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佛教譯經史上,玄奘堪稱典範,實為譯經史上第一人

在中國佛教譯經史上,玄奘堪稱典範。他所翻譯的佛經,其數量之多,範圍之廣,組織之嚴密,方法之完備,譯筆之精審,都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實為譯經史上第一人。開創譯經新時期我國佛經的翻譯事業,在東漢之前,僅有

《浮屠經》的口授,以及譯者不明的《四十二章經》。到東漢桓帝、靈帝之時,印度和西域的一些僧人來到內地,以洛陽為中心,譯出了大量的佛教經典。

在中國佛教譯經史上,玄奘堪稱典範,實為譯經史上第一人

其中,最早的是安清。安清字世高,原為安息國太子,博學多能,信奉佛教,父王死後,讓王位給叔父,出家修道。後遊歷各國傳教,桓帝建和二年經西域來到洛陽,很快學會漢語。桓帝元嘉元年譯出《明度五十校計經》。以後20多年中,共譯出佛典《安般守意經》等共34部。從那時起,到明清的一千多年中,翻譯過來的佛經數字,《大明三教聖單目錄i大清三教聖教目錄》統計為1460部,日本《大正》為1692部。這個譯經事業歷史之悠久,內容之豐富,在世界翻譯史上實為僅見。

在中國佛教譯經史上,玄奘堪稱典範,實為譯經史上第一人

許多佛典的梵文本早已佚失,因此,佛教的典籍只有漢譯本保存得最多。而且,這些佛典不僅僅是佛書,也包括哲學、歷史、語言、文學、藝術、天文、歷算、醫藥、建築等著作,包羅宏富,對中國和世界文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寶庫。一般認為,中國譯經史分為四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從東漢末至西晉,所譯多為佛經中的零星段落,主譯者多為中亞、印巴次大陸僧人或僑民,沒有得到政府的直接支持而依靠民間的資助進行。

在中國佛教譯經史上,玄奘堪稱典範,實為譯經史上第一人

由於漢梵語文的隔閱,靠傳語的“轉譯”,善梵語的不精漢語,通漢語的不懂梵語,雙方不能融通,而且傳語者不懂佛教,往往用中國舊有的名詞術語去翻譯。所以,譯出的東西不僅錯誤甚多,文字也粗糙拙劣,很難傳達出原作的意義和風格。這是譯經史上的草創時期。第二個時期:從東晉至隋末為發展時期。在這個時期中,開始由政府主辦譯場,有組織地譯經。如後秦姚興以逍遙園為鳩摩羅什的譯場,北涼沮渠蒙遜以閒豫宮為縣無懺譯場。

在中國佛教譯經史上,玄奘堪稱典範,實為譯經史上第一人

主譯者如鳩障羅僕、求那跋陀羅、法顯、真帝、閣那崛多,都是佛學大師。助澤者也善文辭,嫻理論。譯場中已有初步分工,除主譯者外,有筆受,受所宣譯之義,寫成譯文;有義證,校正譯義;有總勘,譯完後覆校全文。翻譯的方法有的主張直譯,有的主張意譯,都以信達為原則。所以,這個時期不僅翻譯了大量的佛典,包括大部頭佛典,譯文的質量也較高。但是,主譯者一般還不能兼精梵漢雙方語文,必須通過助手才能以暢達的文字傳達原作的精神,譯場組織也不精密,因而譯文不盡完善。

在中國佛教譯經史上,玄奘堪稱典範,實為譯經史上第一人

第三個時期:唐代為全盛時期,玄奘、義淨、不空為其傑出代表。與前兩個時期全靠外來僧人為譯主不同,如玄奘、義淨、不空都是親自組織譯場,親自主譯。他們不僅是佛學大師,而且梵漢語文兼精,譯場組織嚴密,翻譯方法完善,加以大批梵本都是直接從印度取回的善本,因而譯文質量甚高,數量甚多,譯經事業達於極盛。第四個時期:宋代以後,轉入衰微。唐末以來,整個佛教走下坡路,處於頹勢,雖然仍有譯經的,但其譯場規模、譯主水平、譯文質量,都遠遠不能與唐代相比。

在中國佛教譯經史上,玄奘堪稱典範,實為譯經史上第一人

這四個時期的劃分,由產生、發展、全盛至衰微的脈絡,大體上勾畫出我國譯經史的全過程。不過,唐代之後的人們另有一個分期法。他們以譯經的質量為標準,把整個譯經史只分為兩個時期,即玄奘以前時期和玄類以後時期。所有在玄奘之前譯出的經論,總稱為舊譯;玄奘主譯的經論,則稱為新譯。這種分期法,強調了玄奘的作用,明確了玄奘開闢的譯經新時期,也是完全符合歷史真實的。無論怎樣分期,大家都公認玄類的翻譯是譯經史上的里程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