,奉献给凉州,以改良凉州久以荒废的文化沙漠,首先要解决好军户子弟的上学问题,不要让他们的孩子如大漠一样,荒芜了青春。这和今天引进高端人才一个道理。要留住人才,先要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留住人才之心。

于是,徐晞力主倡导办学,随请朝廷批准,在城东南隅修建凉州卫文庙及儒学。明英宗正统二至四年(1437-1439年),徐大人用三年时间,亲自操劳,亲自规划,亲自筹款,主持修建,完成了武威文庙和凉州卫儒学的修建工程。

规模之“壮伟宏耀,为陇右学宫之冠”。

据正统四年杨荣《凉州卫修文庙暨儒学记》载:“……今皇帝嗣位,特命行在兵部右侍郎徐君晞镇其地。睹将校子弟,多明秀好学,而未设学舍,以为讲肄之所。遂以请于朝,得命,乃于农隙,令军士取材陶甓而经营之。既毕功,走书京师告余曰:凉州河西胜地,初尝有学,然废已久矣。晞至,相地鸠工,中为明伦堂,左右为存诚、敬德二斋,外建重门,后为教官之居……”明正统二年到正统四年,后参议道武廷适,一任接着一任干,捐资在城北修建了成章书院。

这个碑记,清楚地记载了兵部右侍郎徐晞修建文庙的初衷和原因,就是他亲眼目睹了“将校子弟,多明秀好学,而未设学舍,以讲肆之所。”是为了解决随军而来的戌边将校子弟的读书上学问题。但后来的有些凉州文人,有意无意地将“将校子弟,多明秀好学”改成了“凉州子弟,多明秀好学”。历史一旦被改,味道就全变了。好象凉州娃们一直有学可上,有书可读,没吃过儒学的亏似的。这一下把元末明初凉州儒学不兴、教育落败的景象完全掩盖了。

文庙的建成,有力解决了“将校子弟”的上学问题。客观上亦带动了武威本地教育的兴盛,在保证将士子弟有学可上时,凉州娃们也可沾光,有了梦想成真的地方。“日出东南隅,照我读书楼”。凉州娃终于可以和将校子弟一起书声朗朗。“入文庙者如有功名”,就像时下的名校奥班,一入班,就等于前脚已跨入了大学的门槛。但是,仅有一个文庙,一座书院,是满足不了凉州娃的读书需求的。家住凉州北乡陈春堡的张允徵,看着穷乡僻壤农家的孩子上不起学,随用家里的全部积蓄五百金,购置朱家庄田园一处,设置了义学,并舍其地为义田,供给老师和学生的费用,此举得到朝庭表彰,并载入文渊阁四库全书。

不管许晞修建文庙的初心是什么,为了谁,客观上促进了武威儒学的发展。武威人永远记着许晞、武廷适们创建武威文庙、创办儒学的善举与功德,使寒酸的凉州读书人有了读书的地方,为凉州迅速回归中原科举之路,多考几个进士,多出几个人才,提供了机会。
本文为头打原创首发,欢迎转载,并注明出处与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