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不辯,君子也


釐米的國度 | 忍辱不辯,君子也


在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中收尾部分,有一句這樣的話:“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意識是說:好話聽起來都不好聽,而好聽的話卻都不是可靠的。真理沒有什麼好辯論的,要辯論的不是真理。智慧的人不一定博學,見多識廣的人不一定有智慧。

起初遇到能言善辯、巧舌利嘴的人,內心實在佩服,可以在“生死一線”上用“三寸不爛之舌”將自己立於不敗之地,這絕對是一項得天獨厚的才能啊。

可又遇到了忍辱不辯、寡言不爭的人,就感覺這才是實實在在的力量與境界。

直到看《道德經》才恍然大悟,原來古人早已將此研究透徹,並寫出如此美麗、工整的排比句。

但其實往往很簡單的事情都很難做,就像人一樣,生下來單純,越來越渾濁,知識越多、思想“汙染”也越來越多。

總是努力學習自己不懂的本事,遺忘了自己本就擁有的本質,自以為本事學到手了,就要拿出來“得瑟”一下,以為本事不好學,吃過虧才學到的。遇到有人質疑、反對,自尊心就受不了,就要用言語維護自己,詆譭別人。

就像年輕人也總是詆譭學了很多有“本事”的中年人,說他們“老奸巨猾”,越老越奸詐、花樣越多越是靠不住,等自己走到了中年,也變成“老奸巨猾”了。

這就是思想的頑固,越來越“汙染”,想要回到兒童時待那個天真、活潑,是非常非常困難的。


釐米的國度 | 忍辱不辯,君子也


站在生命的長河之中,仔細想想那些“忍辱不辯”的人,實在別有一番韻味。

那些善良而有能力的人不需要去與別人辯論什麼,不會只用言論去證明自己是正確,即使面對誹謗或人身攻擊,他也能用行動來證明自己的無辜和清白。

忍辱不辯的人往往都是在埋頭做事,他必定有一顆與世無爭的心。

與此相反,那些天天與別人辯論的人並不是真正有能力的人,儘管他們在與別人辯論時處處表現自己的能力,然而真正善良的人不需要用花言巧語去贏得別人讚許,空談而沒有實際行動的行為將一事無成。

南懷瑾老師說:“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讀通了三千年的歷史,才明白其中記載的不外乎是功名利祿的事件;

走萬里路去參悟人生的道理,才知最愜意的人生是逍遙無束、把酒吟詩的田園生活。

人生拼命的追求,到頭來終歸明白自己想要的,不過是一種人生境界;

就像諸葛亮所說的“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謹以此篇送給不會說話的自己,和總想用嘴證明的自己,以及打嘴仗必輸的自己!

本篇中部分摘錄南懷瑾老師,特此聲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