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著名邊塞詩人高適:報國無門,求索不已

高適善於寫邊塞詩,是“邊塞四詩人”之一,跟岑參合稱“高岑”,年輕的時候喜歡遊歷各地,崇尚遊俠之風,後來經過幾次科考並中第,開始踏足官場。高適歷經官場沉浮和安史之亂,寫下了反應當時現實生活的詩,題材和內容多樣,有《高常侍集》流傳至今。

唐朝著名邊塞詩人高適:報國無門,求索不已

高適本是將門之後,其祖父高侃是唐朝前期名將,高適的父親高崇文是高侃少子。高適小時候,高崇文任韶州長史,高適隨至嶺南多年,父親去世後,始回內地,居宋中(今河南商丘)。由於父親去世早,高適又年少,家中境況,已漸窘迫,有時竟不得不“求丐取給”,靠親友資助度日。

唐玄宗開元七年(719年),高適西遊長安,生平第一次赴京求仕,他走的是薦舉一途,想以自己的才華,獲得貴人賞識舉薦,迅速入仕,大展抱負。時值玄宗初政,尚屬開明,但君主專制任人唯親的通病,已然明顯。像高適這樣的家境已近破落的毛頭小子,所謂“屈指取公卿”,純系白日做夢,壓根兒沒門。

唐朝著名邊塞詩人高適:報國無門,求索不已

“許國不成名,還家有慚色。”志在必得而去,一無所獲而歸,高適好不晦氣。家中既無良田,宋中又非故土,加之連年災荒,種地捕魚,所獲甚少。“世情惡疵賤”。入仕不成,務農歉收,高適遭盡鄉里白眼。但高適就是高適,他志存高遠,很快就振作起來,如拂微塵,擺脫初次受挫的不快,全身心地重新投入耕讀生活。

自己滿腔赤忱,在位者卻漠然視之,這反差也忒大了。十二年前,西遊長安,走文路,沒門;如今千里赴邊,走武路,遭拒。這要放在一般人,早灰心了。高適不然,繼續深造,繼續等待。漸漸地,高適的人品襟抱、文武才華,在士大夫階層,廣為人知了。

唐朝著名邊塞詩人高適:報國無門,求索不已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唐玄宗下詔開制科試,令五品以上官員推薦“才有王霸之略,學究天人之際,智勇堪將帥之選,政能當牧宰之舉者”,到朝廷應試。史稱:高適“喜言王霸大略,務功名,尚節義”,勇“以安危為己任”,又系文武通才,完全符合推舉條件。經時任通事舍人的楊公舉薦,高適被朝廷“徵詣長安”。卻沒考中,自然不獲任用。

三次求索,三次鎩羽,高適也習以為常了。高適有詩自述:“一生徒羨魚,四十猶聚螢。”四十多歲了,仍孜孜矻矻,精進不已。雖然“五十無產業”,已步入老齡,家境仍窘迫依舊,卻“心輕百萬資”,落第還家,繼續以耕讀為業,繼續等待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