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果不浪漫,房子再多也是苟且


人生如果不浪漫,房子再多也是苟且

《撒哈拉的故事》是我读的第一本三毛的书,也是这本书颠覆了我此前对三毛的狭隘认知——一个有点矫情的女文青。

而其实,三毛有趣、善良、机智,对生活和身边的人充满热情;她的散文语言自然、清新、朴素,不仅让读者于轻松阅读中收获乐趣,也让读者对爱情与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

在读《撒哈拉的故事》之前,我对沙漠的认知同样很狭隘,只有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但真实的沙漠远远不只浩瀚与辽阔。

沙漠落后、贫困、与世隔绝,白天很热,夜晚很冷;那里的人们常年用布包裹着,散发着浓浓的体臭;当地的女孩很小就嫁人了,结婚的过程充满暴力和愚昧;邻居会偷走你的菜、你的水和羊,还会放任羊群踩破你的屋顶;沙漠里还有毫无人权的奴隶制度、偏见、迷信和战争……

沙漠里的一切物质和精神都贫乏到了极点。

就是在这般恶劣的撒哈拉沙漠,三毛依然把生活过得充满诗意,并且写下了《撒哈拉的故事》。

在撒哈拉,她把简陋的小砖房布置得温馨美好,用有限的食材在家中开“中国饭店”,并热情地招待朋友们;她凭借自身医学知识悬壶济世,也给无知的女子讲文化课。也是在撒哈拉,三毛在独自躲过歹徒之后,拆下车胎来拯救荷西于泥沼之中……

我后来的租房生活,虽然一直是小厨房也没有的单间,但还算过得充实、有滋味,在某种程度上是受了三毛启发的。

除了有意思的日常,书中三毛与荷西的沙漠爱情,也十分让人向往。虽没有轰轰烈烈,却无比真实动人。就像三毛在书中所写,“我从来没有十分热烈地爱过你,我一样觉得十分幸福而舒适。”

在书中的第二篇《结婚记》里,三毛这样讲述她与荷西登记结婚的情景:

“我伸头去看荷西,他穿了一件深蓝衬衫,大胡子也修剪了一下。好,我也穿蓝色。”

在我有限的认知里,这种悠然自得的感觉,是爱情最浪漫的模样。

我想,在哪里生活、和谁结婚,这些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无论身在何处、无论恋爱与否,都要有一颗浪漫的心和把生活过得洒脱的能力。纵使不能诗意如三毛,也不能因为没有大房子或没有随时可以一起吃饭的人,就允许自己把日子过得乱七八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