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四年我只學會了複製粘貼

這學期有課程設計的任務。

老師在給題目的時候說:“前幾年班上做課程設計的時候,往往只有一兩個版本。都是一些同學寫好了之後其他同學拿去改個參數改個結構,基本思路和別人的是一模一樣的。自己寫的這些同學到了後面是真正做出成績的同學,那些copy別人的同學賺到了嗎?分數我可以照樣給,但是學不學得到東西,是你們自己的事情。”

的確,在大學裡,複製粘貼對我們來說是很常見的事情。

學委提醒要交作業的前一天晚上,瘋狂討好學霸:“借你的作業給我看看唄。”

甚至找學長學姐拿了課本的課後題答案,寫作業的時候直接對著答案抄。

工程製圖畫圖的時候,拿著分規按著別人畫好的成果畫。

考試的時候,趁著收卷的時候選擇填空題瞄幾眼旁邊學霸的,火速修改。

團日感想、選修必修論文、在互聯網上能找得到的東西,絕不會自己動手寫。

如果你做了第一個動手寫的人,那你的作品會在同學們之間廣泛流傳。

寫的時候還會有同學好心提醒你:“這東西百度抄抄就有啦。寫什麼,浪費時間。”

2

很多人都在copy別人的東西的時候想過這樣一個安慰自己的理由:

“我抄了之後理解了也就懂了。”

“沒有時間了,抄了之後過後看了就懂了。”

“太難了真的寫不出來了,看看別人的找一下思路。”

我們都自以為抄了答案抄了別人寫的,起碼我有去寫了,我沒有不寫啊。我總能收穫點什麼的。

抱歉,恐怕沒有,那只是你安慰自己的藉口而已。

寫一個課程設計copy別人的,看了幾百遍你也寫不出類似的東西,因為你根本沒有思路,沒有想法,你寫的東西沒有靈魂。

自己思考寫出來和看著別人的去記憶,是天壤之別。

你所謂的看著別人的東西學習,實際上少了自己主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當你什麼都不懂的時候,邁出第一步去動筆寫了動手做了,你才知道問題出現在哪裡,而不是自欺欺人。

別人的東西始終是別人的,在別人的腦子裡,不經過思考吸收,一輩子都不可能成為你自己的。

3

總有人覺得大學教的理論知識都太虛了,寫的作業做的設計,就好像遠在天邊的雲。

“寫的這些東西有什麼用?到時候工作起來又用不到。”“沒有用的東西就別浪費時間寫了。”

於是拿起別人的copypaste。

上了大學,我們總是自以為是的覺得這也沒有用那也沒有用。

得不到實際的反饋,沒有去工作,沒有去實習,沒有賺到錢,沒有考出成績,就覺得這些作業沒有一點實際性意義。

我copy一下應該沒有什麼影響。

其實我們都忽略了一點,上大學並不只是為了工作,更多的是培養我們的思維方式和思考能力。

為什麼有些人畢業後工作起來沒有別人那麼得心應手?

因為在工作的時候不會想問題,考慮得不周全,不會主動改進。

連作業都要copy別人的,工作起來又怎麼會自己思考?

學霸的作業一道題可以有四五種解法,老師沒有佈置的別人願意自己寫,發現問題了第一時間和老師討論,而你還停留在複製粘貼的階段,怎麼能有進步?

你覺得沒用的那些東西,反而是鍛鍊思維的好方式,一點一滴的積累,才能最終形成自己的一套方式。

複製粘貼只能不斷地打破自己形成完整的思考方式的過程。

4

有些人上了四年的大學,最後只學到了copypaste。

複製了別人的東西,賺到了嗎?一點都沒有賺,虧大了。

學習到了別人寫的東西了嗎?你早就忘了自己抄過了什麼。最開始的時候根本就沒有主動地去想做,又怎麼能學到東西?反而失去了鍛鍊自己思考能力的機會。

不懂可以去請教,可以弄懂了自己完整的寫出來,而不是找理由堂而皇之地copy。

要知道自己完整寫出來的東西,才能算是思考後的產物,記憶深刻且思路清晰。

不管是寫什麼,做什麼,我們都要有自主獨立完成的意識,參考可以,完全複製粘貼,不應該是一個大學生該有的基本素質。

只能說明你還停留在初高中的學生時代,還在做一個被動接受者。

端正了自身的態度,拋掉那些自以為是、自欺欺人的藉口,才能擁有一些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

什麼時候捨棄了copypaste,才是真正意義的自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