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相處總是不知所措?把握“邊界意識”,方可掌控職場人際關係

職場中,或許你也會有這樣的經歷:

  • 與同事溝通工作,還沒說幾句便吵了起來。
  • 明明想要幫助同事,他們卻很不開心。
  • 同事對我的工作指手畫腳,我卻不知如何反駁。
  • 面對領導總是感到壓力,無法拒絕不合理的工作安排。

我相信,很多人都和我們一樣,不知如何與人溝通、交流,總是不自覺的冒犯他人,在被他人冒犯時又不知該如何處理。

究其原因,是我們沒有把控好人際關係中的“邊界”,沒有足夠的“邊界意識”。

本文將從以下三個方面切入,結合賴宇凡的《邊界意識》一書,手把手教會大家如何應用“邊界意識”,來掌控職場中的人際關係:

一、什麼是邊界?我們要怎麼做才能不冒犯他人?

二、被他人冒犯時,我們應當怎樣進行有效溝通?

三、如何體面的將他人“驅逐”出自己的邊界範圍內?

與人相處總是不知所措?把握“邊界意識”,方可掌控職場人際關係

一、什麼是邊界?我們要怎麼做才能不冒犯他人?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擁有自己的思維、情緒、感覺,一旦有人來試圖改變它們,我們便會感到被冒犯。

可以說,我們的思維、情緒、感覺,乃至我們的身體,這一切獨屬於我們、不以他人意志為轉移的東西,就是我們的邊界。

我們總是因為自己被冒犯而感到不快,殊不知自己在不知不覺間也會越過他人的界線,令他們感到不快。那麼在日常生活中中,我們應當如何與他人相處,才能不冒犯他人呢?

1. 銘記他人也有邊界

每個人都有邊界,每個人的邊界都各不相同,但我們必須銘記的一點是一旦越界,便是在冒犯他人。

如果他人的行為令我們不快,那麼在我們開口糾正之前,先想一想,這件事影響到我的邊界範圍內了嗎?

如果沒有,請不要開口,這件事與我們並不相關。

2. 不要試圖改變他人邊界內的事情

把握“只說我的,不動你的”的原則,在與他人表達事件時,注意切入點。

比如說同事未經允許動了我們的材料。“同事動了我的材料”在我們的邊界範圍內,但“同事為什麼要動這份材料”則是同事的用意,在同事的邊界範圍內。

如果我們在溝通時從同事動材料的用意切入,去猜測、指責對方,那麼對方必然會惱羞成怒,這場溝通也必然會失敗。

3. 幫助他人時更要注意邊界

在職場上,我們經常需要與同事配合進行工作。有時候同事做的不是太到位,我們難免想要幫助他們,但這有時卻會引起他們的不快,覺得你多管閒事。

或許你會覺得委屈,自己明明一片好意,為何反而還要被嫌棄?這是因為,不論他人的工作順暢與否,這都是他們界限內的事情,如果

他們不需要幫忙,不論你的用意多麼的純正,都是越界。

但若是他的工作進程影響到了你,那麼這便影響到了你界線內的事情。這時候你就可以跟他分析利弊,詢問他是否需要幫助。

需要注意的是,幫助他人也需要注意邊界,適當提點幾句,但不要事事親力親為,以免造成別人的過度依賴情緒,導致所有的工作都成為了你的事情。

與人相處總是不知所措?把握“邊界意識”,方可掌控職場人際關係

二、被他人冒犯時,我們應當怎樣進行有效溝通?

我們來舉個例子。

我前陣子和我的一個朋友小陳約飯,結果他滿臉鬱結的跟我吐槽了很久他的老闆。

小陳在一家公司工作,由於他的工作能力極強,因此每當同事有事,老闆便習慣性的將工作交給他。小陳為此常常要加班,一開始他常常忍著不快,但久而久之,他便滿腹怨氣,經常在老闆安排任務的時候擺臉色,甚至故意不出現。老闆對此頗有微詞,甚至透露出想要辭退他的意思。

在我問他為何不與老闆溝通時,他是這樣回答的:“跟老闆說有什麼用,他會在意我的死活嗎?我都這麼累了也沒見他讓我休息休息啊!”

顯而易見,小陳的界線被冒犯了,但他並沒有合理的去解決這件事,反而用了一種極為錯誤的心理來應對。

首先,在界線被冒犯的時候,小陳選擇了忍讓。

很多人會覺得忍讓是美德,其實不然。忍讓是在扼殺別人感知到我們的邊界,學著不越過邊界的機會。小陳在加班初期沒有表達出自己的不滿,令自己的老闆覺得讓他加班是合理的,也因此不再會去考慮加班給小陳帶來的困擾。

其次,小陳沒有合理表達出自己的界線。他人是無法明確感知到我們的界線的,如果不說出來,那麼沒有人能夠猜到我們的想法。很多人因此選擇“用行動證明自己的不快”,但事實上,別人只會覺得你動不動就擺臭臉、動不動就不高興,因此覺得你不好相處而要遠離你。

就像小陳,他動不動就擺臉色、不出現的行為並不會引發老闆的深思,老闆只會覺得他格局小、一點小事都不願意做,殊不知他已經做了無數的“小事”,甚至影響到了正常生活。

可以說小陳擺臉色的行為,不但對他的處境沒有絲毫的幫助,反而落了個吃力不討好的下場。

第三,他猜測了老闆的想法,踏進了他人的界線。

我在之前已經講過,別人的想法是他人邊界內的事情。小陳猜測著老闆的想法,在主觀上認為老闆知道他的辛苦卻不顧他的死活,因此而感到不快,這本身就不合理。

明白了這兩點之後,小陳打算去找老闆溝通。為了避免出現更大的紕漏,我與他進行了一次模擬對話。

我:“好了,現在你可以開始了。”

小陳:“老闆,你也看到我最近的工作了,那麼大的量,你還有啥事兒就交給我,你怎麼能這麼不關心下屬呢?”

我:“停停停,你越界了。”

小陳的話確實有部分在描述事實,但他這一連串的“你”,到了最後甚至變成了指責。

而實際上,不論是“你看到我的工作了”甚至是“你不關心下屬”,這都是領導邊界內的事情,一旦小陳這樣開口,領導必定感到不快,溝通便也就無法進行了。

老闆也好,同事也好,當我們感受到被冒犯時,我們應當怎樣進行有效溝通呢?

1. 修正溝通觀念

我們不能決定情緒的產生,但我們可以選擇情緒的表達方式。當我們產生情緒時,一定要學會表達自己的邊界。因為你不開口,沒有人能猜到你在想什麼。

不要忍讓,忍讓會使他人將我們的界線誤當成是他們可以侵佔的,久而久之便會養成習慣,成為他們的“領地”。

使用行動“表達”情緒的行為更是不可取的,這隻會令人覺得你難以相處,進而遠離你,導致你們關係破裂。

與人相處總是不知所措?把握“邊界意識”,方可掌控職場人際關係

2. 改變溝通習慣

習慣是我們反覆做同一件事後形成的,是一種條件反射的行為。一旦我們養成了一種溝通習慣,便很難再去更改。

因此,當我們發現自己的溝通習慣有問題時,就要規定自己從現在開始,每當自己想要“表達”自己的情緒前,先停下來思考,久而久之,我們便能養成新的習慣。

3. 以“我”為主語進行表達

很多人開口便會傷人,主要問題在於我們總會不自覺進入他人的邊界範圍內。尤其是當我們被他人冒犯,帶著情緒與他人溝通時,更有可能說出越界、指責他人的話。

那麼我們該如何避免這樣的“攻擊式”溝通呢?最好的辦法便是以“我”為主語進行表達。這能以最快的速度表明自己的邊界,同時也能最大限度的防止我們越界。

就像小陳,如果他以“我”為主語,與老闆溝通:“老闆,我最近的工作量已經超出了我的能力範圍,我每天都要加班兩個小時,這令我感到疲憊不堪,我經常不出現也是因為我實在是忙不過來,我能不能申請稍微減輕一點工作量呀?”是不是就比他原本的溝通方式更令人能夠接受呢?

4. 把想表達的話寫下來

很多人一開始並不習慣使用“我”為主語進行溝通,可能說著說著主語又成為了“你”,最終導致了越界。

如果實在不能改變自己說話習慣,我們可以在溝通前把自己想說的話寫下來,進而去思考這些話是不是自己邊界範圍內的事。久而久之,我們便能夠知道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

與人相處總是不知所措?把握“邊界意識”,方可掌控職場人際關係

三、如何體面的將他人“驅逐”出自己的邊界範圍內?

一旦他人在我們的邊界範圍內久了,他們便會自然而然的將我們的邊界當成自己的。

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我們不越界的進行溝通,也會造成他們的不快。此時,我們應當從以下三點著手,來體面的將他們“驅逐”出自己的邊界範圍內。

1. 把別人錯在哪兒講清楚

我們常常以為,只要說出了自己的感覺,別人就會知道自己哪裡做的不對,其實不然。“我們的感覺”是我們界線範圍內的事情,別人無法理解;而別人做的事情則是他們界線範圍內的事情。

我剛認識小莉的時候,她特別喜歡在我忙於工作的時候過來找我。差一點我就對她說出了“你好煩啊”這樣的話,好在我的理智阻止了我。於是我對她說:“你常常在我工作時間來找我,這令我很難集中精力進行工作,不如等我忙完我們一起喝咖啡?”。她答應了我的咖啡邀請,也對我的忙碌表達了理解。

看吧,有理有據的拒絕好過模稜兩可的感受,別人也能迅速抓住重點,防止引發誤會。

2. 給出解決的方案

在上個事例中,我邀請小莉在我忙完後與我一起喝咖啡,便是我在這件事中,替小莉提供的解決方案。

要想別人更好的執行我們的想法,儘快離開我們的邊界範圍內,給出解決方案不失為一個好辦法。而在指出別人的錯誤後給出解決方案,這也同時是在給別人一個臺階下。

3. 在別人做的對時進行鼓勵

在別人做的對時進行鼓勵,對於他們而言是一種正向的激勵作用,我們可以通過強化他們的正向行為,來鞏固我們的邊界。

在鼓勵時我們也要注意,一定要說清楚他們做了什麼,又是為了什麼而鼓勵他們。當習慣養成之後,鼓勵便可隨之停止。


本文明確了邊界的概念,引導大家通過銘記他人也有邊界,不要試圖改變他人邊界內的事情,幫助他人時更要注意邊界來防止自己冒犯他人;在被他人冒犯時,通過修正溝通觀念,改變溝通習慣,以“我”為主語進行表達,把想表達的話寫下來來進行有效溝通;最後通過把別人錯在哪兒講清楚,給出解決的方案,在別人做的對時進行鼓勵,從而體面的將他人“驅逐”出自己的邊界範圍內。

希望讀完此文後,大家能夠有所收穫。


我是阿勇,歷史愛好者,職場研究者。

關注我,教你以古鑑今,內化提升,提高職場競爭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