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芯片和傳統芯片到底有何區別?


AI芯片和傳統芯片到底有何區別?


前幾天成立僅兩年國內專做人工智能FPGA加速算法的初創公司深鑑科技被國際巨頭賽靈思收購了,在業界引起不小的震動。目前國內做AI芯片的公司可謂不少了,AI芯片已然成為了當下芯片行業最熱領域。但是大部分人對AI芯片的架構應該都不是太瞭解。


那麼AI 芯片和傳統芯片有何區別?AI芯片的架構到底是怎麼樣的?帶著這個疑問小編蒐集到了來自知乎上的一些業內行家的觀點,現在整理轉發給大家。先回答問題:


  • 性能與傳統芯片,比如CPU、GPU有很大的區別。在執行AI算法時,更快、更節能。
  • 工藝沒有區別,大家都一樣。至少目前來看,都一樣。


所謂的AI芯片,一般是指針對AI算法的ASIC(專用芯片)。傳統的CPU、GPU都可以拿來執行AI算法,但是速度慢,性能低,無法實際商用。


比如,自動駕駛需要識別道路行人紅綠燈等狀況,但是如果是當前的CPU去算,那麼估計車翻到河裡了還沒發現前方是河,這是速度慢,時間就是生命。如果用GPU,的確速度要快得多,但是,功耗大,汽車的電池估計無法長時間支撐正常使用,而且,老黃家的GPU巨貴,經常單塊上萬,普通消費者也用不起,還經常缺貨。另外,GPU因為不是專門針對AI算法開發的ASIC,所以,說到底,速度還沒到極限,還有提升空間。而類似智能駕駛這樣的領域,必須快!在手機終端,可以自行人臉識別、語音識別等AI應用,這個必須功耗低,所以GPU OUT!開發ASIC就成了必然。


說說,為什麼需要AI芯片。AI算法,在圖像識別等領域,常用的是CNN卷積網絡,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領域,主要是RNN,這是兩類有區別的算法。但是,他們本質上,都是矩陣或vector的乘法、加法,然後配合一些除法、指數等算法。


一個成熟的AI算法,比如YOLO-V3,就是大量的卷積、殘差網絡、全連接等類型的計算,本質是乘法和加法。對於YOLO-V3來說,如果確定了具體的輸入圖形尺寸,那麼總的乘法加法計算次數是確定的。比如一萬億次。(真實的情況比這個大得多的多)


那麼要快速執行一次YOLO-V3,就必須執行完一萬億次的加法乘法次數。


這個時候就來看了,比如IBM的POWER8,最先進的服務器用超標量CPU之一,4GHz,SIMD,128bit,假設是處理16bit的數據,那就是8個數,那麼一個週期,最多執行8個乘加計算。一次最多執行16個操作。這還是理論上,其實是不大可能的。


那麼CPU一秒鐘的巔峰計算次數=16* 4Gops =64Gops。這樣,可以算算CPU計算一次的時間了。同樣的,換成GPU算算,也能知道執行時間。因為對GPU內部結構不熟,所以不做具體分析。


再來說說AI芯片。比如大名鼎鼎的谷歌的TPU1。TPU1,大約700M Hz,有256X256尺寸的脈動陣列,如下圖所示。一共256X256=64K個乘加單元,每個單元一次可執行一個乘法和一個加法。那就是128K個操作。(乘法算一個,加法再算一個)。


AI芯片和傳統芯片到底有何區別?


另外,除了脈動陣列,還有其他模塊,比如激活等,這些裡面也有乘法、加法等。


所以,看看TPU1一秒鐘的巔峰計算次數至少是=128K X 700MHz=89600Gops=大約90Tops。


對比一下CPU與TPU1,會發現計算能力有幾個數量級的差距,這就是為啥說CPU慢。


當然,以上的數據都是完全最理想的理論值,實際情況,能夠達到5%吧。因為,芯片上的存儲不夠大,所以數據會存儲在DRAM中,從DRAM取數據很慢的,所以,乘法邏輯往往要等待。另外,AI算法有許多層網絡組成,必須一層一層的算,所以,在切換層的時候,乘法邏輯又是休息的,所以,諸多因素造成了實際的芯片並不能達到利潤的計算峰值,而且差距還極大。


可能有人要說,搞研究慢一點也能將就用。目前來看,神經網絡的尺寸是越來越大,參數越來越多,遇到大型NN模型,訓練需要花幾周甚至一兩個月的時候,你會耐心等待麼?突然斷電,一切重來?曾經動手訓練一個寫小說的AI,然後,一次訓練(50輪)需要大約一天一夜還多,記得如果第一天早上開始訓練,需要到第二天下午才可能完成,這還是模型比較簡單,數據只有幾萬條的小模型呀。


修改了模型,需要幾個星期才能知道對錯,確定等得起?突然有了TPU,然後你發現,吃個午飯回來就好了,參數優化一下,繼續跑,多麼爽!


計算速度快,才能迅速反覆迭代,研發出更強的AI模型。速度就是金錢。


GPU的內核結構不清楚,所以就不比較了。肯定的是,GPU還是比較快的,至少比CPU快得多,所以目前大多數都用GPU,這玩意隨便一個都能價格輕鬆上萬,太貴,而且,功耗高,經常缺貨。不適合數據中心大量使用。


總的來說,CPU與GPU並不是AI專用芯片,為了實現其他功能,內部有大量其他邏輯,而這些邏輯對於目前的AI算法來說是完全用不上的,所以,自然造成CPU與GPU並不能達到最優的性價比。


谷歌花錢研發TPU,而且目前已經出了TPU3,用得還挺歡,都開始支持谷歌雲計算服務了,貌似6點幾美元每小時吧,不記得單位了,懶得查。可見,谷歌覺得很有必要自己研發TPU。


目前在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領域,精度最高的算法就是基於深度學習的,傳統的機器學習的計算精度已經被超越,目前應用最廣的算法,估計非深度學習莫屬,而且,傳統機器學習的計算量與 深度學習比起來少很多,所以,我討論AI芯片時就針對計算量特別大的深度學習而言。畢竟,計算量小的算法,說實話,CPU已經很快了。而且,CPU適合執行調度複雜的算法,這一點是GPU與AI芯片都做不到的,所以他們三者只是針對不同的應用場景而已,都有各自的主場。


至於為何用了CPU做對比?


而沒有具體說GPU。是因為,我說了,我目前沒有系統查看過GPU的論文,不瞭解GPU的情況,故不做分析。因為積累的緣故,比較熟悉超標量CPU,所以就用熟悉的CPU做詳細比較。而且,小型的網絡,完全可以用CPU去訓練,沒啥大問題,最多慢一點。只要不是太大的網絡模型。


那些AI算法公司,比如曠世、商湯等,他們的模型很大,自然也不是一塊GPU就能搞定的。GPU的算力也是很有限的。


至於說CPU是串行,GPU是並行


沒錯,但是不全面。只說說CPU串行。這位網友估計對CPU沒有非常深入的理解。我的回答中舉的CPU是IBM的POWER8,百度一下就知道,這是超標量的服務器用CPU,目前來看,性能已經是非常頂級的了,主頻4GHZ。不知是否注意到我說了這是SIMD?


這個SIMD,就代表他可以同時執行多條同樣的指令,這就是並行,而不是串行。單個數據是128bit的,如果是16bit的精度,那麼一週期理論上最多可以計算八組數據的乘法或加法,或者乘加。這還不叫並行?只是並行的程度沒有GPU那麼厲害而已,但是,這也是並行。


不知道為啥就不能用CPU來比較算力?


有評論很推崇GPU。說用CPU來做比較,不合適。GPU本來是從CPU中分離出來專門處理圖像計算的,也就是說,GPU是專門處理圖像計算的。包括各種特效的顯示。這也是GPU的天生的缺陷,GPU更加針對圖像的渲染等計算算法。但是,這些算法,與深度學習的算法還是有比較大的區別,而我的回答裡提到的AI芯片,比如TPU,這個是專門針對CNN等典型深度學習算法而開發的。另外,寒武紀的NPU,也是專門針對神經網絡的,與TPU類似。


谷歌的TPU,寒武紀的DianNao,這些AI芯片剛出道的時候,就是用CPU/GPU來對比的。


看看,谷歌TPU論文的摘要直接對比了TPU1與CPU/GPU的性能比較結果,見紅色框:


AI芯片和傳統芯片到底有何區別?


這就是摘要中介紹的TPU1與CPU/GPU的性能對比。再來看看寒武紀DianNao的paper,摘要中直接就是DianNao與CPU的性能的比較,見紅色框:


AI芯片和傳統芯片到底有何區別?


回顧一下歷史


上個世紀出現神經網絡的時候,那一定是用CPU計算的。


比特幣剛出來,那也是用CPU在挖。目前已經進化成ASIC礦機了。比特大陸瞭解一下。


從2006年開始開啟的深度學習熱潮,CPU與GPU都能計算,發現GPU速度更快,但是貴啊,更多用的是CPU,而且,那時候GPU的CUDA可還不怎麼樣,後來,隨著NN模型越來越大,GPU的優勢越來越明顯,CUDA也越來越6,目前就成了GPU的專場。


寒武紀2014年的DianNao(NPU)比CPU快,而且更加節能。ASIC的優勢很明顯啊。這也是為啥要開發ASIC的理由。


至於說很多公司的方案是可編程的,也就是大多數與FPGA配合。你說的是商湯、深鑑麼?的確,他們發表的論文,就是基於FPGA的。


這些創業公司,他們更多研究的是算法,至於芯片,還不是重點,另外,他們暫時還沒有那個精力與實力。FPGA非常靈活,成本不高,可以很快實現架構設計原型,所以他們自然會選擇基於FPGA的方案。不過,最近他們都大力融資,官網也在招聘芯片設計崗位,所以,應該也在涉足ASIC研發了。


如果以FPGA為代表的可編程方案真的有巨大的商業價值,那他們何必砸錢去做ASIC?


說了這麼多,我也是半路出家的,因為工作需要而學習的。按照我目前的理解,看TPU1的專利及論文,一步一步推導出內部的設計方法,理解了TPU1,大概就知道了所謂的AI處理器的大部分。


然後研究研究寒武紀的一系列論文,有好幾種不同的架構用於不同的情況,有興趣可以研究一下。然後就是另外幾個獨角獸,比如商湯、深鑑科技等,他們每年都會有論文發表,沒事去看看。這些論文,大概就代表了當前最先進的AI芯片的架構設計了。


當然,最先進,別人肯定不會公開,比如谷歌就不曾公開關於TPU2和TPU3的相關專利,反正我沒查到。不過,沒事,目前的文獻已經代表了最近幾年最先進的進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