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楊駿:大權獨攬的成功之路

前言

楊駿是晉武帝司馬炎第二任皇后楊芷的父親。


西晉楊駿:大權獨攬的成功之路

司馬炎雖然很花,卻很愛他的糟糠之妻皇后楊豔,楊豔死前向他推薦了自己的堂妹楊芷,楊芷也沒有讓司馬炎失望,長得不僅漂亮,而且很有婦德。

公元276年8月楊芷被立為皇后,楊芷是個好人,她的父親就是本文的主角楊駿。

一、楊駿發跡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話不假”,楊芷被立為皇后的第4個月,即12月份,楊駿被封為裝甲兵總司令(車騎將軍),加封臨晉侯,這麼快就成為了侯爺,讓那些在沙場浴血奮戰的將軍們難以望其項背,兩個部長褚瀬、郭奕對這種人事安排很有意見,對司馬炎說:“皇上,楊大人的官是不是當得太大了,他的才能可勝任不了這個職位啊,有關國家命運,請皇上三思。”司馬炎聽了笑笑:“二位多慮了,我看楊大人很不錯嘛,以後這些話就不要說了。”


西晉楊駿:大權獨攬的成功之路

這位楊大人也充分的將他小人得志的高調發揮到極致,估計一天到晚都是牛哄哄的,連武夫胡奮都看不慣了,現在大家又都是親戚,因此好意提醒楊駿:“兄弟,你別仗著女兒是皇后就牛得不行了,我提醒你啊,歷史上凡與皇帝聯姻的,沒有不遭到滅門的,時間早晚而已,你哥們要小心啊。”楊駿白了他一眼:“哎,我說老胡啊,你女兒不也嫁給皇上了嗎。”胡奮說:“那性質可不一樣,你女兒是正房,我女兒是偏房,給你女兒做奴婢的,我從她那裡又得不到什麼好處,自然也就不會有什麼損失了。”楊駿哼了一聲不答話,認為胡奮之言,只是嫉妒而已。


西晉楊駿:大權獨攬的成功之路

楊駿在朝廷的勢力逐漸膨脹起來,公元280年平吳之後,司馬炎認為天下太平,便不再重視國事而專注於酒色享樂,把朝政交給了楊駿和他兩個弟弟楊珧和楊濟,楊氏三兄弟的權勢達到了頂峰,時稱“三楊”。

二、疏散親王:對賈誼《治安策》和晁錯《削藩策》的綜合運用

楊駿因為女兒的關係得到了司馬炎的重用,一夜之間享受到了身居高位帶來的快感,人生頓時有了新的座標,整個身心煥發出了新的活力,儘管這種活力讓周圍的同僚看不慣或者說難以承受,但於他自己來說,人生的意義不過如此,現在他更明確和堅定了下半輩子要為之奮鬥的目標——權力,一切阻礙他的障礙都要堅決剷除。楊駿是否有做皇帝的野心,不好妄下論斷,但楊駿絕對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野心,有一個弱智皇帝的外孫,就能擁有萬人之上的權力而不承擔謀逆的罪名,這不是雄才大略曹操的最愛嗎?我楊駿也要學曹操。雖然楊駿的才能和志向有點不太匹配,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他和他的兩個兄弟能做到如《資治通鑑》所說“交通請謁,勢傾內外,時人謂之三楊

”,可以肯定他也並非庸才。


西晉楊駿:大權獨攬的成功之路

楊駿辦事還是有謀略和魄力的,此刻他對自己的職業目標有了新的定位,一旦方向明確,他就會為自己的職業目標做出規劃併為此而努力。

《資治通鑑》記載,公元277年7月,時任衛戍區司令(衛將軍)的楊珧向司馬炎提出了一條建議:“

自古諸侯的分封,都是為了讓他們在外拱衛中央政府,我們國家這些王公諸侯們,雖然都有職位有封國,卻都留在京師,根本沒有履行起作為封地老大的職責,一旦有事便起不了保衛中央的作用,應該讓各親王回到他們的封地去;而對於駐紮邊防的非皇親國戚系統的將領,派皇親國戚去做為監軍。”司馬炎覺得這個建議很有道理,於是便同意楊氏兄弟的建議,進行了一場人事改革。

現代管理的組織變革大多是因事設人,而皇室貴族則不同,生下來嘴裡就含著金鑰匙,他們的崗位當然要因人而設。這次改革就專門針對皇室中的親王,影響很大,以下是幾個重要親王的任免情況:

任命司馬亮為汝南王;

任命司馬倫為趙王;

任命司馬輔為太原王;

任命司馬伷為琅邪王;

任命司馬駿為扶風王;

任命司馬顒為河間王;

任命司馬柬為南陽王;

所有親王一律回到自己的封國去,其中自然還包括司馬炎的幾個兒子。

政策出臺了,只是如果這些王公諸侯硬扛著不走,卻不是如對待草民一般動用城管就可以解決的。


西晉楊駿:大權獨攬的成功之路

難不倒“三楊”,他們手中還有一件武器,便是“制度”,在封建專制時代,“制度”是最妙的武器,妙在這個武器的制定、執行和監督者渾然一體,就猶如《封神演義》中哪吒的三個腦袋,其實都長在一個人身上,用起來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一個頭到三個頭隨意變換,如果實在不順手還可以通過自我批評進行更改,操作起來可軟可硬,可攻可守,關鍵看操作者的拿捏,也正因為如此,制度的制定和執行便成了一門藝術性很強的科學。

此時“三楊”的“科學”,其核心便是對離開和留下分別做了規定。

回到封國者,可以享受到如下福利:

各封國可以保留軍隊,軍隊人數的多少以封國大小分為三類,一類如平原、汝南、琅邪、扶風、齊國可以保留三支共五千人的軍隊;二類如梁、趙、樂安、燕、安平、義陽國可以保留二支共三千人的軍隊;三類則是其他的小國,可以保留一支二千一百人的軍隊;而封國不滿五千戶的異姓王爺可以保留一支一千一百人的軍隊;而五千戶以內的公侯國可以保留一支一千人的軍隊。

對留在京師者也有規定:

一類大國僅保留一百人的武裝;二類中等國家僅留八十人;三類小國僅留六十人;各公侯國與小國一樣,也僅留六十人。

由此看來,“三楊”也是制度建設的好手,並沒有強迫,制度出臺,讓大家看著辦。


西晉楊駿:大權獨攬的成功之路

這是楊駿計劃的第一步,他自己並不出面,而由他弟弟來擺平這件事,其目的並非楊珧所說的那麼冠冕堂皇,其居心是為了將妨礙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幾個親王趕出京城。

這場人事改革對司馬家族所產生的後果意義深遠,也是各親王絕對不喜歡的,無論走還是留,都是對他們既得利益的削弱。更何況還捨不得京師的繁華,但是兩相權衡,還是離開吃虧少些,因此都“

涕泣而去。”

楊駿的策略,乃是賈誼《治安策》和晁錯《削藩策》的綜合,賈誼是將各諸侯趕出了京城,使之遠離政治中心,而後“眾建諸侯而少其力”;而晁錯則更進一步,直接削弱各藩王的勢力,使之難以對中央政府構成威脅。

而此時所謂的中央政府,實際就是“三楊”。

事實證明,賈誼和晁錯的策略,實際影響了中國延綿兩千多年的中央政治,獨掌中央權力最重要的一條,便是將所有潛在政治對手趕出權力中心所在地,使之遠離而邊緣化,代之以自己人來填補留下的真空。


西晉楊駿:大權獨攬的成功之路

楊駿此時的策略不可謂不英明,卻談不上大略,因為此舉並非他的發明,在他之已前有古人,而後更有數不清的來者。

三、最後幹掉的重量級大佬

各親王被楊駿如願以償的趕出京城了,但楊駿並沒有因此而感到高枕無憂,因為還有一個重量級人物留在京城,只要有這個人在,楊駿就不可能為所欲為,此人就是司馬炎同母的弟弟齊王司馬攸。

司馬炎即位後,司馬攸被封為齊王,參政議政的熱情相當高漲,主張恢復古制,經常給司馬炎提出些不錯的建議,而且提的建議都具有富國強兵的戰略意義,針對當時歷經三國戰亂之後的時代,人口銳減,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而社會上層還崇尚奢華浪費風氣的現實,他提出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一手抓經濟,一手抓吏治。經濟上要抓好農業建設,認為這是國家之本,當時土地不少,但人們種地積極性不高,都去走捷徑攀附權貴,爭當公務員,民間飢餓現象很嚴重;吏治上要建立一整套幹部考核制度,禁止三公消費,嚴查干部坑害農民的事情,切實保證做到每畝耕地都有人耕種,當各種活動與農時發生衝突時,要讓位於農時;還主張“

去奢即儉……畢力稼穡,以實倉廩”,認為等到天下糧食富足,老百姓的錢袋子真正鼓起來以後,整個社會風氣就會發生根本改變,“榮辱禮節,由之而生。


西晉楊駿:大權獨攬的成功之路

司馬攸同志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上任以來,他的個人生活相當儉樸,真正做到了“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一度向政府提出自己可以通過勞動自食其力,不再需要國家的工資和津貼,不給政府添麻煩;在他的封國,三農政策得到大力貫徹,大大減少了農民負擔,還建立了一套社會福利制度。

司馬攸雖然是文人出生,但他還將他的治理理念帶到了軍營,在國防部副部長(驃騎將軍)任上,他“降身虛己,待物以信”,同時明肅軍紀,賞罰分明,頓時“內外祗肅”,甚至到了老兵應該復員的時候,有幾千老兵感懷司馬攸的恩德,願意留下跟隨其左右而不願意離去。

司馬攸在太子老師的任上,還不斷向太子灌輸他儒家治國的理念,這些理念,直到現在對我們都有很好的參考作用。

但正如中國數千年曆史一貫上演的一樣,有能力的人未必能上位,而如果不能上位,再好的理念也只能成為海市蜃樓。

司馬攸是具有領導氣質的人,雖然貴為王侯,對權力卻非常淡泊,從不弄權,腳踏實地的辦實事,在與人交往上,又大有春秋四君子之風,因此其威望日漸高漲。在這樣的人格魅力感召下,自然不乏追隨者,在很多人心目中,齊王就是自己的領導。


西晉楊駿:大權獨攬的成功之路

有這樣一個人在京城,無疑給楊駿添了很大的麻煩,楊駿雖然治國的才能平庸,甚至根本就不是治國的料,但他的國舅身份賦予了他至高的權力,如果把他本人比做“劣幣”的話,他可以靠這種權利來管理哪些有蓋世武功或者經天緯地之才的“良幣”,他一句話可以決定這些“良幣”的生死,這就是權力的神奇。有句話說得好“男人不可一日無權”,也許楊駿感覺自己以前當了太長時間的孫子,現在總算當上了大爺,開始享受到了權力的快感,對權力的追逐就成了他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將其他的親王逐出京城之後,齊王便成了他權力路上的最大障礙。

楊駿便對齊王開火了,他讓賈充生前的鐵桿小弟荀勖和馮紞打前鋒,在司馬炎面前搬弄了一陣是非,司馬炎便下詔命齊王出任榮譽軍委主席(大司馬),立刻去青州上任青州軍區司令(都督青州諸軍事),可是詔書一出,招致大多數人的反對。

徵東大將軍王渾第一個上書:“齊王品德高尚,可以和周公媲美,臣以為應該讓齊王參與國家大政,而您卻讓他到遠離京城的青州去,又只給了個軍區司令的虛名,難道陛下忘了先帝和太后臨終前說的話了嗎,齊王是您的弟弟您都不信任,相反信任外姓的楊氏兄弟,這對國家社稷有相當的危害,唯一的辦法是應該啟用忠良,走正道,如果陛下太過猜忌,連自己親弟弟都懷疑,會讓大家心寒;以臣之計,太子現在還缺個老師,由齊王來擔任是最合適的,讓他與司馬亮、楊珧三人一起共同參與朝政,三人成鼎立之勢,權力不會有所偏重,皇上又不失親情,這是最好的處理辦法。”

緊跟王渾,是秘書處處長(光祿大夫)李獈、衛戍部隊司令(中護軍)羊琇、名譽宰相(侍中)王濟、甄德先後上書勸諫,王、甄二人是駙馬爺,為了留住齊王,這兩人還開展夫人外交,把夫人叫上一起到司馬炎面前去哭,這讓司馬炎很惱火,他對“竹林七賢”之一,現任他秘書的王戎說:“齊王的事是我的家事,這兩個人讓他們的老婆到我這裡來哭,不是存心要我倒黴嗎。”乾脆把這兩人也趕出京城去。

羊琇和他手下總管京城禁軍北五營的司令官(北軍中候)成粲見勸諫無效,更設計派殺手於半路截殺楊珧。不過行事不密導致消息走漏,楊珧託病閉門不出,卻也沒有閒著,讓相關部門參了羊琇一本,免去其衛戍部隊司令職務而去當了一名弼馬溫,這對羊琇無異於奇恥大辱,最終鬱悶而死。

朝臣之間竟然要以謀殺來解決問題,既說明“三楊”和同僚之間矛盾的激烈程度,也可以看出當時的官場生態,司馬炎信奉無為而治,卻使得廟堂之上一片混亂。

而李獈乾脆以年紀大為由辭職不幹了。

這麼多人反對,而且聲勢這麼猛,確實出乎司馬炎的意料,這也更堅定了他將司馬攸趕出京城的決心。

而司馬攸感覺自己無端受小人陷害不說,親哥哥還居然真對自己下手,便承受不住了,他病倒了,在病榻之上,他要求為父母守陵。

司馬攸在這種時刻生病,司馬炎自然不信,不但不予批准,還派了好幾批御醫給司馬攸會診,這幫醫生深知聖意,又怎麼可能給司馬攸治病,非但如此,還給齊王開了個無病證明。

得不到有效治療,齊王病情加重,司馬炎卻還三天兩頭派人來催他上路,他只得帶病向司馬炎辭行。


西晉楊駿:大權獨攬的成功之路

此時司馬攸雖然病入膏肓,卻還用賭氣的心態去見司馬炎,去之前他特意精心打扮了一番,看起來精神飽滿,而且說話時吐詞清楚,根本不象得病的樣子,司馬炎便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斷。

他不知道這一次見面卻是訣別,司馬攸回到家便大口吐血,不治而亡,終年36歲。

看起來司馬攸雖然才德高尚,情商卻還差些,至少心理承受能力不強,缺乏政治家的“忍”勁,謀略更是欠佳,明知哥哥對自己起疑卻無對策,其實哪怕他在司馬炎面前表現出貪財,好色或者昏庸都不失避禍的辦法,但他不但沒有這麼做,反而還賭氣,結果是讓司馬炎更加起疑。由此看來,即便他能坐上皇位,最後能否成為一個合格的政治領袖還不好定論。

而追隨齊王的那般人也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所有動作均在對手掌握算計之中,而且出招雜亂無章,人多卻勢衰。自古帝王最怕的是群臣結黨,更何況齊王還曾經是現任皇上的競爭對手,真不知這幫人是要害齊王還是保齊王,荀勖早就預料到會有人為齊王說話,而這些人果然中計。

要保齊王,唯一之計不是為齊王說好話,相反而是壞話,說齊王貪財,好色,昏庸腐敗,越說得齊王毫無用處,司馬炎也許考慮兄弟之情放齊王一馬,而齊王正好藉此機會韜光養晦,誰說不會東山再起。可惜,齊王之敗,非敗於人,卻是敗於自己。

四、後續

趕走了各個親王,攆走了齊王,楊駿兄弟即“三楊”的階段性任務告一段落,縱觀滿朝文武,再無一人是楊駿的對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