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濃妝豔抹、春日的紅杏出牆——《遊園不值》

在這美麗的季節,在這怡人的時令,我們走出家門,我們徒步遠行,享受春日的拂面,也點綴著春色的繽紛。當然,古人也會乘著這美好的日子,走親訪友,留下一篇篇春天的詩詞。

比如,南宋後期一位著名的詩人——葉紹翁的名篇,《遊園不值》。

遊園不值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春日的濃妝豔抹、春日的紅杏出牆——《遊園不值》

這首詩想必大家對後兩句“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是耳熟能詳,甚至三歲孩童也能讀上一讀。

“遊園不值”不是說遊園不值得,不值的意思是沒有遇到的意思,或者說作者葉紹翁沒有進到“春色滿園”的院子裡去,沒有機會進去一睹春色,沒有能夠真的進去看到園子裡邊兒的春色。

葉紹翁呢,是一位南宋後期的詩人,和白居易一樣,很擅長寫七言絕句。那麼,這首《遊園不值》應該是他一生當中,寫的最負名聲的一首詩,一輩子中的最有名的一篇名篇。

但是關於這首詩啊,有很多的猜忌的聲音。

首先,我們可以認為作者葉紹翁,是真的寫了自己在盛春之下看到的一個“滿園春色”的院子,但是他自己沒有進去,沒有看到院子裡的春天的景象,他的腳也沒踩著人家的那蒼苔上,然後他還真的一仰頭看到有一隻紅杏冒院牆。有一隻紅杏還真就從牆頭伸出來了。

其次,作者可能並沒有看到有紅杏出牆來,他想創造出一種用一隻紅杏出牆來,活影活現的來代表著滿園的春色。所以,有可能作者設置了一個不可能的場景。這個不可能的場景就是:這個園子,你崩費多大勁甭管你想要進去,就是進不去,所以他是反覆的在圍繞著這個"進不去"來做文章,畢竟從詩中我們是得知,最終就是沒進去這個院子。

那麼就有人會問,這種可能性的依據是什麼呢?也許作者是真的看到春天陽光下,有一隻紅杏用院子裡伸出來呢?

那麼翻翻古詩詞,你會發現“一枝紅杏出牆來”應該不是葉紹翁的原創詩。在他之前,已經有很多詩人寫過類似的詩句,比如說最早寫這句詩的是晚唐著名詩人吳融的《途中見杏花》。

途中見杏花

一枝紅杏出牆頭,牆外行人正獨愁。

長得看來猶有恨,可堪逢處更難留!

林空色暝鶯先到,春淺香寒蝶未遊。

更憶帝鄉千萬樹,澹煙籠日暗神州。

春日的濃妝豔抹、春日的紅杏出牆——《遊園不值》

這詩開頭兩句“一枝紅杏出牆頭,牆外行人正獨愁”就和葉紹翁的詩句有相同的意境。除了這首詩以外,吳融還寫了一首《杏花》。

杏花

粉薄紅輕掩斂羞,花中占斷得風流。

軟非因醉都無力,凝不成歌亦自愁。

獨照影時臨水畔,最含情處出牆頭。

裴回盡日難成別,更待黃昏對酒樓。

其中“獨照影時臨水畔,最含情處出牆頭”也是有這樣的意境。後來陸游寫的《馬上作》也有類似的詩句。

馬上作

平橋小陌雨初收,淡日穿雲翠靄浮。

楊柳不遮春色斷,一枝紅杏出牆頭。

其中“楊柳不遮春色斷,一枝紅杏出牆頭”是不是也很像呢?

另外,跟葉紹翁同時代的詩人張良臣也寫過,《偶題》。

偶題

誰家池館靜蕭蕭,斜依朱門不敢敲。

一段好春藏不住,粉牆斜露杏花梢。

春日的濃妝豔抹、春日的紅杏出牆——《遊園不值》

一段好春藏不住,粉牆斜露杏花梢。”這兩句也是和葉紹翁相似。所以啊,無論是在之前的唐朝詩人還是宋朝詩人,以及和他同時代的詩人,都寫過類似的詩句,或者說表達過類似的詩意,那麼有理由相信這兩句詩並不是葉紹翁的原創詩句。

但是,儘管又這麼多人寫過類似的詩句,卻沒有葉紹翁非原創的這句著名,讓人銘記於心,這又是為什麼呢?

這還是和這首詩表達的順序有關。

仔細閱讀,細細品味,你會發現詩句的順序不是我們習慣的大眾時間順序,那麼正常的時間順序應該是:

首先你敲人家的門吧—“小扣柴扉久不開”。春天到了,作者想走親訪友,想去自己的這位朋友家裡去看看他院子裡的杏花或其它春色,可是待“我”到了朋友家門口,敲了半天的門卻是沒人開門。那麼接下來,我們心裡就會在想“為什麼這門沒開呢?是家裡確實沒人呢?還是主人明明在家裡,就是不想開門納客了?”

這個時候順序才是“應憐屐齒印蒼苔”。自己心裡就在猜想“哦,想必是主人憐惜這初春剛發芽的青苔,怕我這鞋子的屐齒踩壞了這青嫩的青苔,所以不願意開門”。是吧,因為敲門沒人應,那麼詩人自己便開始了猜測:不開門原來是有原因的,好吧,那我就走了吧。剛掉頭離開,卻看到了紅杏。

接下來的順序應該就是“一枝紅杏出牆來”。作者心裡這時候就會很驚奇“沒進到你院子裡,沒見到院裡的風景,可這不你家有一隻紅杏出牆來了,我就知道你家院子裡應該是春意盎然”。作者透過這一隻紅杏探出牆頭,才會發現院子裡想必是滿園春色了吧。

最後才是感嘆“滿園春色關不住”。所以,這才是這首詩應該發生的時間順序,那麼作為什麼寫這首詩的時候,卻把時間倒置了呢?

再細細品讀,你會恍然大悟。作者通過倒置,將自己惴惴不安,心裡的猜想躍然紙上,突出重點。同時呢,開篇第一句也表達出院子主人對這美好的春色的憐惜,小心翼翼維護這滿園春色的心情,刻畫的淋漓盡致。一個“憐”字—憐惜、可憐,讓主人的內心世界直接暴露,“一絲一毫都許踩踏”,主人這麼的愛護院子的景象,那院子裡的春色該是怎樣的美妙,怎樣的令人神往啊。再往深了說,正因為這樣,你在外面小扣柴扉,你就是扣到天黑,主人也未必給你開門。

後面兩句,不得不說,葉紹翁是下了功夫仔細琢磨的。兩句詩遙相對應,春色關不住,紅杏出牆來。那這給人的一種感覺就是,就這讓你看到的紅杏就是滿園的春色,代表了院子裡的春色,代表了作者心目中的春天景象。就個人情感上,前三句,也是充滿了失望、失落,而最後一句發生了大轉移、大轉折。前三句和這最後一句,形成埋伏筆和抖包袱,前三句都是為了最後一句的意外和驚喜。

整體就形成了整首詩,景中情,詩中有人。為什麼這樣說呢?

雖然詩中小扣的是個籬笆、柴扉,但這門經常關著,說明了這院子的主人懶於社交,疏於往來,毫無功名利率之心。雖然這門經常關著,可這滿院子的春色卻是止不住的透到牆外,讓人生出無暇的聯想。這就說明,這主人雖然清高、不愛名利,但自己卻是陽春白雪,讓人不由得遐想。

另外,最後兩句如同小時候,老是教導給我們的,富有哲學。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具有積極向上的、頑強的生命力,這難道就是一堵牆樣的阻礙能夠阻擋的嗎?這難道就是你那柴門能關得住的嗎?新生的力量,任何的生機和活力都是無法阻擋的。

所以啊,有這麼多的因素,這麼多的情感和這積極向上的哲理,你就能明白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寫這樣的詩句卻不如葉紹翁的出名。因為他們的“一支紅杏出牆頭”在整首詩的結構中,並沒有得到凸顯。

例如宋融的“一枝紅杏出牆頭,牆外行人正獨愁”這句詩重點根本就不在紅杏上,而是在行人獨自發愁,根本就沒有任何的力量。

再比如張良臣的“一段好春藏不住,粉牆斜露杏花梢”,這又是粉牆的,又是雨露的,太複雜,根本就沒有“一枝紅杏出牆來”來的乾脆、直接明瞭,讓人能夠一下子記住了紅杏。

所以啊,雖然葉紹翁也許名氣沒有他們大,或者寫這句詩的時候,也是參照了他們的詩句,但他寫出來的是最有力量的,也是最簡單最集中的。

春日的濃妝豔抹、春日的紅杏出牆——《遊園不值》

所以啊,對於葉紹翁很有必要在文末作一個比較詳細的瞭解。葉紹翁,南宋時期的詩人,是所謂的江湖派代表人物。這個江湖詩派啊,字面上意思都能理解,就是一些沒做官的、一些平民,輾轉江湖,靠著寫詩賣文來維持生計。據說,當時在杭州一個商人陳琦,他特別喜歡結交這些江湖詩人,他為這些詩人刻印詩集,就給這起了個名字叫——江湖集,所以也就有了江湖派。這些江湖派詩人,非常注重練字,特別喜歡寫這種七言絕句,所以葉紹翁這首詩應該是江湖派的代表作了,雖然這首詩不長,但非常的精巧、精緻,讓我們讀來久久不能忘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