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只有“博弈”,沟通或抗议显得是那么苍白无力!

职场只有“博弈”,沟通或抗议显得是那么苍白无力!

某赞公司年会宣布今后996工作制,为什么没有员工反对的呢?难道所有员工都从内心的价值观里都认同996工作制吗?其实不是的,相信只有千分之一的员工内心的价值观是认同的,还有一部分员工第二天就辞职了,剩下不认同不辞职的是什么原因呢?

小编说句难听的话:因为找不到更好的工作。

这就是“博弈”,不需要跟任何人商量,根据市场情况,撑据主动权的一方直接制定规则996,原意就留下,不愿意就辞职走人。博奕的过程中大概率都是掌握主权的一方获胜。

博弈是指大于或等于两个人或两个组织在某种利益格局中,利用对手的选择策略而决定自己的选择策略,目的是获得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实际上,博弈就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各个角落,很多现象都可以用博弈策略来加以解释,甚至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不自觉地运用博弈知识。

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就是由一局又一局的博弈组成,它小到你根本无法察觉到它的存在。连三岁小孩子都会唱“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博弈中最经典常用的就是“囚徒困境博弈”可以映射到职场中的招投标、新老员工薪资倒挂、996等,通常获胜的都是甲方或资方,大家感受一下案例是不是这么回事儿:

囚徒困境讲的是甲、乙两个囚犯的故事,两个人合伙作案被警察抓住了。警方将两个人关在不同的房间里,使他们不能互通信息。甲方双方心里都很清楚选择的结果。此时,甲和乙都有三个选择:

1、单方担白招认,背叛同伙。无罪释放,另一人同伙获10年刑期。

2、双方都不招,不与警方合作。警方就没有证据,两人都无法定罪,双方都需在在牢中呆上半年。

3、双方都招认,各自将获得两年刑期。

双方都没有感性因素,双方都会想方设法使自已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双方都知道,双方都不招认,双方都能够得到最大化利益(集体利益最大化)。但是由于两人不能互通信息,因此他们并不知道对方会不会招认,所以双方在考自己的决策时,都要考虑对方的决定,这样一来双方都不招认的局面就很难出现(自古以来人这种动物就没有团结过,只有个人利益),本着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结局就是背叛同伙各自担白招认,各获形两年。

职场只有“博弈”,沟通或抗议显得是那么苍白无力!

以上案例可以应用到各种职场情景中,我们来举几个常见的例子:

一、投标案例博弈

规则如下:甲方已知这个标的产品市场价为1000万(不需要任何安装、调试、售后,中标公司把货物送到甲方地点当面验货,当场付款)出厂价为600万。海选出三家公司参加投标,报价密封,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甲方当面开标公布价格,价低者得。

三家公司的产品进货价都是 600万,运费都是1000元,如果允许三家互通消息,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家公司出价多少?你会相信另外两家之前团结一致,商量好的出价吗?

这种博弈最终获胜的只有甲方。没有最低,只有更低,说不定有的公司为了拉关系赔钱做。

二、新老员工薪资倒挂博弈

有10个老员工同样岗位,薪资都是1万,现在公司新招一下同样岗位的员工薪资要1.1万,就算10个老员工都知道了又如何,最多走两个,公司再招两个11000元的新员工,11人每月成本11.3万。

如果给10个老员工都涨薪到1.1万加上一个新招的,11人每月成本12.1万。

言外之意就是老员工知道也不要紧,有种辞职啊,大部分人不敢辞,辞了连1万的工作都找不到。

这是就市场供需关系博弈。

三、996工作时制博弈

按目前的市场供需比例,岗位需要少,中国人口多,企业方知道现员工不认同996,但是人多,你不辞职不干,有的是人愿意997,企业方不会管什么法津、健康、道德、社会责任等因素。就是强制执行,愿意就留下,不愿就是滚蛋。

如果一个普通员工处在这样的一个企业不会轻易当场辞职不干,会考虑一下生活成本,家庭压力等因素,顶多也就是骑驴找马,找不到965的工作,也就自然闭嘴了。

四、一个真实的跳槽面试博弈案例

某候选人,男, 35岁,北大本硕连读计算机专业,现在一家企业任职技术总监 薪酬50k*14月=70万。

应聘面试一家互联网+公司CTO职位,初试通过,定薪为 84k*12个月=100.8万

初试通过后1个月甲方没有通知终试时间,候选人和妻子和孩子都请好了假,定了6天后11:00机票,一家三口去三亚旅游。

订完机票第5天,甲方通知明天11:00大BOSS终试。候选人希望协调时间,但甲方无法更改终试时间,候选人思考3分钟决定改签全家人机票,酒店、行程,按时参加甲方规定时间的终试,结果终试未通过。

这位北大毕业的本硕候选人思考的5分钟里,早已预计出了结果:

1.如果明天去终试,成了,年薪增长40万(原14个月年底两个月不靠普,请注意新应聘公司是100万除以12个月)。付出成本=改签机票、改酒店、改行程大概损失1万元。

2.如果明天去终试,没成,付出成本=改签机票、改酒店、改行程大概损失1万元。

3.如果明天不去终试,付出的成本=机会成本40万/年。

终试后提到此事时,候选人只是很平谈的说了一句:

没关系,想得到利益肯定是要付出成本的。

人,要想得到想要的东西,必须使自己先强大起来,使自己更值钱。靠关系,靠父母、靠亲戚都是扯淡! 就算是博弈也要先拿到主动权,不然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

一只站在树上的鸟,不会害怕树枝断裂,因为它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自己的翅膀。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