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則譬喻

人類文明傳承至今,從早期的口口相傳,結繩記事,甲骨刻字……到印刷術之後的文字記錄,代代傳承,雖然傳承的方式隨著時代不斷變遷,但傳承的內核卻始終如一,前人把文明的積累和經驗記錄下來,以供後人品味和借鑑。


轉念想來,如果今天我們有什麼需要,想要去傳遞的信念給下一代,應用怎樣的方式方法來承載。至此,我們不免回望歷史,去借鑑前人之光,我們在歷史的傳承和浩瀚的典籍中不難發現,那些關乎核心價值與觀點的表達與傳承無一不能離開譬喻(一稱比喻),譬喻是為了尋求通感,更加準確地傳達信息,好的譬喻通俗易懂,唯妙唯俏,讓人過目不忘抑或耳目一新。


為此,我們不妨拿些已有的譬喻來看,錢鍾書說:”比喻正是文學語言的根本“。正如《圍城》中這樣寫到:她(鮑小姐)只穿緋霞色抹胸,海藍色貼肉短褲,漏空白皮鞋裡露出塗紅的指甲,有人叫她‌‌“熟肉鋪子‌‌”,因為只有熟食店會把那許多顏色暖熱的肉公開陳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為據說‌‌“真理是赤裸裸的‌‌”。這樣的描述讓我們第一次距離“真理”這麼靠近。


讓我們來看以下兩則譬喻:一則是柏拉圖在《理想國》第七卷中:

一群人在一個洞穴裡,頭和脖子都系在一起,無法轉動,無法移動。他們只能看到前方的洞穴後壁,在通往洞穴的山洞裡還有一段很長的通道。他們的背後有東西在燃燒著發著火光,在火光和他們之間有一條路,沿著路邊有一帶矮牆,矮牆就是一道將 他們隔離開來的屏障。矮牆背後的人會拿著各種各樣的器物或者是用木料、石料 等材料製作的假獸、假人舉過牆頭,並從矮牆的後面經過,這些道具的影子通過火光投向洞穴的後壁。


被綁在洞穴裡的他們只能看到投射到洞穴後壁上的陰影, 並且認為陰影就是真實的存在,倘若矮牆背後拿道具的人發出聲音,他們也會認為是洞穴後壁上的陰影發出的,他們彷彿瞎了眼、失了聰,他們就是被綁在洞穴裡的囚徒。囚徒有一人被解除禁錮,被迫站了起來,環顧四周,走動,抬頭看向火光, 這一系列動作讓他感到眩暈、感到痛苦。這個時候如果有人告知他,過去他看到的全部都是虛假的,現在他所面對的才是比較真實的世界


如果再有人逼迫他,讓他說出牆頭上過去的每一器物都是陰影時,這個囚徒會茫然失措,他會覺得他過去所看到的陰影比現在所看到的實物更真實。從洞穴走出去的人,他們知道了洞穴裡完完全全是一個虛假的世界,他們想去解救那些一直被禁錮在洞穴裡的囚徒,但是當他們回到洞穴裡把自己在洞穴外所見的一切講給洞穴裡的囚徒時,卻為他招來了無盡的恥笑,囚徒都笑他們瞎了眼,發了瘋。如果他們執意要解放被禁錮在洞穴裡的囚徒的話,囚徒會覺得他是危險的,囚徒不願意有人去打破他們固有的生活法則,所以囚徒甚至會殺了他們。從這則譬喻中,我們可以還原古希臘的時代場景


洞穴是城邦的譬喻,囚徒是未受教化的城邦大眾,走出來的一人即是覺悟者,而當他要再次走回洞穴,解救同伴時,他即是擁有最高善念的哲人。這裡也充分表現了柏拉圖的哲人王思想:即理想的國家應該由哲學家來管理。


另一則譬喻是《法華經》譬喻品第三中提到:

爾時長者即作是念:此舍已為大火所燒,我及諸子,若不時出,必為所焚。我今當設方便,令諸子等得免斯害。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種種珍玩奇異之物,情必樂著,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難得,汝若不取,後必憂悔。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


火災中,一名富翁要救出屋宅裡的小孩,所以欺騙他們外面有三種車“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終於讓孩子們都跑出火宅。火宅比喻的是苦難的世界,富翁即佛,孩子即世人。


這兩則譬喻傳達給了我們一個共同的理解與感悟:可以稱其為譬喻的交匯,在交匯處,他們都傳達了人類知識和文明的侷限性,同時也說明了從多角度理解世界的必要性。在無數的譬喻中,我們也許會轉身走向洞口,沐浴榮耀之光,灑落萬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