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1,今年好看到炸的劇又多了一部

小時候懷著粉紅色少女心追臺灣偶像劇,為了劇中人那些愛恨糾葛落淚的時候,絕不會想到多年以後這個畫面依舊會重現。

雖然長大了,但依舊為了劇中人而落淚,只不過多了一份屬於自己的感悟。熒幕裡的人不再糾纏於小情小愛,而熒幕前的我們也越來也擅長在電視劇裡看到自己了。

2019年絕對算得上是臺劇的爆發年,上半年《我們與惡的距離》成為了現象級的劇集,對人性的反思、對制度的拷問使得它在深度和廣度上都做到了華語劇的頂尖水平。

或許很多人還沒有完全從那份情感掙扎的餘味裡走出來,但下半年臺灣就又出了一部好劇,在我看來,這部《俗女養成記》的水準也絕不輸《我們與惡的距離》。

《俗女養成記》

豆瓣9.1,今年好看到炸的劇又多了一部

故事從謝盈萱飾演的陳嘉玲開始講起,她39歲,沒房沒車沒結婚,這輩子最擅長的事就是在拍照的時候閉眼。

豆瓣9.1,今年好看到炸的劇又多了一部


幹著一份不好不壞的工作,雖說是董事長特助,但其實幹的活兒跟保姆差不多。不僅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還要給董事長的小三看房子,還要應付老闆娘隨時隨地的吩咐。

談了一個不好不壞的男朋友,在一起四年還沒有跟她求婚,兩人同居已久早已喪失了激情,更像是室友關係。陳嘉玲偶爾也很想要結婚,但一想到男友媽媽喜歡對他們的生活指手畫腳就對婚姻失去了興趣。

豆瓣9.1,今年好看到炸的劇又多了一部


生活過得不好不壞,每天為了生計奔波,最大的放縱也不過就是在前男友的婚禮上喝醉胡言亂語而已。陳嘉玲現階段的生活,和大多數人一樣。

《俗女養成記》在故事主線上有點像之前大火的《東京女子圖鑑》和《北京女子圖鑑》,小地方長大的女孩總對大城市所有嚮往,成年之後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在大城市紮根,即使跌跌撞撞了一路也不願更改這份初心。

而擁有這份初心的女孩兒們對於自己的生活也要求極高,她們的職場如戰場,情場也如戰場,幾乎生命中出現的每一個人都是功能性的角色。


她們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過得越來越好,當然這份好是體現在物質上的。

我當然不是否認人生需要追求物質,只是這類影視劇裡似乎情感和物質永遠站在蹺蹺板的兩頭,一頭高起來,一頭就必須要降下去。

豆瓣9.1,今年好看到炸的劇又多了一部


《東京女子圖鑑》裡的綾,《北京女子圖鑑》裡的陳可無一例外都因前程放棄過感情,而多年之後再想起,可能有唏噓的成分在,但我想如果再讓她們選一次,可能結果還是一樣。

這種精英式將生活與情感分開立項討論的電視劇,在一開始就把劇中人的生活與正常大多數人的生活區別開來了,它們更像是某種形而上的論點,用非此即彼的選擇來印證早已知曉的結論。

有了這樣的對比,《俗女養成記》最大的優點就是接地氣。

豆瓣9.1,今年好看到炸的劇又多了一部


陳嘉玲的憂愁更趨近於普通人的憂愁,職場上沒有那麼多可能一飛沖天的際遇,有的只是無窮無盡的瑣碎小事;她的生活中也不會出現形形色色能改變其命運的男人,有的只是和交往多年男友感情變淡的困擾。

但幸運的是,陳嘉玲有過一個無比幸福的童年。

年紀越大,我就越認同一句話: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可能事無絕對,但看著陳嘉玲的經歷,我卻更相信這句話的力量了。

豆瓣9.1,今年好看到炸的劇又多了一部


劇集把陳嘉玲現在的生活狀態與童年的生活瑣事穿插在一起,向觀眾詳實展現了人物性格是如何被塑造成今天這樣的。

陳嘉玲考大學那年不惜跟媽媽冷戰兩週也要去到臺北讀書,之後獨自在臺北打拼了近20年,努力想成為一個淑女,但其實卻越發地成為了一個俗女。

但成為一個俗女真的不好嗎?

她的家鄉在臺南某小鄉鎮上,大家都講臺語,街坊們也都愛八卦,生活圈子更是不大,整條街上誰跟誰都認識。

但不可否認的是,陳嘉玲的家鄉充滿了濃濃的人情味,那是現在已經遠離我們生活的一種味道。

劇裡展現的明明是臺灣鄉村生活,但相隔極遠的大陸觀眾竟然也能在其中找尋到自己童年生活的影子。


豆瓣9.1,今年好看到炸的劇又多了一部

究其原因,可能真的是因為幸福的感覺都是相通的吧,那些細膩的場景再現將觀眾的思緒也抓回到了舊時光裡。

媽媽和奶奶之間微妙的鬥爭,父母之間因為瑣事而爆發的爭執,小女孩想盡一切辦法偷懶不想學習的場景,這些現在看來細碎的小事,卻連在一起組合成為了回憶。

當年,這一切的前提是,陳嘉玲所生活的大家庭是相當有愛的。

媽媽和奶奶雖有時常有鬥爭,但兩人還是理解彼此;父母間雖偶有口角,但兩人是愛護對方的;陳嘉玲所有的調皮都成為了整個家庭氛圍的調節劑,那些成長過程中的大事件則成為了她性感塑造的一部分。

被婆家欺負於是奮而退婚的小姑姑沒有受到家裡人過分的責罵,大家更多的是擔心她是不是受了委屈。吊兒郎當了半輩子的小叔叔在家裡永遠能受到呵護,即使他不斷地犯錯、不斷地令父母失望。


豆瓣9.1,今年好看到炸的劇又多了一部


爺爺奶奶從不重男輕女,把陳嘉玲當作寶貝來寵愛,爸爸媽媽一個嚴厲一個慈祥,努力讓陳嘉玲成為一個優秀的小孩。

豆瓣9.1,今年好看到炸的劇又多了一部


她的童年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度過的,在我們這些觀眾看來,這一家人其實才是陳嘉玲這輩子最大的財富,或許小時候的她根本意識不到。

也正是由於有這樣的家庭環境作為依靠,陳嘉玲才敢於在39歲的時候拒絕掉條件還不錯男友的求婚,跟一份還不錯的工作說再見。

她在臺北是穿著套裙高跟鞋的都市麗人,回到臺南穿著板鞋衛衣才真正變成了嘉玲。那些熟悉的家長裡短與雞毛蒜皮是嘉玲成長過程中的不可缺少的經歷,亦是她這麼多年來獨自生活的勇氣。


豆瓣9.1,今年好看到炸的劇又多了一部


我們觀眾和她一樣清楚,不論嘉玲多大年紀、以何種姿態回到家,她都是家裡面的小寶貝。媽媽會一邊嘮叨一邊給她做湯,爸爸會擔心她在外面有沒有受委屈,爺爺奶奶依舊會當她是小孩子,就連弟弟也會像小時候一樣任她欺負。

陳嘉玲或許這輩子都只能成為一個俗女,整天把“三八啦”這樣的詞掛在嘴邊,或許到了四十幾歲也還沒嫁出去,但她找到了真正的生活。

所謂真正的生活,就是她腦海中下意識最想要過得那種日子:


從大城市回到家鄉,陪在爸媽身邊,和青梅竹馬的男同學結婚,接受自己是個普通人的事實,然後平凡卻舒服的過這一生。

我看過太多影視劇裡對於大城市生活和家鄉生活都有種“曾經滄海難為水”式的感慨,但唯獨在《俗女養成記》裡看到了關於“迴歸”的討論。

不要“後來我們什麼都有了卻沒有了我們”,只要此刻不後悔,只要活著的日子裡不要勉強自己、不要討厭自己就好。

至於是淑女還是俗女,其實也沒那麼重要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