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爭鳴,一場觸及中華民族根本的偉大思想運動


引言:在我們生存的這個地球上額,有著許許多多不同種類的生物。在這些生物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共同構成了這個多姿多彩的地球。而其中,人類作為所有生物中最特別的一個,也有著其獨特的特點。那就是地球上別的所有的生物所不具備的一個獨有的東西——思想。

人類剛開始出現的時候,並沒有現在這樣的獨特的思想。那時的人類,並不會思考時間的前進,也不會思考世界的發展和自身的進步。他們所理解的,就只是根據代代相傳的技巧進行捕獵以達到生存的目的。

而當人類開始慢慢意識到了時間,意識到了進化與改變,人類終於脫離了那個原始的形態,開始了思考。慢慢的,隨著人類智慧的逐漸發展,思想的進步也越來越快。並且在世界範圍內,出現了許許多多的被我們稱之為大思想家的人。而在古老的東方,也有一批偉大的思想家,在地球上散發著璀璨的光芒。他們出現在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這是一個在思想學說上被稱為"百家爭鳴"的時代。

百家爭鳴,一場觸及中華民族根本的偉大思想運動

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


謙遜溫和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在現代可謂是非常的盛行。而儒家學說的代表人物孔子,更是馳名中外。在世界範圍內,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孔子學院在傳播著儒學思想。那麼為什麼,儒家思想可以在時間上流傳的如此久遠,又可以在世界上傳播的如此廣泛呢?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儒家文化的內涵。

儒家文化最早是由孔子所創立的。雖然如此,但儒這個字最早卻不是用來表示儒家等學派的,而是代表紅白喜事上的禮儀規矩。中華文化是一個講究禮儀的國家,因此儒從單純的禮儀規範準則,逐漸上升到了一種以禮儀為核心的思想。這就是最早的儒家思想。

百家爭鳴,一場觸及中華民族根本的偉大思想運動

孔子


儒家的創始人孔子,被後人尊為老師的楷模。《論語》就是他所說過的對人有教育意義的一些話語的彙總。而我國著名的古籍《春秋》也是孔夫子所編篡的。孔子所倡導的儒,強調一個字——仁。簡單來說,就是要考慮其他的人,不能僅從自己的主觀思考出發,並且希望在春秋時期這個"禮崩樂壞"的時代恢復到周朝剛建立時的周天子所佔據主導的時代。也正是因為這種思想,導致儒家思想在那時並不受各個國家的統治階級所歡迎。

在行為準則與教育方面,孔子所倡導的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因材施教"。等觀念。雖然孔子的治國理念沒有得到認同,但這些行為準則卻得到了很大的認同。這也是儒家可以在春秋時期二百個左右的學派中成為著名學派之一的原因之一。在他的弟子中,有我們非常熟悉的子路、子貢等人。而後來這些人也為儒家起到了繼續傳播的作用。

百家爭鳴,一場觸及中華民族根本的偉大思想運動

子貢像


百家爭鳴,一場觸及中華民族根本的偉大思想運動

子路像

儒家思想雖然在春秋戰國時期沒有得到統治者的認同,但在後面的所有的朝代,儒家思想都是作為治國思想而存在的。特別是在漢朝唐朝、宋朝與明朝時期。最為輝煌的是在漢武帝時期,實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制度。而後來的時代裡,儒家也在不斷的發展。程朱理學,陸王心學等各種儒學新形勢的發展,始終貫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中。

嚴厲的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在筆者認為是春秋戰國時期成就最大的一個學派。為什麼呢?因為秦國正是採取了法家的治國思想,才使得秦國強大了起來,並且最終吞併了其餘六國。

法家學派的創始人,是韓非子。相信大家對這個名字一定不陌生。 而法家的另外一位代表商鞅,相信大家一定更加的熟悉。而商鞅和韓非子所代表的法家,倡導的治國方針是以法制與武力鞏固統治。並且主張根據需求不斷地進行變革。

百家爭鳴,一場觸及中華民族根本的偉大思想運動

韓非子

另一方面。法家認為人的內心是性本惡的。這從另一方面來說,是對於儒家的二號代表,並且是韓非子的老師——荀子的一種認同。法家認為,人的天性就是趨利避害與自私的。雖然如此,但卻可以通過後天的鍛鍊與思考而拜託這人性的不足。從而使得自己有正確的價值觀與義利觀。這就是法家最直白的思想內涵。

順帶一提的是,法家的治國方針並不太適合治理國家。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奮六世之餘烈"而統一的秦國。他們依靠法家奪得了天下,卻在法家的治理下也逐漸失去了天下。在戰爭與動盪的年代,我們可以通過法家來控制與發展國家。因為在戰爭與動盪中,人性是不受控制的。必須要通過一些強制的方式,才能將國家掌控在手中。但到了和平年代,過於嚴酷的法律不僅無益於治國,反而會制約國家的發展。我們並不是要求法家消失,而是應當選取其中值得使用的一些方式,而不是全盤接受。

悠哉遊哉的道家思想

在所有的思想流派中,筆者最欣賞的就是道家學派。道家學派不像儒家一樣注重禮儀與教化,也不像法家一樣有嚴酷的法律與自我約束,反而是以一種清靜無為,無慾無求的狀態存在著。

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老子。相信《道德經》這本書大家也一定是耳熟能詳。而這本書的作者就是老子。老子的思想,以筆者的理解與概括就是看淡一切,並且根據自然規律去發展,而不是自己的臆測。他所提出的"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就是最好的解釋。這句話的意思是:好事很多時候也有壞事隱藏在內,壞事也不一定裡面就沒有蘊含著好事。這樣的思想,在筆者看來非常有利於調節自己的心態與思想。


百家爭鳴,一場觸及中華民族根本的偉大思想運動

老子


道家思想最大的成就,就是西漢王朝在道家"無為而治"思想下強盛起來,最終在武帝時期,將匈奴等周邊的威脅全部清除。為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與根基起到了發展作用。若沒有老子的道家思想,中華文化必然不會像天這般的燦爛。

總結:

五千年的中華文化中,有著說不盡的優秀的思想與文化。筆者所簡單介紹的三個,不過是其中最為著名與影響最大的三個思想。除了這三個,還有縱橫家、陰陽家和墨家等眾多的思想流派。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是一場在那個遙遠的年代觸及社會根本與人類思想本質的變革。正是這次變革中所出現的一系列的思想,成就了偉大的中華民族歷史上哲學與思想文化的高度。在筆者看來,縱觀中華民族的歷史,沒有任何一次的思想與哲學變革的規模可以與之相比。其在歷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另一方面,百家爭鳴的出現也體現出了當時的人民生活條件的改變。由於人們已經不再為溫飽而發愁,於是人們就開始關注自己的精神生活。這是中華民族的人民開化的一個重要的過程。也很有可能在這場運動的啟蒙下,為後世許許多多的思想家的思想起到了啟蒙的作用。

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特別是在董仲舒的融合下,各家思想逐漸匯聚在了一起。以儒家的外衣,被統治者吸收其中的精華而用在了治理國家上。這是非常正確的一個做法,值得後世的人們去學習。雖然古人生活在那個遙遠的年代,但我們卻依舊可以從他們的思想中獲得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