赌书消得泼茶香,赏古人饮茶图

\t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t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赌书消得泼茶香,赏古人饮茶图

中国人对茶有种特殊的情愫,饮茶一直是件“雅事”。

中国饮茶历史最早,也最懂得饮茶意趣。客来敬茶,以茶代酒,用茶示礼,历来是我国各民族的饮茶之道。

宋代茶风炽盛,饮茶是文人雅士之事。但是到了清代,饮茶就成了全社会人的生活日常。饮茶这件雅事,也就从贵族、仕林,逐渐普及到贩夫走卒。

可以说,从清代起,饮茶开始成为乡野宫廷的共鸣。

赌书消得泼茶香,赏古人饮茶图

清人饮茶有自己的清规戒律

清人喝茶依然有诸多的清规戒律。长居京城的闽人,对于饮茶有自己的一套规则。他们喜好功夫茶。

所谓功夫茶最要紧的是水温适宜,水温过低则茶嫩香气不足,水温过高则茶老苦涩有余而甘润不够。

清明时节,京城人多爱趁此踏春赏景,嬉戏一番后,几人已经有些疲倦,干脆乘车到附近友人家做客。

主人见有客人来,赶紧拿出了珍藏的明前龙井茶,又让小童提着黄桃木的水桶到后院深井里打了泉水。

庭院里烧着一个小泥炉,炉上是一把铜水壶。水滚后,将水倒进一个紫砂竹节壶里,来回摇晃一番后,将水冲走。第二次水再滚时,用木勺放入嫩茶,注入开水,冲茶净茶;第三次再用沸水从壶顶浇灌四周,瞬间茶香四溢。

主人小心将茶水倒入杯中,轻烟渺渺中,茶叶芬芳尽显。客人接过主人所奉之茶,小口微品,似反复咀嚼其内藏之味。

当然,在这样的茶会上,若有客人能一一列出此茶出处、功效、烹煮手法,则是对主人最大的褒奖。

只见席上,客人说得兴致勃勃,主人听得津津有味。一不留神更会大发诗兴,将大江南北游历、新闻列举一二,知己相逢,宾主尽欢。

清代的文人儒士,多有嗜茶之辈。他们爱茶、懂茶、乐茶,并早已将茶香融于骨血之中。

春意菲菲,他们借茶之兴唱赋作诗;夏至炎炎,一抹翠竹,几许清风,枕着茶香在木桥上酣睡;秋风飒飒,荒野百里,也阻止不了他们席地而坐,烹茶煮茗,大发诗兴。

他们或隐入山林,烹茗煮茶中寻求超脱;或与朋友相聚,香泥小盏守着茶炉,一吐胸中抑郁悲愁。

但在这诸多的或悲或喜、或愤慨或愉悦中,他们对茶所存的更多是一种敬畏,他们守的也就是饮茶的规矩。

前明遗老冯正卿还专门在《岕茶笺》中,提出饮茶“十三宜”:

“一无事”,茶要细品,时间闲暇宽裕才成。

“二佳客”,以茶会友,交的是心灵相通,高雅博学的雅士。

“三幽座”,选一处青竹良景的去处,方不负茶香滋味。

“四吟咏”,倘若品茗中再有绕梁佳句,最是难得。

“五挥翰”,兴浓时,挥毫泼墨,题诗作画,墨香留存千古也未可知。

“六徜徉”,即使一人,闲庭信步,悠哉哉中体味的是品茗者的闲情雅致。

“七睡起”,小睡甫起,一枕清梦,一盏甘茗,心情悠然自得。

“八宿醒”,若是酒酣正浓,昏乎乎神智不解,一盏浓茶,神清气爽。

“九清供”,品茗饮茶,若有清新茶果,滋味妙不可说。

“十精舍”,舍愈雅、俞静,则茗香愈能醉人。

“十一会心”,倘若品茗者对茶学本身就能心领神会,则心与心更近一寸。

“十二鉴赏”,煮一盏香茗,青瓷白碗,细细把玩中是茶之色、香、味。

“十三文僮”,饮茶勿被琐事烦扰,若有一聪慧茶僮随侍左右,可舒心备至。

赌书消得泼茶香,赏古人饮茶图

品一盏茶,揽江山华景盛宴

文人墨客饮茶讲究良多,更遑论在皇宫大院里,独揽江山的天子对饮茶更是颇有心得。

酉时,紫禁城内的皇帝下朝归来,难得朝中无大事,有了空闲皇帝便到后宫中歇息。皇后亲手捧来谷雨龙井新茶,揭盖而观之,茶色微绿,茶叶细如针芒。稍余,茶叶慢慢舒展开来,茶香溢满内室。

这种龙井新茶多是江南新鲜进贡的,除了皇室有,寻常百姓是喝不到的。

除了龙井新茶,三清茶也是皇帝颇为喜爱的一种。

据清代茶膳房档案记载,所谓“三清茶”,是由梅花、佛手和松实三味组成,再干净雪水烹之。梅花颜色艳而不妖,并有清头目,理肺气的功效。佛手香气清冽,有理气化痰,清肝健脾功效。松子香味浓郁,有润肤调压,延年益寿功效。

康熙帝常饮三清茶,乾隆时期沿袭这一习惯,甚至还为此赋诗,让工匠把诗句烧制到茶碗上。

乾隆御制诗《三清茶》,诗云:“梅花色不妖,佛手香且洁。松实味芬腴,三品殊清绝。烹以折脚铛,沃之承筐雪。火候辨鱼蟹,鼎烟迭生灭。越瓯泼仙乳,璮庐适禅悦。五蕴净大半,可悟不可说。馥馥兜罗递,活活云浆澈。偓佺遗可餐,林逋赏时别。懒举赵州案,颇笑玉川谲。寒宵听行漏,古月看悬诀。软饱趁几馀,敲吟兴无竭”。

待到后来,乾隆直接将三清茶设宴引入朝政,树立清正之风同时,又陶冶官臣情操,直到咸丰登基,三清茶宴才销声匿迹。

由此,清宫廷与文人饮茶品茗的风尚可见一斑。但话虽如此,喝茶毕竟也有先决的条件,就是生活安定。

赌书消得泼茶香,赏古人饮茶图

市井茶水解渴一绝

若夫乡曲小子,贩夫走卒,他们虽然在疲乏之余,也会跑进小茶馆去喝点茶,但那只是休息与解渴,说不上“品”,更说不上“雅”的。至于采茶人,根本上就谈不上有好茶可喝,仅能留下一些“茶末”、“茶梗”,来供自己和亲邻们享受了。

民间百姓市井生活中,多是为一粥一米,一枕一被而忙碌奔波,终年劳碌,即使这般依然有大量的人不能温饱,在春季啃食野菜果腹,夏秋收获喜悦后,小心翼翼准备冬藏。

一场大雪过后,土地都被冻结实了,河塘里也不能摸鱼补贴家计,于是忙了一整年的农户终于顾得上喘几口气,盘算着一年来的收获。

这一年老天庇佑,恰逢国运昌盛,赋税虽重但尚有结余,家中粮仓也已囤好,稀粥、粗饭循环着也能让一大家子度过寒冬,迎来暖春。

于是这些百姓终于从沉重的农活中走了出来,到茶肆之中,偷得闲暇时光。

他们的茶很简单,一文钱就可以要来一大碗。他们口中,乌龙、寿眉、红梅被统称为红茶,雨前、明前、本山统称为绿茶。这里的茶叶自然也不能和富贵人家品的茶叶相提并论,但这丝毫无碍他们对饮茶之乐的享受。

送走寒冬迎来炎夏,六月中,绿树浓荫,蝉鸣一片里惊醒了大暑。

在田地里辛苦了一天的农户坐到茶肆里,大力呼扇着一把破蒲扇。看台上有说书先生眉飞色舞讲述着江湖恩怨情仇、聚散离合。

故事里的人物距离农户的生活很远,远到似乎都不存在。但又很近,近到那些事情也都真实发生在他们身边。

这间简陋茶肆里的农户很多,他们或坐或躺,唯一奢求的仅仅是消减身体的疲乏,喝完一大碗茶后也就匆忙回家了。

燕子低飞,乌云悄然而至。忽闻闷雷滚滚,风啸雨急,盏茶功夫,雨倾盆而落。和农户住邻居的是一位穷书生,这里的居住环境狭小而闷热潮湿,但依然有朋友来访。雨停后有客人敲门,以茶待客是读书人惯有的传统。

于是只能唤小童拿上几钱银子,到附近的茶肆买来绿茶或红茶,若手头没那么拮据,也许还会买几份茶点。而后三五好友知己,天南海北,漫说经史子集。待到日暮,聚一锅清汤,架一处烟火,继续闲话江湖缠绵。

清人饮茶,因其居住环境不同,人情风俗不同,社会身份不同,形成了喝茶中的各种差异化。

从喝茶方式,品茶前的各项准备,以及吃茶时的状态,茶点选择等各种差别,构成了一幅清人饮茶的社会风俗画卷。

但不管茶如何变迁,在清代,饮茶成了全社会的风尚,茶真正意义从贵族圈走了出来,走到了百姓身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