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調生申論模擬題:共建共治共享 保障公共安全

【給定資料】

將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納入公益訴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應有之義。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圍繞如何在新時代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高質量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為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證,如何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提出了“中國之治”的重大理念,並做了系統部署,其中“拓展公益訴訟案件範圍”被明確提出,體現了公益訴訟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實際上,公益訴訟作為新興職能,本身的使命就是將司法化手段引入國家治理體系,維護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依法行政。作為行使國家法律監督職能和公共利益代表的檢察機關,任何有利於上述目的實現的“拓展公益訴訟案件範圍”,在具體權力分配和運用上可能存在交叉或重疊,但在邏輯上都不是師出無名,任何沒有做到依法全面履行職責的行為,都未被禁止納入“等”外領域。這次疫情出現後,黨中央將應對疫情視為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一次檢驗,最高人民檢察院也下發《關於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疫情防控部署堅決做好檢察機關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要求全國檢察機關充分發揮各項檢察職能,為社會各界有效開展疫情防控,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營造有利司法環境。《通知》要求,要結合公益訴訟檢察職能,積極開展源頭防控,積極穩妥探索拓展野生動物保護領域的公益訴訟,注意發現生鮮、肉類市場檢驗檢疫中存在的漏洞,及時提出檢察建議,促進完善相關治理措施。這體現了公益訴訟在既有條件下在應對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中的探索,但就實際而言,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並非只有疫情,疫情也並非只有野生動物可以造成,在重大自然災害、熱點社會事件中均可能出現,而每一場應對都是各職能領域甚至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國家也更為注重防患於未然,更多的將精力投入源頭治理,源頭防控,系統治理,系統防控,聯防聯控。所以,此次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發生,是檢察機關探索推進傳染病防治、野生動物保護“等”外領域的一次契機,也應是將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納入公益訴訟範圍的現實支撐,這不僅順應人民群眾日益增多的公益保護需求,還是落實黨中央“拓展公益訴訟案件範圍”要求,以法律監督職能,推進法治政府建設、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有益之舉。

當然,將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納入公益訴訟不代表替代其他部門職能,公益訴訟的監督性質不會改變,主要工作原則也不會改變,還是應當立足公益保護,著眼於促進制定和完善相應法律、法規和規章,完善相關程序,以及為行政機關履行相應職責提供保障等方面,切實做到監督補位不越位,促進行政權行使得依法、高效和便民。

作答要求:

(五)請根據“給定資料5”,自選角度,自擬題目,聯繫實際,寫一篇文章。(50分)

要求:角度新穎,觀點明確,結構完整,思路清晰,論證充分,語言流暢;1000~1200字。


【參考答案】

共建共治共享 保障公共安全

范仲淹曾在《岳陽樓記》中寫道“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強調關注民生的重要性,而民生水平的關鍵要素質疑便是公共安全。是社會和公民個人從事和進行正常生活、工作、學習、娛樂和交往所需要的外部環境和秩序。在“量”上,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涉及的利益具備足夠的廣泛性;在“質”上,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涉及的利益具備足夠的重要性。而如何讓公共安全能夠報“質”保 “量”則需要政府、社會、公眾共建共治與共享。

保障公共安全需要建立獎勵機制,鼓勵民眾勇當公共安全“參與者”。在公共安全體系建設中民眾力量一直作為短板存在的,但是“木桶效應”告訴我們,提高木桶的整體效應,不是去增加最長的那塊木板長度,而是要下功夫補齊木桶上最短的那塊木板。而公共安全體系建設這隻桶也必須補齊民眾“這塊板”。挖掘其深層原會發現是由於傳統觀念中存在“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理論,導致大多數人在面臨公共安全時選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改變一想法則需將公共安全與民眾之間建立密切聯繫,而獎勵機制首當其衝。因此,為保障公共安全需要對民眾及時作為敢於作為的轉變提供激勵。

保障公共安全需要重視宣傳引導,激勵社會成為公共安全“傳播者”。在遇到重大災害時,腦海中總會浮現出這樣一句口號: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也就是說在解決重大問題是需要社會共同關注,從唐山地震到汶川地震;從非典再到新型冠狀病毒爆發事件,每次搶險救災離不開社會組織有效參與,在救災過程中組建團隊,運輸物資,為一線工作人員提供後勤保障;離不開社會媒體積極關注,對救災情況及時客觀報道,對社會更多的呼籲,為民眾瞭解時間提供合理途徑。最終,也希望在這一次次安全事件爆發中也湧現出一批優秀人物代表能夠社會各界更多的力量能夠參與社會安全治理。

保障公共安全需要加強積極作為,要求政府擔當公共安全“保衛者”。2020年澳大利亞火災的發生作為公共安全事件不僅對國家經濟造成沉重打擊啊,更是對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同樣的問題在中國也曾發生過,甚至世界各國都不同程度出現過,如何解決此類安全事件是值得思考的,政府能夠重視安排專人排查避免事件發生是前提,當然也更應該重視一旦發生如何快速解決減少損失。對此,我國自主研發出了 鯤龍AG600,為滿足應急救援體系和國家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建設提供高效保證。不僅是鯤龍AG600,還有地震監測網絡及我國公安隊伍建設等等,這都是我國政府在應對公共安全事件有效手段,而這些作為也是為民眾、社會、國家的發展提供保障,因此需要在現有基礎政府能夠不斷作為,想民之所想,解民之所急。

新時代,公共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必須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統領,推動公共安全體系建設。為此,應加強城鄉公共基礎設施和關鍵領域的安全保護與風險管控;構建起“政府—社會—公眾”共建共治共享的一體化公共安全治理體系;創新非傳統安全治理機制,增強抵禦非傳統安全風險的能力;做好政治、社會、文化、金融、投資等領域的重大風險防範,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保駕護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