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佛教译经史上,玄奘堪称典范,实为译经史上第一人

在中国佛教译经史上,玄奘堪称典范。他所翻译的佛经,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组织之严密,方法之完备,译笔之精审,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实为译经史上第一人。开创译经新时期我国佛经的翻译事业,在东汉之前,仅有

《浮屠经》的口授,以及译者不明的《四十二章经》。到东汉桓帝、灵帝之时,印度和西域的一些僧人来到内地,以洛阳为中心,译出了大量的佛教经典。

在中国佛教译经史上,玄奘堪称典范,实为译经史上第一人

其中,最早的是安清。安清字世高,原为安息国太子,博学多能,信奉佛教,父王死后,让王位给叔父,出家修道。后游历各国传教,桓帝建和二年经西域来到洛阳,很快学会汉语。桓帝元嘉元年译出《明度五十校计经》。以后20多年中,共译出佛典《安般守意经》等共34部。从那时起,到明清的一千多年中,翻译过来的佛经数字,《大明三教圣单目录i大清三教圣教目录》统计为1460部,日本《大正》为1692部。这个译经事业历史之悠久,内容之丰富,在世界翻译史上实为仅见。

在中国佛教译经史上,玄奘堪称典范,实为译经史上第一人

许多佛典的梵文本早已佚失,因此,佛教的典籍只有汉译本保存得最多。而且,这些佛典不仅仅是佛书,也包括哲学、历史、语言、文学、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建筑等著作,包罗宏富,对中国和世界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一般认为,中国译经史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东汉末至西晋,所译多为佛经中的零星段落,主译者多为中亚、印巴次大陆僧人或侨民,没有得到政府的直接支持而依靠民间的资助进行。

在中国佛教译经史上,玄奘堪称典范,实为译经史上第一人

由于汉梵语文的隔阅,靠传语的“转译”,善梵语的不精汉语,通汉语的不懂梵语,双方不能融通,而且传语者不懂佛教,往往用中国旧有的名词术语去翻译。所以,译出的东西不仅错误甚多,文字也粗糙拙劣,很难传达出原作的意义和风格。这是译经史上的草创时期。第二个时期:从东晋至隋末为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开始由政府主办译场,有组织地译经。如后秦姚兴以逍遥园为鸠摩罗什的译场,北凉沮渠蒙逊以闲豫宫为县无忏译场。

在中国佛教译经史上,玄奘堪称典范,实为译经史上第一人

主译者如鸠障罗仆、求那跋陀罗、法显、真帝、阁那崛多,都是佛学大师。助泽者也善文辞,娴理论。译场中已有初步分工,除主译者外,有笔受,受所宣译之义,写成译文;有义证,校正译义;有总勘,译完后复校全文。翻译的方法有的主张直译,有的主张意译,都以信达为原则。所以,这个时期不仅翻译了大量的佛典,包括大部头佛典,译文的质量也较高。但是,主译者一般还不能兼精梵汉双方语文,必须通过助手才能以畅达的文字传达原作的精神,译场组织也不精密,因而译文不尽完善。

在中国佛教译经史上,玄奘堪称典范,实为译经史上第一人

第三个时期:唐代为全盛时期,玄奘、义净、不空为其杰出代表。与前两个时期全靠外来僧人为译主不同,如玄奘、义净、不空都是亲自组织译场,亲自主译。他们不仅是佛学大师,而且梵汉语文兼精,译场组织严密,翻译方法完善,加以大批梵本都是直接从印度取回的善本,因而译文质量甚高,数量甚多,译经事业达于极盛。第四个时期:宋代以后,转入衰微。唐末以来,整个佛教走下坡路,处于颓势,虽然仍有译经的,但其译场规模、译主水平、译文质量,都远远不能与唐代相比。

在中国佛教译经史上,玄奘堪称典范,实为译经史上第一人

这四个时期的划分,由产生、发展、全盛至衰微的脉络,大体上勾画出我国译经史的全过程。不过,唐代之后的人们另有一个分期法。他们以译经的质量为标准,把整个译经史只分为两个时期,即玄奘以前时期和玄类以后时期。所有在玄奘之前译出的经论,总称为旧译;玄奘主译的经论,则称为新译。这种分期法,强调了玄奘的作用,明确了玄奘开辟的译经新时期,也是完全符合历史真实的。无论怎样分期,大家都公认玄类的翻译是译经史上的里程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