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女人的来信》:她的困局,和暗恋无关

✦喜欢你来,开心~✦

《陌生女人的来信》:她的困局,和暗恋无关


这世上动人的情感有很多,暗恋是其中之一。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则把暗恋写到了极致。

作品讲述的是一个陌生女人,从少女时代就爱上一个作家,痴爱多年,还为他生下一个孩子,而男人对此一无所知,直到女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给他写来一封信。

小说用细腻的心理描写把那种炙热又绝望的爱描写得淋漓尽致,让人震撼。

徐静蕾、姜文主演的同名电影则把它改编成了中国版本,配着《琵琶语》如泣如诉的旋律,让人看一次心里疼一次。

《陌生女人的来信》:她的困局,和暗恋无关

“陌生女人”这个角色,形象很复杂。

谁不曾暗恋过一个人,有时也无法用“值不值得”来评价。但假如爱得太卑微、太偏执,就成了悲剧。

最讽刺的是,她为他耗尽半生、至死方休,他却压根不记得她是谁。

假如我有个女儿去这样地爱着一个人,我怕是要心疼死。

“陌生女人”的故事只是个例,但生活中陷入一段虐恋蹉跎半生,甚至放弃生命的并不少见。

也许我们可以跳出这个故事本身,站在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 为什么有的女人能够收获幸福,而有的总是遇渣男?
  • 为什么有人在感情里自信又主动,而有的却卑微隐忍、委屈求全?
  • 我们爱上的人往往是同一类型,这类人满足了我们什么样的心理需求?
  • 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择偶观,又是什么导致了我们当下的情感模式?

其实,一切都有迹可循。

一、童年的匮乏让人对爱情过敏,从而忽略责任、人品等更重要的品质


那一年,她13岁。父亲早逝,她和寡居的母亲在一个大杂院里过着穷酸的生活。

身材瘦小、尚未发育,常年穿着由母亲旧衣改成的学生裙,裙子上还打着一个补丁。

母女对她疏于关心,邻居们也大多穷困粗野,尤其是对门的,动不动就发酒疯打老婆,男人摔东西的响声和女人的哭嚎声常常在半夜里把人吵醒。

这样的生活,就像“一个蒙着灰尘、布满蛛网、散发着霉味的地窖”。

直到有一天,这地窖里出现了一道光。

《陌生女人的来信》:她的困局,和暗恋无关

对门邻居搬走了,新来的租户是个单身作家。

他来到这里,像是一个异类:斯文、富贵、整洁,神气潇洒,受人尊敬。他的房间被收拾得干干净净,放满了书,以及各种雕塑、绘画。见了她们母女,会彬彬有礼地打招呼,叫她们太太和小姐。

少女被吸引,从此对他怀着宗教般炙热的爱。

“我毫无阅历,毫无准备,我一头栽进了我的命运之中,就像跌进了万丈深渊。”

每天通过门上的小孔窥视他的行踪,亲吻他摸过的门把手,捡起他扔掉的烟头并视若珍宝。

《陌生女人的来信》:她的困局,和暗恋无关

作家在事业上十分严肃、责任心强,但生活中却是风流多情,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是个世俗意义上的“渣男”。

很多次她看着他带不同的女人回家,然后从他房间传来亲昵的调笑声,

但是少女深陷其中、无力自拔。他是她灰暗人生里唯一的一抹亮色。

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为什么从小缺爱的女孩容易遇到渣男?

因为亲情的缺失(尤其是父爱的缺失)、安全感的匮乏,让她们对爱情过敏,一点点温情就能打动她的心,从而忽略了其它更重要的东西,比如责任和人品对于感情的重要性。

孩子的正常要求在正常环境中得不到满足,就会在不正常的环境中寻求满足;甚至会通过“牺牲”自己的方式,来唤醒父母心中的爱。

如果你在童年时就拥有来自父母的爱,就不会在青少年时用自己宝贵的东西去交换,好让自己感到有人爱你。

二、习得性无助,让她和无法真正接近幸福、过着近乎自虐的生活

后来母亲改嫁,带着她去了外省。“陌生女”对作家的爱并没有因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而消减,反而在回忆中更加枝繁叶茂。

几年后,她又回到这个城市,以一个成年的、年轻美貌女子的姿态靠近他,两人一起度过了三天愉快的时光。当然,他压根没有认出她。而她为了不让他有心理负担,对自己的身份一字不提。

《陌生女人的来信》:她的困局,和暗恋无关

三天后热情褪去,他找了个理由打发她,又开始流连于新的女人。

她却怀孕了。她知道他不会负责,甚至会怀疑她接近他的动机,决定独力把孩子生下来。

于是一个人离开,辗转流落,历尽辛苦。

孩子长得像极了作家,这让她得到某种慰藉。为了让孩子生活得更好,不惜去做交际花。

几年后再次相逢。他依然风流多情,依然没有认出她,既没认出她是他当年的邻家小妹,也没认出她是曾和自己有过几夜交欢的女学生,更不知她是他未曾蒙面的孩子的母亲。

《陌生女人的来信》:她的困局,和暗恋无关

这次他把她当成野鸡,轻佻地对她吹口哨、谈价格,然后带她回家。事毕,把一叠钱放在她的暖手筒里。而“陌生女”依然不敢说出真相。

暗示无果后,她带着一颗破碎的心仓皇走出房间,却和当年的老仆人走了个对面。老仆人惊呆了,他一眼就认出眼前的女人竟是当年邻居家的小女孩,嘴唇哆嗦半天说:早啊,小姐。

那一幕,看得人心都要碎了。

《陌生女人的来信》:她的困局,和暗恋无关

低到尘埃里的爱,永远开不出花来。

连自己都不爱的女人,又怎么可能拥有真正的幸福。

后来女人的儿子死于一场传染病,万念俱灰,在自己也感染疾病,死前给作家写下了这封信。

事实上,她也曾有机会接近幸福。

母亲改嫁后,她们母女的生活得到了一定改善,有不少年轻男子对陌生女表示爱意,但她通通不接受。

后来做交际花,也有不少人喜欢她,想和她结婚,她依然没有接受,只想做一个自由身,以便有机会和作家再次发生交集。

“不和你在一起,我就不想幸福地、惬意地生活,我把自己埋进一个晦暗的、寂寞的世界里,自己折磨自己。”

其实也是一种“习得性无助”

童年时被忽略、被否定的孩子,潜意识里很难相信自己可以获得幸福,就算机会来临,也总是阴差阳错把它推走,然后回到熟悉的痛苦之中,成为“命运的强迫性重复。”


三、一个人童年时和父母的链接,怎样影响着长大后的情感模式

著名家庭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曾说:“

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一生。”

我们的亲密关系、婚姻、情感模式,往往来自于童年时期与父母之间互动的心理经验。

那么,一个人童年时和父母的链接,是通过什么途径影响刀长大后的情感模式呢?

1、人格塑造

从小受到父母关爱,被认可、被接纳的孩子,长大后在感情中就比较自信,相信自己可以得到伴侣的爱;反之,则会在感情里卑微,委屈求全。

2、习得

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论认为,儿童的社会行为主要源自观察学习。

某一个体在某一确定情境下习得了某一行为,一旦他再遇到类似情境,就倾向于作出同样的行为。

1965年,班杜拉曾做过一个经典研究。他把被试儿童分为三组,分别给他们看不同的录像。

第一组看的内容是榜样因攻击而受重罚;第二组看的是榜样因攻击而得到奖励;第三组看的是榜样的攻击既不受罚也不得奖。然后,把这些儿童带到无监督人员的活动室里,观察他们对玩具模特儿的攻击行为。

结果表明,第一组儿童的攻击性最弱,第二组儿童的攻击性最强,第三组介于两者之间。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人长大后,会在不知不觉地复制父母的婚姻模式。

《陌生女人的来信》:她的困局,和暗恋无关

3、缺失与追寻

一个人成年后所追求的东西,往往都是童年时代的缺失。

作家张爱玲,自小被父亲嫌弃、否定、殴打,甚至叫她去死。后来她就把自己对理想父亲的渴望投射到了伴侣身上,先后两段婚姻,胡兰成比她大 14 岁,赖雅比她大 29 岁。

徐静蕾作为《陌生女人来信》的主演,则是个不婚主义者。但她的不婚并非潇洒,而是出于对婚姻的恐惧。

小时候徐静蕾父母的关系非常不好,动不动就打架,吵得天昏地暗。直到现在,她和爸妈一起出门仍然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生怕他们两个会突然没有原因地吵起来。

所以当她想到组建一个家庭时,本能的反应就是吵,吵死了。于是她选择不婚。

张爱玲追寻的是父爱,徐静蕾追寻的是平静,从本质来说,都是在寻找安全感。

《陌生女人的来信》:她的困局,和暗恋无关

四、如何打破困局

说到底,“陌生女人”的困局和暗恋无关,和童年缺爱、自我薄弱有关。

那么,如何打破这种困局?

萨提亚认为人的一生有三次出生。

第一次出生是精卵结合,创造了一个生命;

第二次出生是母亲把我们生下来,进入一个已经存在的家庭系统;

第三次出生就是我们成为自己的“决定者”。

前两次出生我们没有选择的权利,但是第三次出生,却可以完全由自己掌控。

每个人倾尽一生都在找寻自我的含义。或许探寻内心的路远比走向外界的路更加艰难,但我们都需要一些勇气去疗愈心中的那个“家”。

《陌生女人的来信》:她的困局,和暗恋无关

1、自我察觉,必要时借助专业咨询,探寻那些压抑了的潜意识怎样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2、积极完善自我,发展健全的人格。原生家庭对一个人有深远影响,但这种影响并非决定性的,人本身也有其主观能动性。

3、重建社会支持系统。

拥有一些特别好的朋友、健全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来自家庭的缺憾。

多读书、旅行,有助于我们改变视角、开阔视野。

好的亲密关系,是一种疗愈。

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和安全感强的人建立亲密关系,得到足够的接纳和承托,会逐渐建立信任,获得爱的能力。



对于“陌生女人”这个形象,不知你有什么看法?

这种爱值不值得,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