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一语,就是抗日时“还我东三省”的呐喊

【前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句话,出自于诸葛亮的《出师表》。《出师表》的最后一句话“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说明诸葛亮写此《表》是含着眼泪写的,是很悲愤的!有些人不解其意,把它当成地理志书、休闲散文,读得声音悠扬、悦耳动听。甚至有人把它当成招揽生意的欢迎词,那种“洋洋得意”的神情,如果让诸葛亮看到了,不知道会不会怒不可遏!

这些人真的不知道诸葛亮在说什么吗?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一语,就是抗日时“还我东三省”的呐喊

某些旅游欢迎词十分不妥

历史背景:

公元207年,诸葛亮在荆州南阳郡隐居躬耕,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魏占领南阳郡和襄阳县等地,置襄阳郡。《荆州图幅》:“建安十三年曹操平荆州始置襄阳郡,以地在襄山之阳为名。”

公元220年曹丕公然篡汉称帝,改年号为黄初;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并自称为汉室正统。史称“蜀汉。

公元222年,曹丕又擅自对行政区划进行了大幅变动,包括分荆州南阳郡置义阳郡。汉室正统地位已名存实亡。消息传到蜀州,上下悲愤;

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兵出师北伐。临行前,含泪写下悲壮的《出师表》呈送后主刘禅,誓言恢复大汉江山。

小的时候,大多数人都学过鲁迅的《拿来主义》。这篇文章的其它部分,您不一定记得,但有一句你绝对不会忘记,那就是“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

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人说鲁迅喜笑怒哭骂皆成文章。就这在严肃的文章里,加了一句俏皮话,看似与文章前后风格不一致,实则如一“盲刺”,即解释了“拿来”的含义,又不动声色地讽刺了某些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丑恶嘴脸!作为精典妙笔永存于世!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一语,就是抗日时“还我东三省”的呐喊

鲁迅《拿来主义》封面

当然,我们今天不是要来研究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我们要研究的是一位与鲁迅先生同样伟大又智慧的古人诸葛亮!他在《出师表》中的一句话,同样如一把钢刀,直刺敌人的心脏!这句话我们好多人都会张口就来:“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

这段话,我们不知读了多少遍!但真正明白其中味道的真不多!

不信你仔细读,总觉得哪不对?看来看去,就是这“南阳”两个字不对!我们把这段话放到全文去看:

《出师表》写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为节约篇幅,此处有省略)。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於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原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知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於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为节约篇幅,以下省略)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一语,就是抗日时“还我东三省”的呐喊

诸葛亮含泪写《出师表》

从行文上下意思看,诸葛亮写自己“布衣”、“躬耕”、“苟全性命”、“不求闻达”,是为了与后面一句“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即身世低)的意思联贯,是写文章的常用手法,完全没必要写在什么地方“躬耕”!

比如说,我们按陈寿的方法,把“躬耕於南阳”改成“躬耕陇亩”(见陈寿《诸葛亮传》之前部分“身世介绍”部分),文章意思一点没变。

或者,我们按陈寿的另一方法,把“躬耕於南阳”改成“躬耕於野”(见陈寿《诸葛亮传》之最后“臣寿等言”部分),文章意思也一点没变!

我们知道,一般写人物传记类史书,写作的人在没有特殊原因的情况下,一般会尊重原文原话。《出师表》是全文引用原文,陈寿是一个字也不能改的。但《诸葛亮传》的前一部分“身世介绍”和最后“臣寿等言”部分,都是由作者陈寿撰写的。陈寿两次把“躬耕於南阳”这句话进行改变,说明他非常在意这句话,又非常害怕触碰这句话!这是为什么呢?是为了展现他非凡的语言天赋吗?

当然不是!

唯一可能的原因是,那个时候,“南阳”有故事!“南阳”两个字,就象一个地雷!诸葛亮一定要“点爆”它,而陈寿则千方百计地回避它!

故事回到历史背景:

公元207年,诸葛亮在荆州南阳郡隐居躬耕,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魏占领南阳郡和襄阳县等地,置襄阳郡。《荆州图幅》:“建安十三年曹操平荆州始置襄阳郡,以地在襄山之阳为名。”

——公元220年曹丕公然篡汉称帝,改年号为黄初;第二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并自称为汉室正统。史称“季汉”(曹魏称“蜀汉”);

——公元222年,曹丕又擅自对行政区划进行了大幅变动,分豫州汝南郡置汝阴郡,废章陵郡;黄初中又于司隶置朝歌郡旋废,分豫州汝南郡、江夏郡置弋阳郡,分扬州庐江郡置安丰郡,分荆州南阳郡置义阳郡,领郡国八十九。汉室正统地位已名存实亡。消息传到蜀汉,君臣上下无比悲愤;

——公元227年,经过多年精心准备,出师北伐时机已居成熟。诸葛亮率兵北驻汉中。临行前,含泪写下悲壮的《出师表》呈送后主刘禅,誓言恢复大汉江山。

《出师表》是什么?它不是地理志书,也不是休闲散文!它是刘备、诸葛亮一群人多年奋斗历程的回顾,是诸葛亮一生志向的表白,是对季汉前途的忧虑,更是壮志出征前的悲壮誓言!

写到这里,我不得不驻笔,潸然泪下!

可想而知,当时的诸葛亮内心有多不平静!他有功夫扯闲蛋吗?有心情说废话吗?没有。不可能有!他的每一个字都似泪水,每一句话都似钢刀!当他写到二十年前,与先主刘备初次相见,一幕幕场景又浮现眼前!而今,先主不在了,可他们共同的“三分天下,而后统一恢复汉室”的宏愿还没有实现!可当年他躬耕生活的土地已落入敌手,他与先主相会的草庐肯定早已物是人非!更可恨的是,曹贼篡汉,擅改郡治,企图断我游子回乡之恋!想我季汉上下,有多少来自南阳郡和南郡的将士、他们日思夜盼打回老家!于是,他奋笔写下了“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这时的“南阳”,不仅仅再是一个郡名,它是一把冲锋的号角,是一声“还我南阳”的呐喊!让你的“义阳”见鬼去吧!

写到这里,我的心依然不能平静。历史常有惊人的相似!想起近代日本人占强占我国东三省,并改名为“满州国”。全国人民不一样喊出“还我东三省”的震天怒吼吗?那时每个中国人,到哪儿都说是“东三省”,如有承认“满州国”的,那不是日本人,肯定就是汉奸呀!

有人说:“如果诸葛亮是在南阳城(宛城)躬耕,南阳郡政区调整前后没有变化呀?南阳城(宛城)一直以属于南阳郡呀!”说这样话的人,真的是不动脑子,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诸葛亮用得着在此画蛇添足,还强调一下“南阳”吗?那不等于承认了曹魏方对南阳郡行政区划的调整的合法性!那不是帮倒忙吗!

又有人说:“那《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怎么就不敢重复“躬耕于南阳”这个“南阳”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写《三国志》时,身份是已是晋朝的官员。晋朝是尊曹魏为正统的。所谓“端人家碗,受人家管!”他当然知道诸葛亮“躬耕于南阳”这句话是“话里有话”,但他不敢点破,他不能背上“妄议朝政”的罪名!只好用两次重复“躬耕”的方法提醒读者,这里有“事”!你们要仔细分析体会哟!

哎!都是高人!

【结束语】诸葛亮一句“躬耕於南阳”,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是钢刀,表达了诸葛亮对曹魏方面擅自调整南阳郡行政区划的坚决不认可、坚决反对的态度,同时,也激发了季汉上下要坚决打回老家去,恢复旧河山,出师必胜的坚强决心!

战士出征,刀是刀,笔也是刀,泪也是刀!杀敌何须骑战马!

伟哉!诸葛,妙笔也!

一句普通的话,如若不是放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场合,由特定的人说出来,你绝对想不到它竟有如此丰富的含义!

凤凰的蛋,只有会焐它的人,才能孵出一只神鸟;如若不幸碰到眼拙嘴馋的花蛇,真说不到会把它当成一顿美餐吃了!

精彩的语言,需要懂她的人才能欣赏;如若不幸碰到见利忘义的小人,也说不到会把它当成招摇撞骗的咒符到处害人!

看来,得诸葛真传者,唯鲁迅先生也!吾辈再学习三生三世,也不及也!

文字考古,用最简练的语言,揭开历史的层层迷雾!

@文字考古,其乐无穷!如有您的参与,将更加精彩!

如果您也感兴趣,请予点赞+关注+转发+评论!谢谢!#看见襄阳##南阳##襄阳##我要上头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