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無故哭鬧?可能是“秩序敏感期”到了,家長別不當回事兒

前幾天幼兒園親子活動,家長們去學校觀看孩子的幼兒園生活,剛去的時候一切都挺順利的,老師帶著孩子們吃早飯,講故事,做遊戲,可是中午吃飯的時候卻出現了不少的問題。

孩子無故哭鬧?可能是“秩序敏感期”到了,家長別不當回事兒

小朋友們都坐好準備吃午飯了,只有2個小朋友站著不動,老師把他們拽到一邊的座位讓他們坐好,可是2個小朋友不僅不坐,還大哭大鬧了起來, 瞭解後才知道原來這2個小朋友的位置被別人佔領了,老師給他們找的位置不對,後來老師調整了位置,讓這2個小朋友坐到自己之前的位置,哭鬧才結束。

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這是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到了。這個時期的孩子對事物的要求有自己的一套準則,比如自己的座位在哪裡,這事兒應該誰做,做事情的前後順序等等,只是孩子對外界事物之間聯繫和邏輯關係的感知與理解。

一、什麼是秩序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是教育家蒙臺梭利女士發現並提出的。孩子成長髮育過程中,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需求,而秩序敏感期就是孩子對秩序(規則)的需求,如果這種需求得到滿足,那麼孩子會很開心;如果這種需求得不到滿足,那麼孩子會焦躁不安,特別生氣,大哭大鬧,甚至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很多家長以為,秩序敏感期出現在2-3歲,其實不然,秩序敏感期從孩子嬰兒時期已經出現了。

意大利的精神醫學博士蒙恬娜麗博士指出:“新生兒需要為自己的生活建立參考架構,使他不需要經驗,從一個環境轉換到另一個環境。例如:決定要在哪裡餵食、更衣、稱體重等等,都是很重要的。這些重複性的活動,能協助孩子很快地發展與特定的人和事物的關係,並提供孩子熟悉環境的機會。”不過此時的秩序敏感期並不明顯,家長們大多都給忽略了。

1歲以後,孩子的秩序感從內向逐漸轉到外向,到了2歲,他的秩序感已經很強烈了,孩子會變得特別的執拗,特別在乎物體擺放的位置、動作發生的順序、人物的呈現、物品的所有權等等,如果得不到滿足,他們會不安、焦慮、哭鬧、甚至會出現過激的反應。這種情況會一直持續到孩子4歲左右。

孩子無故哭鬧?可能是“秩序敏感期”到了,家長別不當回事兒

二、秩序敏感期得不到滿足,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有些家長對於孩子的秩序敏感期不以為然,他們會認為“都是慣得壞毛病”“孩子欠收拾”“揍一頓就好了”“孩子不聽話,太犟了”…在孩子哭鬧的時候,不尋找原因,而是使用暴力鎮壓,有的訓斥,有的打罵,有的直接忽視…殊不知這些不當的方式,很容易傷害到孩子,影響他們的健康發育。

1.不利於安全感的建立

家長在使用暴力鎮壓孩子的時候,雖然能夠短暫的讓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來,但是孩子的神經系統十分脆弱,家長們粗暴的態度或者打罵恐嚇,都會使他們的精神高度緊張、恐懼,甚至引發心裡障礙。

前段時間母親住院,我白天在醫院陪床,晚上還得工作帶孩子,感覺特別的累。有天晚上實在太累了,天氣又不好,就沒有去超市直接回家了,回家的路上孩子一直哭鬧著去超市,我百般安慰都沒用,直接抱起來在他屁股上啪啪啪的揍了3下,惡狠狠的吼道:“你再哭就自己睡,我不要你了!”。孩子被嚇住了,不敢再大聲哭鬧,而是趴在床上小聲的哭泣。

到了晚上,一覺到天亮的孩子夜起了五六次,一直閉著眼睛哭鬧,就像做了噩夢一樣,好不容易抱著他睡到了天亮。早晨起床我問他晚上怎麼了,他小聲的說夢見媽媽不要他了。

2.不利於自我的形成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孫瑞雪老師說:秩序成習慣,習慣成自然,自然成人格,這一切來自童年,是童年造就了一個人的品格和素質。

如果孩子生活在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之中,內在遵守了秩序,外在也執行了秩序,孩子就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專注於自我的成長與探索;相反,如果孩子處於一個沒有秩序的環境,或者他們的秩序總被打亂,總被鎮壓,滿足不了秩序的需求,那麼他們很難找到自己的位置,進行自我的形成。

孩子無故哭鬧?可能是“秩序敏感期”到了,家長別不當回事兒

3不利於規則的樹立

秩序能夠讓孩子按照規矩辦事兒,知道哪些事兒可以做,哪些事兒不可以做,什麼東西放在哪裡,什麼東西不能放在那裡…簡單來說,就是能夠幫助孩子建立規格的意識。就拿過馬路來說,幼兒園老師說過過馬路要“紅燈停,綠燈行,黃燈亮了等一等”,孩子也是這麼做的,對他們他們這就是規矩,但是有些家長比較喜歡闖紅燈,孩子開始哭喊著:“媽媽,這是紅燈,你這樣是不對的!”但是家長卻說:“沒事兒,沒人看見”“你怎麼這麼煩,管那麼多幹什麼”…久而久之孩子的秩序被打亂,他們會感覺闖紅燈是正常的,只要沒人看見就行,然後以後也會闖紅燈,再大一些,他們可能不願意遵守秩序,創造秩序了。

3.不利於智力的發育

人的智力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建立在敏感期打下的基礎之上的。秩序敏感期同樣如此,在秩序感的作用下,孩子做事有規矩有條理,能夠建立一種內在的邏輯,這種條理和邏輯可以讓孩子的思維變得清晰而立體,有助於大腦發育,提升孩子的智力水平。相反,如果秩序敏感得不到滿足,就會為孩子將來的智力發展埋下隱患,不利於智力發育。

4. 不利於自律的形成

為什麼有些孩子能夠按時起床學習睡覺,能夠把自己的玩具擺放整齊,房間整理的乾淨整潔,而有的孩子卻邋里邋遢,東西亂丟,玩具亂放,房間跟豬窩一樣,上課左顧右盼?這很可能是秩序感沒得到滿足惹的禍。

孩子秩序敏感期,他們對東西的位置非常有興趣,喜歡按照自己的喜好把東西擺放好,並且記住這個位置。當他們發現東西離開原來的位置,會特別的難受,必須重新放好才行。這時家長如果能夠把握好這個秩序敏感期,讓孩子養成收拾房間擺放玩具,甚至是看書閱讀,那麼這個孩子很容易養成自律的好習慣。相反,如果秩序敏感期被打亂,或者家長們沒有把握好,那麼孩子自律的好習慣是很難養成的。

孩子無故哭鬧?可能是“秩序敏感期”到了,家長別不當回事兒

三、如何正確面對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既然知道了秩序敏感期對孩子的影響,作為家長如果正確的面對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呢?這四個方法要搞清楚。

1.提供一個有序的環境

孩子的秩序敏感期,通常表現在順序、生活習慣、以及物品上。早上起床孩子喜歡自己穿衣服,那就等著他自己穿,不要因為害怕遲到而強制給孩子穿;孩子玩積木的時候,按照自己的方式來拼,雖然可能是錯誤的,彆著急,聰明的孩子能找到方法拼對的,即使拼不對也可以等他求救了再去幫忙;家裡的拖鞋大的是爸爸的,中的是媽媽的,最小的是孩子的,不要搞混,有客人來可以準備新的拖鞋給客人…家裡的東西最好擺放整齊,井然有序,孩子的東西不要隨意更換,去幼兒園的道路不要隨意改變…

即使不得已,也得提前告訴孩子,給孩子一個適應期和過渡期,等孩子準備好了再改變。

2.滿足孩子的秩序感

當秩序感被破壞時,孩子會焦躁不安,大哭大鬧。當時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在無意間破壞這種秩序感,該怎麼辦呢?儘可能的滿足,一旦破壞及時糾正。

前幾天送孩子上幼兒園,經常走的路正好堵車,於是我絕對拐彎走另一條路,剛開始拐彎孩子就哭鬧了起來:“媽媽,不對,不是這條路,是那條!這條不是去幼兒園的。”我小聲的跟他解釋那邊堵車,會遲到的。孩子仍然不依不饒的大哭著:“不對,就是那條,不是這條”…沒辦法,我只好調頭走之前的那條路,孩子馬上不哭了,開心的跟我說:“媽媽,這條才是對的”。

秩序感是孩子的一種需求,只有得到滿足,孩子才會真正的開心。作為家長儘量的滿足孩子的這種秩序感。

孩子無故哭鬧?可能是“秩序敏感期”到了,家長別不當回事兒

3. 幫助孩子疏導情緒

生活中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並不是所有的需求都能夠得到滿足的。比如過馬路的時候碰到紅燈,家長跟孩子可以遵守交通,但是有很多外人可能不在意,看著人少就去闖紅燈。孩子哭喊著這是不對的,應該“紅燈停,綠燈行”,只是闖紅燈的人已經過去了,根本不可能再回來重新走一遍。這時候,面對孩子的哭鬧該怎麼辦呢?

首先要允許孩子哭鬧,把這種憤怒的情緒哭出去,同時還得充分的理解孩子,告訴孩子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並且做出恰當的解釋,讓他慢慢接納已經發生的事實。

就拿這個闖紅燈的問題,孩子哭家長需要安撫,而不是嫌丟人不讓哭,哭能夠幫助孩子發洩這種不良的情緒,利於心情的平復;然後告訴孩子那個叔叔/阿姨闖紅燈是不對的,可能是沒注意也可能是有急事,不管哪種原因都是不對的,我們自己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做到“紅燈停,綠燈行,黃燈亮了等一等”。

最後,作為父母,一定要清醒的認識到秩序敏感期對孩子的重要性,千萬不要盲目的破壞,影響孩子的健康發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