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VS冷兵器時代


大數據時代VS冷兵器時代


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一個重要的特徵是大數據時代。對於很多事物的瞭解、掌握、發展趨勢的判斷,大多依靠數據,通過對數據的統計、歸類、比較等對事物的現狀進行分析,對發展趨勢進行判斷。


近三個月來,人們最關注的是“疫情”,什麼是“疫情”呢?大數據時代的人們對於疫情的描述給予了五個基本數據:新增感染者;累計感染者;死亡人數;治癒人數;每百萬人口確診數。人們根據各自的關注點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數據,進行深度挖掘,橫向拓展,從而尋找出更有價值的判斷。

“役情”就是“戰情”。2500多年前的冷冰器時代,孫子對於“戰情”,也提出了相應的判斷依據。


在孫子看來,瞭解和掌握戰情,要從四個方面著手:1、得失之計:瞭解得失利害。孫子強調要通過“策之”來分析瞭解。即“策之而知得失之計”;2、動靜之理:活動的規律。孫子強調要通過挑動敵人行動的“作之”來了解敵人活動的規律。即“作之而知動靜之理”;3、死生之地:戰地的有利有害之處。孫子強調要用示形或假象誘敵的“形之”來測試,即“形之而知死生之地”;4、有餘不足之處:瞭解敵人的強處和弱處。孫子強調要通過火力偵察的“角之”來了解敵人的強弱,即“角之而知有餘不知之處”。


現代人已將“大數據”作為分析判斷的依據,根據大數據綜合分析進行決策。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則成了影響決策的決定性因素。疫情期間,很多科學家建立起了各種不同的“數學模型”進行推演,從而對疫情的現狀及發展趨勢進行判斷。而春秋時期,人們只能通過踐行“策之、作之、形之、角之”後,對戰情作出判斷,進行決策。將軍個人的判斷力和決策力則成了影響決策的關鍵因素。戰爭的迷霧,會出現很多的“示假形”的軍事行為,從而影響決策的正確性。


時代的不同,決策的依據、決策的工具是不同的。唯一相同的是決策者的使命與擔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