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成笑傲凌沧州:屈原与宋玉,何其骚气

江上吟(节选)

李白

屈平词赋悬日月,

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

诗成笑傲凌沧州。

编者案:李白在这首《江上吟》中对屈原的文学成就作了高度评价,认为词赋作品将永传后世,同时也表现出自己放荡不羁的心态。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青史留名的第一位大诗人。人们也把他和宋玉看作楚辞体的代表人物。

以身殉志

屈原(公元前339~前278年),名平,字原。在《离骚》里有说自己名正则,字灵均。屈原出身楚国贵族,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屈原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旧贵族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全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三十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楚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楚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汩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相传这天正是五月初五。传说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等风俗,就是为把粽子投入江中祭祀屈原而来的。

创制楚辞

屈原中国早期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他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开创了新诗体——楚辞,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诗成笑傲凌沧州:屈原与宋玉,何其骚气


屈原的作品中体现着他的组织理想,反映了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尖锐对立,表达了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坚持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祖国的决心。

诗成笑傲凌沧州:屈原与宋玉,何其骚气


宋玉

在屈原之后最著名的楚辞作家是宋玉。他既继承屈原,又独树一帜,在文学史上有“屈宋”之称。宋玉大约生于屈原沉江前后,死于楚亡之际。他是一位报国无门、怀才不遇、宦途失意的文士。为了谋求出路和报效君国,曾经离乡背井远适京都等地。他忧国忧民,愤世嫉俗,却不能像屈原那样冒死谏诤;他修身自好,宁肯穷处守高,也不同流合污以求显荣。长篇抒情诗《九辩》是他的代表作,共二百五十五句,其中虽颇多袭用屈原作品中的词句,但在艺术上仍有它的独创性。作为抒情诗,它不是以直接倾泻诗人内心的激情来感染读者,而是善于通过自然景物抒发自己浓厚的感情,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诗中悲秋感怀的主题和借景抒情的手法,对后代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一种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宋玉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诗成笑傲凌沧州:屈原与宋玉,何其骚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