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躬耕於南陽”一語,就是抗日時“還我東三省”的吶喊

【前言】“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這句話,出自於諸葛亮的《出師表》。《出師表》的最後一句話“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說明諸葛亮寫此《表》是含著眼淚寫的,是很悲憤的!有些人不解其意,把它當成地理志書、休閒散文,讀得聲音悠揚、悅耳動聽。甚至有人把它當成招攬生意的歡迎詞,那種“洋洋得意”的神情,如果讓諸葛亮看到了,不知道會不會怒不可遏!

這些人真的不知道諸葛亮在說什麼嗎?

諸葛亮“躬耕於南陽”一語,就是抗日時“還我東三省”的吶喊

某些旅遊歡迎詞十分不妥

歷史背景:

公元207年,諸葛亮在荊州南陽郡隱居躬耕,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出山。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魏佔領南陽郡和襄陽縣等地,置襄陽郡。《荊州圖幅》:“建安十三年曹操平荊州始置襄陽郡,以地在襄山之陽為名。”

公元220年曹丕公然篡漢稱帝,改年號為黃初;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並自稱為漢室正統。史稱“蜀漢。

公元222年,曹丕又擅自對行政區劃進行了大幅變動,包括分荊州南陽郡置義陽郡。漢室正統地位已名存實亡。消息傳到蜀州,上下悲憤;

公元227年,諸葛亮率兵出師北伐。臨行前,含淚寫下悲壯的《出師表》呈送後主劉禪,誓言恢復大漢江山。

小的時候,大多數人都學過魯迅的《拿來主義》。這篇文章的其它部分,您不一定記得,但有一句你絕對不會忘記,那就是“譬如罷,我們之中的一個窮青年,因為祖上的陰功(姑且讓我這麼說說罷),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問他是騙來的,搶來的,或合法繼承的,

或是做了女婿換來的。”人說魯迅喜笑怒哭罵皆成文章。就這在嚴肅的文章裡,加了一句俏皮話,看似與文章前後風格不一致,實則如一“盲刺”,即解釋了“拿來”的含義,又不動聲色地諷刺了某些人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醜惡嘴臉!作為精典妙筆永存於世!

諸葛亮“躬耕於南陽”一語,就是抗日時“還我東三省”的吶喊

魯迅《拿來主義》封面

當然,我們今天不是要來研究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我們要研究的是一位與魯迅先生同樣偉大又智慧的古人諸葛亮!他在《出師表》中的一句話,同樣如一把鋼刀,直刺敵人的心臟!這句話我們好多人都會張口就來:“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這段話,我們不知讀了多少遍!但真正明白其中味道的真不多!

不信你仔細讀,總覺得哪不對?看來看去,就是這“南陽”兩個字不對!我們把這段話放到全文去看:

《出師表》寫道: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為節約篇幅,此處有省略)。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原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知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為節約篇幅,以下省略)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諸葛亮“躬耕於南陽”一語,就是抗日時“還我東三省”的吶喊

諸葛亮含淚寫《出師表》

從行文上下意思看,諸葛亮寫自己“布衣”、“躬耕”、“苟全性命”、“不求聞達”,是為了與後面一句“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即身世低)的意思聯貫,是寫文章的常用手法,完全沒必要寫在什麼地方“躬耕”!

比如說,我們按陳壽的方法,把“躬耕於南陽”改成“躬耕隴畝”(見陳壽《諸葛亮傳》之前部分“身世介紹”部分),文章意思一點沒變。

或者,我們按陳壽的另一方法,把“躬耕於南陽”改成“躬耕於野”(見陳壽《諸葛亮傳》之最後“臣壽等言”部分),文章意思也一點沒變!

我們知道,一般寫人物傳記類史書,寫作的人在沒有特殊原因的情況下,一般會尊重原文原話。《出師表》是全文引用原文,陳壽是一個字也不能改的。但《諸葛亮傳》的前一部分“身世介紹”和最後“臣壽等言”部分,都是由作者陳壽撰寫的。陳壽兩次把“躬耕於南陽”這句話進行改變,說明他非常在意這句話,又非常害怕觸碰這句話!這是為什麼呢?是為了展現他非凡的語言天賦嗎?

當然不是!

唯一可能的原因是,那個時候,“南陽”有故事!“南陽”兩個字,就象一個地雷!諸葛亮一定要“點爆”它,而陳壽則千方百計地迴避它!

故事回到歷史背景:

公元207年,諸葛亮在荊州南陽郡隱居躬耕,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出山。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魏佔領南陽郡和襄陽縣等地,置襄陽郡。《荊州圖幅》:“建安十三年曹操平荊州始置襄陽郡,以地在襄山之陽為名。”

——公元220年曹丕公然篡漢稱帝,改年號為黃初;第二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並自稱為漢室正統。史稱“季漢”(曹魏稱“蜀漢”);

——公元222年,曹丕又擅自對行政區劃進行了大幅變動,分豫州汝南郡置汝陰郡,廢章陵郡;黃初中又於司隸置朝歌郡旋廢,分豫州汝南郡、江夏郡置弋陽郡,分揚州廬江郡置安豐郡,分荊州南陽郡置義陽郡,領郡國八十九。漢室正統地位已名存實亡。消息傳到蜀漢,君臣上下無比悲憤;

——公元227年,經過多年精心準備,出師北伐時機已居成熟。諸葛亮率兵北駐漢中。臨行前,含淚寫下悲壯的《出師表》呈送後主劉禪,誓言恢復大漢江山。

《出師表》是什麼?它不是地理志書,也不是休閒散文!它是劉備、諸葛亮一群人多年奮鬥歷程的回顧,是諸葛亮一生志向的表白,是對季漢前途的憂慮,更是壯志出征前的悲壯誓言!

寫到這裡,我不得不駐筆,潸然淚下!

可想而知,當時的諸葛亮內心有多不平靜!他有功夫扯閒蛋嗎?有心情說廢話嗎?沒有。不可能有!他的每一個字都似淚水,每一句話都似鋼刀!當他寫到二十年前,與先主劉備初次相見,一幕幕場景又浮現眼前!而今,先主不在了,可他們共同的“三分天下,而後統一恢復漢室”的宏願還沒有實現!可當年他躬耕生活的土地已落入敵手,他與先主相會的草廬肯定早已物是人非!更可恨的是,曹賊篡漢,擅改郡治,企圖斷我遊子回鄉之戀!想我季漢上下,有多少來自南陽郡和南郡的將士、他們日思夜盼打回老家!於是,他奮筆寫下了“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這時的“南陽”,不僅僅再是一個郡名,它是一把衝鋒的號角,是一聲“還我南陽”的吶喊!讓你的“義陽”見鬼去吧!

寫到這裡,我的心依然不能平靜。歷史常有驚人的相似!想起近代日本人占強佔我國東三省,並改名為“滿州國”。全國人民不一樣喊出“還我東三省”的震天怒吼嗎?那時每個中國人,到哪兒都說是“東三省”,如有承認“滿州國”的,那不是日本人,肯定就是漢奸呀!

有人說:“如果諸葛亮是在南陽城(宛城)躬耕,南陽郡政區調整前後沒有變化呀?南陽城(宛城)一直以屬於南陽郡呀!”說這樣話的人,真的是不動腦子,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諸葛亮用得著在此畫蛇添足,還強調一下“南陽”嗎?那不等於承認了曹魏方對南陽郡行政區劃的調整的合法性!那不是幫倒忙嗎!

又有人說:“那《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怎麼就不敢重複“躬耕於南陽”這個“南陽”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寫《三國志》時,身份是已是晉朝的官員。晉朝是尊曹魏為正統的。所謂“端人家碗,受人家管!”他當然知道諸葛亮“躬耕於南陽”這句話是“話裡有話”,但他不敢點破,他不能背上“妄議朝政”的罪名!只好用兩次重複“躬耕”的方法提醒讀者,這裡有“事”!你們要仔細分析體會喲!

哎!都是高人!

【結束語】諸葛亮一句“躬耕於南陽”,看似輕描淡寫,實則是鋼刀,表達了諸葛亮對曹魏方面擅自調整南陽郡行政區劃的堅決不認可、堅決反對的態度,同時,也激發了季漢上下要堅決打回老家去,恢復舊河山,出師必勝的堅強決心!

戰士出征,刀是刀,筆也是刀,淚也是刀!殺敵何須騎戰馬!

偉哉!諸葛,妙筆也!

一句普通的話,如若不是放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場合,由特定的人說出來,你絕對想不到它竟有如此豐富的含義!

鳳凰的蛋,只有會焐它的人,才能孵出一隻神鳥;如若不幸碰到眼拙嘴饞的花蛇,真說不到會把它當成一頓美餐吃了!

精彩的語言,需要懂她的人才能欣賞;如若不幸碰到見利忘義的小人,也說不到會把它當成招搖撞騙的咒符到處害人!

看來,得諸葛真傳者,唯魯迅先生也!吾輩再學習三生三世,也不及也!

文字考古,用最簡練的語言,揭開歷史的層層迷霧!

@文字考古,其樂無窮!如有您的參與,將更加精彩!

如果您也感興趣,請予點贊+關注+轉發+評論!謝謝!#看見襄陽##南陽##襄陽##我要上頭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