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爭鳴:老子出生的傳說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對弟子南宮敬叔說道:“我聽說京都雒邑有個叫

李耳的守藏史,博古通今,不但精通禮樂,在道德禮儀方面也是建樹頗深,我真想早點去拜訪他才是。”這守藏史是周朝設立的一個官職,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和歷史博物館館長。

孔子口中的這個李耳,正是被後人尊為道家始祖的老子。此次兩人的會面,是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道家學派的始祖和儒家學派的宗師即將進行一次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會晤。

南宮敬叔向魯昭公說明緣由之後,得到了魯昭公的允許,並且賜給他們一輛車,和一個僕人,以便於他們長途求師。

百家爭鳴:老子出生的傳說


為了便於大家理解孔子和老子這一次會面所談,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老子這位傳奇人物。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是春秋時代陳國苦(hù) 縣,曲仁里人。老子是中國歷史上最具有神秘色彩的宗師級人物,其人其事在正史裡只有隻言片語的記憶。可是在民間,關於他的傳說卻是枚不勝舉。

據傳說,在公元前571年的曲仁裡,有位孕婦正坐在李樹下歇息,忽聽得天上仙樂奏鳴,四周香風縹緲,接著這位孕婦便覺得左腋一陣劇痛,隨之從腋下產出了一個白髮蒼蒼的小孩。這孩子一生下來就會說話,他指著面前的李樹說:“這就是我的姓。”於是,這位母親便為他取名李耳,字聃。還有一種說法,李耳的母親懷他整整七十二年,所以李耳生下來就是鶴髮龍顏,像位老者,人們便稱他為“老聃”。當然,這些傳說是不足以為信的。

聃這個字的本意,是長耳垂肩者,引申為長壽的聖人。老子從小就是一個勤於動腦的孩子。每當一人獨處時,他便仰望天空銀河,沉默不語,似乎在揣摩著大自然的奧秘。

百家爭鳴:老子出生的傳說


有一次,老子和小朋友一起在大樹下玩耍。老子看到大樹上寫了一個“楝(liàn)”字,就對小朋友說,這是一棵楝樹。而在大樹另一側的小夥伴則說,不對,這是一棵槐樹。於是兩人便爭執了起來。後來,兩人圍繞著大樹轉了一圈,才發現這樹的一側寫了楝字,而另一側寫的卻是槐字,原來這是一棵楝槐連理之樹。通過這件事情,老子領悟並懂得了看問題要全面,不能以偏概全的道理。

有時候,我們評判事物的標準,會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證據來裁決。但在有些決斷之後,我們會發現,當初的決斷並非正確。老子“楝槐連理”的故事,再一次地告訴我們,事物判斷標準並非眼前所見和已知為標準。就如同,硬幣有兩面,每當我們看到其中一面時,硬幣的另外一面就會被我們主動地隱藏。當將硬幣轉過來時,先前的一面,就會隨之而消失。這就是規律,更是智慧。

當老子長大一些的時候,他的母親便請了精通殷商禮樂的商容老先生來指導他。說起這位商容,那可是大大的有名,他不僅是位通天達地的智者,更是一位聞名天下的大賢人。傳說,這位商容就是老子的啟蒙老師。

百家爭鳴:老子出生的傳說


話說一日,商容得了重病,李耳前去探望。商容見到李耳,示意他在自己的身邊坐下,然後問道:“你無須悲傷,自然有四季更迭,人也是有生有死,這是自然的規律。來來來,我們還是討論一下學問吧。我想問你個問題,無論什麼人,經過故鄉的時候都要下車,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李耳趕忙起身回答:“這表示,不論如何飛黃騰達,都不應該忘記根在哪裡。”

聽後,商容點了點頭,表示讚許,又問道:“人從高大的樹旁走過時,要彎躬鞠禮,這又是為什麼呢?”

李耳回答:“在路過高大的樹下鞠躬,是表示尊重長者的意思。”

商容聽後,微微點了點頭,緊接著竟然張開了自己的嘴,並且問道:“你看看我的舌頭還在嗎?”

李耳趕忙回答:“當然在。”

商容又問道:“那我的牙齒還在嗎?”

李耳搖了搖頭說道:“不在了。”

商容又問道:“那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李耳想了想回答道:“舌頭還存在,是因為它柔軟;牙齒掉光了,那是因為它太剛強了。”

聽到李耳的回答,商容不由得哈哈大笑:“天下的道理就在這了!”

關於商容和老子的這段對話,有著許多不同的版本,但無論版本如何的不同,其表達內容的核心都是一樣的,那就是

“貴柔之道”

百家爭鳴:老子出生的傳說


隨著老子學識與悟性的不斷精進,他的名氣也越來越大。後來被周景王任命為守藏史。在當時,人們把有學識和有德行的人稱為“子”,以表示尊重。這和我們今天所有的敬語有所不同,春秋時期的“子”並非是某人所賦予的美贊,而是由民間到貴族自發形成的認同。這和今天的什麼“大師”、“專家”、“教授”、“權威”,淪為形容詞的名詞稱謂有著本質的不同。

所以,在漢字文化圈裡,只有兩個人可以叫老子。一位是我們介紹的中華文化的始祖之一,老子;而另外一位則是在家裡有著無上地位的父親,老子。

在人類文明史上有著諸多著名的對話,釋迦牟尼佛與佛弟子的對話,蘇格拉底與柏拉圖的對話,弘忍大師與六祖慧能的對話,漢武帝與董仲舒的對話,和我們即將要介紹的,孔子與老子的對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