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摔跤吧!爸爸》:逼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算一个好爸爸吗?

前言:终于又开了一个新的系列,撒花!撒花!这个系列将以各种“影视作品”为例,来传递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时也会批判一些落后的教育理念。“影视作品”包括但不限于:电影,美剧,英剧,纪录片,真人秀,动漫,MV……总之一句话,只有你不敢看的,没有我不敢写的!当然,作为人本主义粉丝,我当然是推崇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啦!凡是不合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都会被我无情地批判!另外说一下,我的文章分三段,“剧情概述篇”会回顾整个电影的剧情,“分析论证篇”就是结合剧情,来论证各种教育观点,“总结篇”则是对整部电影的反思与总结。话不多说,我们开始吧!

一、剧情概述篇

《摔跤吧爸爸》是根据印度真人真事改编,“爸爸”的原型是玛哈维亚,他曾经获得过印度国内的摔跤冠军,他有四个女儿,都被他培养成了摔跤手。大女儿吉塔,1988年12月15日出生,2010年获得英联邦运动会女子摔跤55公斤级冠军,是印度运动史上第一位获得摔跤冠军的女运动员。

《摔跤吧爸爸》电影中的故事是这样的:

男主玛哈维亚(阿米尔·汗 饰)曾是一名前途无量的摔跤运动员,得过印度全国摔跤冠军。

解读《摔跤吧!爸爸》:逼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算一个好爸爸吗?

但后来他为了养家糊口,不得已放弃了自己的职业生涯。男主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能够替国家赢得金牌。于是男主将这份希望寄托在了尚未出生的儿子身上,哪知道妻子接连给他生了四个女儿,大女儿取名吉塔,二女儿取名巴碧塔。但让男主没有想到的是,两个女儿展现出了杰出的摔跤天赋,让他突然明白,就算是女孩,也能够昂首挺胸地站在比赛场上,为国家赢得荣誉。

于是他就开始训练自己的女儿,学习摔跤,就这样,在男主的指导下,两个女儿进步神速,很快就在各种比赛中连连获胜。最终吉塔取得全国冠军进入了国家体育学院学习。

结果进入国家体育学院之后,吉塔受到外界的诱惑,加上教练错误的训练方法,导致她连输比赛,一蹶不振。然后男主毅然决定陪她一起训练,帮她找回巅峰状态。最终吉塔在2010年英联邦运动会上,进入决赛,战胜了对手,获得了冠军。

二、分析论证篇

1、父母要学会发现孩子的潜能,再去引导他发挥潜能

电影中有一段剧情是这样的:邻居跑来找男主告状,说他两个儿子被打了,那打得叫一个惨哪,鼻青脸肿,人不人鬼不鬼的。男主以为是侄子打的,结果发现是女儿打的。那两个女儿以为会被爸爸骂,吓得半死。

解读《摔跤吧!爸爸》:逼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算一个好爸爸吗?

结果男主居然没骂她们,而是问她们是怎么做到的。听了女儿的描述,男主喜出望外,他意识到女儿简直就是摔跤天才呀!女儿也一样可以得国际摔跤冠军呀!

解读《摔跤吧!爸爸》:逼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算一个好爸爸吗?

所以我觉得,很多父母往往看到孩子“捣乱”就惩罚他,却没有看到孩子在“捣乱”中发挥出的潜能,孩子被惩罚次数多了,便不再“捣乱”了,但其实他的潜能也就跟着被埋没了。其实孩子喜欢爬树、掏鸟蛋,那不就是运动能力强吗?孩子喜欢拆东西,那不就是好奇心强吗?孩子喜欢看岳云鹏,那不就是个逗逼吗,啊不对,那不就是有喜剧天赋吗?

其实中国教育家陶行知,也讲过类似的故事。据说,有天一个朋友的夫人来看陶行知,告诉陶行知自己七八岁的儿子把手表拆得七零八落,连秒针都掉了下来了,她一生气就把她儿子打了一顿。结果陶行知听完,笑了笑说:“坏了,恐怕中国的爱迪生被你埋没了!”

我是很赞同陶行知这个说法的,孩子拆手表,说白了就是好奇心强嘛,而好奇心不正是学习的动力吗?很多父母一方面在扼杀孩子的好奇心,打击他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又逼着他好好学习,考清华北大,这种南辕北辙的行为真的是荒谬至极呀!

所以,我建议各位父母不要动不动就打孩子,而应该多去发现孩子的潜能,再引导他发挥潜能,走向自我实现,这才是最重要的呀!

2、真正的父爱(母爱)是信任

先澄清一下关于“爱”的定义。说实话,“爱”的定义真的是混乱不堪。为了消除误解,我将其分为“广义的爱”和“狭义的爱”。

所谓“广义的爱”,就是大众口中所说的爱。像中国父母,认为自己做什么都是“爱”,是所谓“打是亲骂是爱,爱到深处用脚踹”,就是把孩子踹死了,那也是爱呀!

而“狭义的爱”,又称为“真正的爱”,就是指“积极的爱”。我认为“积极的爱”包括尊重、信任、理解、接纳、支持、鼓励。正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所说:“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

由此可见“广义的爱”其实包括两种:“积极的爱”和“消极的爱”。而“积极的爱”传递的是正能量,对孩子的成长有利;“消极的爱”传递的是负能量,对孩子的成长有害。据我观察,“消极的爱”往往是利用“奖惩”来对孩子进行“精神控制”,有的则是“情感绑架”,这些都对孩子有巨大的伤害,会让孩子无法形成独立的人格。

综上所述,“广义的爱=消极的爱+积极的爱”,而“狭义的爱=真正的爱=积极的爱”,所以也就是说“广义的爱并不一定是狭义的爱(真正的爱,积极的爱)”。

例如,“溺爱不是爱”这句话,第一个“爱”指的是“广义的爱”,第二个爱指的是“狭义的爱”。因为“溺爱”它反映出来的是“不信任”。父母不相信孩子能够独立自主地生活,永远把孩子当做一个“宝宝”,于是为他包办一切。实际上,孩子长期处在溺爱中,会感到被侮辱,从而累积对父母的仇恨。

我知道,这里稍微有一点绕,但想清楚了,就可以避免犯错误而不自知。

回到电影中。其实男主要女儿学摔跤,说到底是一种“信任”。比如男主老婆说“摔跤是男孩的运动”,男主回答“你觉得我们女儿不如男孩吗?”可见,男主是信任女儿能够为国争光,取得国际性摔跤比赛的冠军。

那有的父母可能就要说了“那我逼我儿子考清华,那不也是信任吗?”要我说,“信任”那也是要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呀!比如电影中,男主也是发现了女儿的摔跤天赋,才要她们去摔跤的呀,他并不是女儿一生下来就要她们去摔跤的呀!

假如你儿子根本不是学习的料,那你逼他考清华,那不是把他往死路上逼吗?假如你儿子的潜能是周杰伦那样的音乐天赋,或者姚明那样的运动天赋,或者岳云鹏那样的喜剧天赋,那你要他考清华,那不是耽误了他一辈子吗?那你儿子不是一辈子都成为不了他自己,一辈子都没有成就感,一辈子都不开心吗?

所以“信任”的前提是“了解”,若你根本不了解你的孩子,那是谈不上什么信任不信任的。

3、父母不应该逼迫孩子去完成自己的梦想

这部电影有个很有争议的地方,就是男主逼迫女儿去实现自己的梦想,算一个好爸爸吗?我的观点很明确,父母不应该逼迫孩子去完成自己的梦想,而应该支持孩子去追求他所确立的梦想。

而片中男主确实犯了“逼迫女儿实现自己梦想”的错误,所以我认为男主就是个“坏爸爸”。尤其是他暴力地减短了女儿的头发,两个女儿就开始“闹革命”了,她们拨乱爸爸的闹钟,用冷水泼灯泡导致灯泡破裂,还假装受伤逃避训练。

之后,两个女儿参加了一个名叫苏尼塔的女孩的婚礼,吉塔控诉自己的爸爸是个暴君,而苏尼塔说:“我倒希望神赐予我这样的爸爸,至少你们的爸爸替你们着想,不然我们的现实就是这样,从女孩出生那一刻起,就叫她煮饭和打扫,要她做所有的家务杂事,直到她14岁时,就把她给嫁掉,就能摆脱这个包袱了。最后把她交给一个男人,一个素未谋面的男人,要她生儿育女,这都是为她好。至少你们爸爸认为你们是他的孩子,为你们遮风挡雨,抵抗全世界,默默地忍受你们闹脾气,为什么?因为他希望你们有自己的未来,自己的人生。他又做错了什么?”一番话讲得两个女儿眼泪汪汪,她们终于明白了爸爸的苦心,其实爸爸是给了她们一个“选择”,即给了她们一个逃离成为家庭主妇命运的机会,而“选择”不就是“自由”吗,给孩子自由,那不就是“爱”吗?最终两个女儿意识到摔跤是更适合自己的道路,否则就只能早早嫁人,成为男人的附属品。

解读《摔跤吧!爸爸》:逼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算一个好爸爸吗?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男主作为“坏爸爸”的时间很短,因为女儿参加了苏尼塔的婚礼之后,她们就已经将“摔跤”确立成了自己的梦想,男主也就不再是“逼迫女儿实现自己梦想”的“坏爸爸”,而变成了“帮助女儿实现她所确立的梦想”的“好爸爸”。总而言之,虽然早期犯了点错误,但男主大部分时间里还是算一个“好爸爸”的。

同样的,我要说,父母若想要孩子学习好,就必须激发他对学习的热爱,光逼着他学习,成绩差了就打一顿,那是根本没有用的呀!

4、每个孩子都要战胜父母,每个人都要战胜社会

我最喜欢说的话之一就是“每个孩子都要战胜父母,每个人都要战胜社会”。这个“战胜”并不是说“打趴下”,而是说,孩子只有战胜了父母意志,才能保全自我意志,他也才能成为他自己;同样的,每个人也需要战胜社会意志,才能保全自我意志,也才能成为他自己。

我是很同意加缪说的“我反抗,故我存在”,我觉得人的一生就是反抗的一生。一个孩子先要反抗父母,反抗老师,再反抗老板,最后反抗社会,他只有反抗了别人的意志,才能保全自我意志,才能最终成为他自己。

就如郑渊洁他若不是小学就退学了,他能成为童话大王吗?韩寒若不是高中就退学了,他能成为畅销书作家吗?高晓松若不从清华电子系退学,他能成为知名音乐人吗?比尔盖茨若不从哈佛退学,他能成为微软的创始人吗?

我当然不是鼓励退学,我是想说,“成功就是成为你自己”,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学者,那么成为学者你就成功了,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卖烤串的,那么你开个店卖烤串,你就成功了!成功跟有钱、有车、有房,根本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就像世人都只看到乔布斯有钱,却没有看到乔布斯只不过是在“做自己”,他只是在追求自己的梦想,做自己喜欢的事,“一不小心”赚到了钱而已;还有股神巴菲特也一样,他并不喜欢赚钱,他只是喜欢投资,他也只是在“做自己”,只不过投资水平实在太高,“一不小心”成为了世界首富而已。(众:这是有多不小心……)

回到电影中,男主他可以说就是战胜了社会,才实现了自己和女儿的梦想。可以看到,印度绝大部分人都不接受女人摔跤,首先是男主的老婆就不同意,她说“我从没见过女孩子摔跤”。然后摔跤场的主管也反对这件事,说“这太荒唐了,玛哈维亚,女孩怎能上摔跤场?你都一把年纪了还发神经?”(玛哈维亚即男主)村民更是反对这种事,他们说“女人只能在厨房帮忙,怎么能摔跤?”“玛哈维亚一定是疯了。”“他不是疯了,而是不知羞耻。”

同样的,两个女儿更是顶着重重的社会压力,战胜了社会,才最终成了著名的摔跤手。

5、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最重要

电影中,大女儿吉塔第一次比赛就输了,她很惭愧地说“对不起,爸爸”,但她爸爸笑了笑说,“没关系,走吧”。

解读《摔跤吧!爸爸》:逼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算一个好爸爸吗?

很显然男主这样的做法是对的,可以避免打击女儿的自尊心。于是没过多久,吉塔就跑来问他,“下一次比赛是什么时候?”之后,女儿越来越厉害,战胜了很多对手,也就越来越自信了。

解读《摔跤吧!爸爸》:逼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算一个好爸爸吗?

相反的,很多父母一看到自己儿子成绩差了就骂他:“你怎么这么笨呀?你看看人家家的孩子,怎么都那么有出息呢?你怎么就这么不知死活呢?”我要告诉各位父母,这种做法是绝对错误的,因为这是在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一旦孩子不再自信,变得自卑,那么他也不会再有任何上进心,只会破罐子破摔。另外,成绩差就打骂,也会导致孩子厌学,最终陷入,越打骂,成绩越差,成绩越差,越打骂的恶性循环之中。

所以父母千万别信什么“骄傲使人退步,虚心使人进步”,这句话只在短期内是正确的,但长期来看肯定是“骄傲使人进步,虚心使人退步”,一个人只有感到骄傲,感到自豪,他才会有自信,他才会不断地挑战自己,追求更高的目标,这是很简单的道理,我就不详细论证了。

而实际上孩子都有“希望父母为自己骄傲”的本能,就像电影中,吉塔输了比赛,对爸爸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对不起”,说白了,她不就是觉得辜负了爸爸的期望,觉得对不住他吗?所以,父母的期望对孩子而言已经是非常大的压力了,父母不应该再给孩子施加额外的压力。

6、走过了弯路才能知道什么是直路

吉塔得了全国冠军,进了国家体育学院,这时她得到了从未有过的自由,开始留长发,涂指甲油,过上了少女一般的生活,而且她抛弃了爸爸教的技巧,学了教练教的新技巧。可是没多久,她就接连输了很多国际比赛,一度陷入消沉。

解读《摔跤吧!爸爸》:逼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算一个好爸爸吗?

最后发现爸爸的技巧还是对的,她是一只“老虎”,却学了“大象”的摔跤技巧,根本没有发挥自己擅长攻击的优势,于是一条心按着爸爸的指导训练,取得了节节胜利,最终进入国际比赛中取得了金牌。

很多人看到这里可能会说,“哎呀!她要是听她爸爸的就不会走这么多弯路了!”我觉得这种说法其实挺搞笑的。一个人不走弯路,他又怎么知道什么是直路?一个人不试过很多走不通的路,怎么知道哪一条是属于自己的路?说白了这不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吗?在不断地试错中,一个人才能不断地知道自己“不是谁”,也才能更清楚自己“是谁”。

所以,我建议各位父母不要怕孩子走弯路,因为走了弯路他才能知道什么是直路嘛,再说,父母说的话也不可能绝对正确,只有孩子自己通过摸索,才能找到属于他自己的路。

7、父爱(母爱)的终极目标是分离

电影的最后,大女儿吉塔参加了2010年英联邦运动会。吉塔听从爸爸的指导,接连取得胜利,最终进入了决赛。不过吉塔的教练却因此对男主不满,在决赛的时候把他锁到了一个小黑屋里。

决赛中,吉塔落后4分,比赛时间却只剩下22秒。最后关头,吉塔想起了小时候被爸爸丢进河里的事,当时男主说:“记住,爸爸不是每次都能来救你,我只能教你怎么战斗,但你要凭自己的力量去战斗,尽全力去救你自己!”

解读《摔跤吧!爸爸》:逼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算一个好爸爸吗?

最后吉塔急中生智,做了个假动作,声东击西骗了对方,转身一个背摔,得了5分,赢得了金牌。最后她将金牌交给爸爸,爸爸对她说“我为你骄傲!”

解读《摔跤吧!爸爸》:逼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算一个好爸爸吗?

很明显,这是编剧故意设计的情节,俗称“回忆杀”。但我觉得这个情节还是蛮有深意的。这个情节,就是告诉各位父母们,不管你们多么爱孩子,总有一天他都需要独自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所以父母一味地保护孩子,帮他解决一切生活困难,其实是害了他。

家庭教育正确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让他具有坚韧不拔的性格,以及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这样他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积极面对,不至于一蹶不振。换句话说,父爱(母爱)的终极目标就是分离,让孩子在没有你的地方坚强。

三、总结篇

实话实说,在我看来,男主不是特别懂“教育的技巧”,一开始就是强迫女儿练摔跤,还暴力地减掉了女儿的长发,导致女儿产生逆反心理。而且女儿核心的“成长点”也并不是在男主引导下出现的,而是在那个叫苏尼塔的女孩引导下出现的。假如她们不去参加苏尼塔的婚礼,那恐怕她们很久都不会爱上摔跤。所以,我觉得男主若懂一点“亲子沟通技巧”,应该可以更好地引导女儿爱上摔跤。

但是爸爸虽然不是很懂“教育的技巧”,但他却懂了“教育的奥义”,“ 教育的奥义”是什么?那不就是“爱”嘛!当然这个“爱”指的是“积极的爱”,而不是“消极的爱”。再次重申一下,我认为“积极的爱”包括:尊重、信任、理解、接纳、支持、鼓励。所以,男主虽不懂教育的技巧,但他真的爱他的女儿,他希望她们有尊严,有自己的生活,并且相信她们能得到国际比赛的冠军。所以虽然他的教育犯了一些错误,但是大的方向却是对的。

所以家庭教育中,技巧虽然也很有用,但技巧永远不是最重要的,“爱”才是。只要父母向孩子传递“积极的爱”,尊重他,给他自由,让他去发展自己的天赋,自然地成长。这样就算是教育过程中有一些错误,也没有太大关系,孩子有能力自己纠正这些错误。

反之,若父母一直在传递“消极的爱”,控制孩子,逼迫孩子去做不愿意做的事,那么就算掌握再多教育技巧,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