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生命·方艙》今晚首播:全景式方艙影像記錄

紀錄片《生命·方艙》今晚首播:全景式方艙影像記錄

在國內疫情告急之時,我國做出建立啟用方艙醫院這一關鍵之舉。方艙醫院建設快、規模大、成本低,是解決收治這一主要矛盾的現實之策,更是舉國戰“疫”期間託舉起生命的方舟。

4月8日,在武漢解封之日,東方衛視將於22時推出紀錄片《生命·方艙》。

纪录片《生命·方舱》今晚首播:全景式方舱影像记录

該片由上海廣播電視臺融媒體中心拍攝,全景式記錄了武漢方艙醫院從決策到收治、運維,再到3月10日16家方艙醫院全部休艙的全過程。作為破解“一床難求”困境的應急之策,建立方艙醫院在新冠肺炎防控這場戰“疫”中起到了關鍵轉折作用,“關住了疫情的水龍頭”,是中國醫學救援史上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創新舉措,更會在整個武漢抗疫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生命·方艙》採取多視角口述的方式,敘事的語態,故事的整合別具一格。選擇由核心的事件親歷者自述,他們分別是醫生、記者和患者。即華山醫院的馬昕和包麗雯,上海廣播電視臺記者黃伊罕和陳瑞,新冠肺炎患者阿布,從各自獨特的視角,講述了他們所親身經歷的方艙故事。

纪录片《生命·方舱》今晚首播:全景式方舱影像记录
纪录片《生命·方舱》今晚首播:全景式方舱影像记录

“第一次來到這個場館,情況很複雜,這是一座體育館,人員的入口出口,跟我們醫院院感的入口出口,流程非常不匹配”,這是華山醫院馬昕對方艙醫院的第一印象,“這麼大的一個醫院,所有人都沒有見識過。不管是醫生還是患者,肯定會有一個很大的衝擊。”

纪录片《生命·方舱》今晚首播:全景式方舱影像记录

“大家都說疫情可能是一面鏡子,照出了世間的百態。我們只要在患者面前一晃,他們就心平了。很多的治療不在於我給你了一片藥,或者我給你靜脈輸了液,而是我們可能每一句話,每一種身體語言給他鼓勵。”醫療隊包麗雯的觀察體悟和回憶性描述,猶如讓人身臨其境感受方艙裡的氣氛,“穿上全套防護裝備30分鐘,我的護目鏡就起了霧,呼吸在N95口罩的保護下,再怎麼喘氣也覺得缺氧,必須省著使用防護服。”

纪录片《生命·方舱》今晚首播:全景式方舱影像记录

紀錄片《生命·方艙》同時也展現出上海媒體記者不畏艱險、敢當使命的精神和鬥志,上海廣播電視臺融媒體中心記者黃伊罕和陳瑞,2月4日出發,3月31日回滬,在武漢深入一線的57天時間裡,發回100多條電視新聞,50篇新媒體視頻日記,進行30次出鏡連線,製作50多分鐘的電視專題片,同時兼顧紀錄片素材拍攝和累積,7×24小時的拼命工作,每一個數字背後都是故事,每個故事的背後,都是我們的醫護和這座城市的人民,一起經歷的恐懼與無助,樂觀與溫情。

由於前線防護需要,記者進入到方艙內部進行了不停機拍攝,攝像機的景別也無法變焦。後期編導邢維和幻維的同事們一起進行了細緻的再加工,不放過每一小段精彩的幾秒鐘。同時蒐集了大量的資料和畫面對方艙的立體化進行補充,豐富紀錄片內容。患者阿布是疫情期間在互聯網端比較活躍的up主,聯繫她獲得方艙20多天的自拍畫面,構成患者故事。編導從互聯網端和央視新聞、人民日報、澎湃等媒體蒐集整合了疫情期間很多背景資料。最終,呈現的《生命·方艙》是一個全景性的、生命氣息濃郁的方艙影像紀錄。

纪录片《生命·方舱》今晚首播:全景式方舱影像记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