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帆:抓住疫情下的改革機遇

新冠疫情已成為全球所有國家共同面臨的問題,並勢必將在供給和需求兩方面給全球經濟帶來影響。

首先,在供給方面。各國經濟發展與全球供應鏈的融合程度已較高,新冠疫情勢必將給全球供應鏈帶來供給擾動。然而,當前的全球供應鏈依然是圍繞發達經濟體展開的分工體系,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獨特地位是其他新興經濟體無法替代的。隨著國內復工復產的有序推進,長期來看,只要全球供應鏈沒有出現系統性危機,就沒理由認為這種供給衝擊會帶來持續的影響。

其次,在需求方面。新冠疫情對總需求衝擊的判斷還比較困難,市場預期也比較混亂,主要原因在於全球各國的防疫抗疫理念有很大的差異,而且所採取的措施仍在不斷變化之中。不同的防疫抗疫對策,帶來對需求的衝擊也會不同。從現有趨勢看,防疫抗疫措施對總需求的抑制效應或將越來越強。

3月26日,G20領導人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上,各方在加強國際合作、及時分享信息、保障醫療物資供應、維護全球經濟金融穩定等方面達成了諸多共識,向世界傳遞出全球合力抗疫的積極信號。加強全球經濟合作已時不我待。

反觀國內。當前,中國仍處於經濟轉型期,增長潛力仍在,大量制度紅利有待釋放。在全球主要國家中,中國的宏觀政策空間也是最大的。這些都是中國的潛在優勢。近期,多個省份密集推出了體量龐大的投資計劃。新一輪的基礎設施投資計劃勢必會同網絡、互聯網、5G和雲計算等“新基建”投資相關,這其中蘊含著的巨大改革紅利值得關注。

與此同時,新冠疫情暴露出了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可能存在的一些短板,比如基層的公共衛生系統較為薄弱、供應鏈的部分關鍵環節缺失、社區治理能力有待加強等,這些也都將是未來政策發力的主攻方向。建議能夠在公共衛生、醫療衛生等領域加大政府投資,推動相關機制取得實質性改變,引入更多的投資、更多的競爭。

如果我們把握住了這些改革機遇,疫情之後的中國經濟和社會必將更有韌性和活力,在世界經濟風雲中駕勢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