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沒有一顆檳榔樹,卻為何偏在湖南紮了根?

湖南人特別喜歡嚼檳榔,有人喜歡它的爽辣,有人鍾情它的醉勁。可湖南本地不產檳榔,卻能吃掉市場上一半的檳榔。海南是中國最大的檳榔產地,大多數卻被運往湖南製成乾果食品。檳榔產業發展繁榮的背後,到底有什麼樣的歷史和源由,讓這顆小小的檳榔在湖湘大地上紮根、發芽、壯大呢?


湖南沒有一顆檳榔樹,卻為何偏在湖南紮了根?


湖南深加工後的幹檳榔


紮根:檳榔豐富的藥用價值,是湖南檳榔在民間盛行的起源


“檳榔越嚼越有勁,這口出來那口進,交朋結友打園臺,避瘟開胃解油性。”這是一首流傳在湖南街頭巷尾的民謠。距離海南千里之外的湖南,並不種植檳榔,為何有如此深厚的檳榔文化習俗?


關於湖南食用檳榔的起源,有許多傳說故事。而這些傳說,均與檳榔的“神奇療效”有關。


《湘上痴脫難雜錄》記載:明末清初,湖廣總督何騰蛟與李闖王夫人及其部將聯合抗清。由於督師的將帥不團結,削弱了抗清力量,何騰蛟為了解決矛盾,帶領人馬從衡陽來到湘潭,與清軍相遇。時值,順治六年初,清握金親王因湘潭人民助何抗清,下令屠城九日,殺得湘潭屍橫遍地,不下十萬,所剩戶不上三四十,人不滿百口。其時有安徽商人,程某來潭,得知老僧收白骨,以嚼檳榔避穢,才得以解除瘟疫之害,重整家園。


又有一說法,據《湘潭縣誌•卷三十四》中記載:“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縣境大疫,居民犯臌脹病,縣令白璟要患者嚼藥用檳榔,臌脹消失。此後,原患者常嚼,未患者也嚼,久而久之,檳榔成為縣人獨特的嗜好,成為迎賓待客不可缺少的食品。”為了預防瘟疫復發,湖南各地紛紛仿效,從海南引進檳榔作為一種治病的良藥,並相沿成習流傳至今。


湖南沒有一顆檳榔樹,卻為何偏在湖南紮了根?


中醫藥材裡的藥用檳榔


可見,檳榔不管從“瘟疫說”、“藥材說”等源起,還是到現代中醫藥的臨床應用,檳榔的藥用價值都是得到歷史和時間的驗證的,而檳榔在湖南的盛行更是隨著歷史、習俗、社會發展必然演變的結果。


生長:檳榔的勁道爽辣,是表達湖南人愛交朋友的“最IN社交單品”


“菸酒檳榔茶,吃了往上爬“。這是湖南人日常生活中的一句口頭禪。“爬”這一字可是別有韻味,一是表示吃了這四件就“爬”上床安心睡覺,二是寄託著事業、學業“步步高昇”美好寓意。


在湖南傳統喜宴禮節中,仍然保留著送檳榔的習俗。新婚喜事時,新郎、新娘贈予賓客湖南檳榔,這時賓客讚道:“新娘檳榔兩頭翹,一口兩口我不要,三口四口不為多,我要五子大登科。”在各種婚禮、生辰、喬遷等喜宴中,檳榔是禮品盤、禮品袋中的吉祥之物,取避邪消災,升官發財之意。湖南人出門辦事時、見客戶談生意時,同樣也會買上幾袋高端上檔次檳榔,見面時將湖南檳榔作為禮品遞上,禮節到了,面子也到了,在陌生人互相寒暄前,遞上一口檳榔,也會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


檳榔從最開始的藥用價值,到現在走進尋常生活,更多的是扮演著社交禮儀、休閒食品的角色。頗具湖南特色的檳榔,不僅辣味十足,還總能激發人們內心固有的俠義豪情,這正和湖南人“恰的苦,霸得蠻、耐得煩”的性格十分吻合。


壯大:行業規範管控,是推動湖南檳榔產業化發展的源動力


檳榔之所以會傳承至今,並在這片“山水構架骨骼,文化填充血肉”的湖湘大地上發揚光大,除了有湖南檳榔悠久的歷史與湖南人特有的社交文化等方面的原因,與湖南檳榔行業的規範化管控、創新工藝、新穎產品、技術設備升級等都息息相關。


儘管檳榔原產地不是湖南,但檳榔在湖南近40年的產業化發展中,大部分企業已經實現了洗籽、發籽、切籽、封口、包裝等方面的機械自動化,並在湖南檳榔產業的技術改造和科技創新下,各企業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條,逐步擺脫了粗獷發展階段,實現精細化、自動化綠色安全的可持續發展。“現代化生產正規軍”已經成為湖南檳榔產業另一代名詞,他們不僅有嚴格的生產標準,而且有專業化、機械化、規模化的支撐,安全質量與其他食品行業一樣完全能得到保障。


隨著社會的發展,湖南檳榔的嚼食方式也在不斷改進,除了有普通的幹檳榔,還增加了如芝麻、桂花、薄荷、奶油、幹檳榔、溼檳榔等多口味多品種,以符合各類人群的口味。


據公開資料顯示,截至目前,全國檳榔產業年產值達400億元,其中湖南佔了四分之三,年產值達300億元,相關從業者逾30萬人,檳榔行業儼然已成為湖南頗為特色的產業名片。


湖南沒有一顆檳榔樹,卻為何偏在湖南紮了根?


香甜可口的芝麻檳榔


檳榔在湖南這片土地上生根四百餘年,眾說紛紜的檳榔傳說詮釋著湖南檳榔的豐富歷史,代表了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蠻,耐得煩”的湖湘精神。可見,對於湖南人民來說,檳榔不只是一種零食,它更是湖南人社交文化的重要組成部。


當你感嘆於湖南檳榔產業的繁榮景象時,也不要忘了,繁榮的背後,是無數檳榔商人開拓市場、創造品牌的浴血奮戰。是他們堅守品質安全,保護湖南檳榔行業形象的責任與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