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網憂心!美日鼓動企業“大撤離”,真相是啥?

全網憂心!美日鼓動企業“大撤離”,真相是啥?

週末,兩則消息刷爆朋友圈,引發全網憂慮!

一是據路透社等媒體報道,當地時間4月9日,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拉里·庫德洛(Larry Kudlow)提到,一種可能吸引美國企業從中國迴流的政策是,將回流支出100%直接費用化(immediate expensing)。按照他的解釋,這樣就“等於我們為美國企業從中國搬回美國的成本埋單”。

另一則消息則是,據彭博社報道稱,為應對新冠疫情對於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日本經濟產業省推出了總額高達108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7萬億元)的一項抗疫經濟救助計劃。其中“改革供應鏈”項目專門列出了2435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58億元),用於資助日本製造商將產線撤出中國,以實現生產基地的多元化,避免供應鏈過於依賴中國。

一時間,投資者開始擔心,而且有些恐慌。部分投資者甚至認為,可怕的戰爭將至。那麼真相究竟是什麼?其實,從彭博社發佈這條消息的日期來看,至少應該是本週三。雖然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全球化趨勢逆轉似乎難以避免,但在未來一兩年時間內,出現大面積、熱對抗的可能性並不太高。反而,人們往往因為一條消息,而忽略了其它一些重要信號,甚至將一些信息過度解讀為負面。

從資金面的情況來看,A股市場走牛一般有四大發動機:一是北上資金,二是兩融資金,三是ETF資金,四是產業資本。從最新的情況來看,ETF份額在過去一週驟減,而產業資本在本輪反彈中也是大舉減持。那麼,A股的支撐力量來自哪裡?本週可能會揭曉答案。

美日大撤離真相是啥?

當地時間4月9日,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拉里·庫德洛(Larry Kudlow)提到,一種可能吸引美國企業從中國迴流的政策是,將回流支出100%直接費用化(immediate expensing)。“說到讓企業迴流的政策,我們可以有很多種方法,”庫德洛當天對福克斯商業頻道表示,”可以將回流支出100%直接費用化。廠房、設備、知識產權結構、裝修等。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將所有相關支出100%直接費用化,實際上等於我們為美國企業從中國搬回美國的成本埋單。”

全網憂心!美日鼓動企業“大撤離”,真相是啥?

上週中段一則彭博社報道的消息也在週末發酵。日本經濟產業省推出了總額高達108萬億日元,其中約有22億美元集中於鼓勵提高日本本土的生產製造能力,並且試圖將具有製造生產能力的產業從中國遷出,回到本土或者遷至東南亞發展,這也是為了避免過於依賴中國的產品供應。

全網憂心!美日鼓動企業“大撤離”,真相是啥?

上述兩則消息週末一度刷屏,一些高淨值的投資者甚至認為有發生戰爭的風險。那麼事實是否如此?從庫德洛的原話來看,他的表述是“Would pay”,這在語法上是虛擬語態,也說明是他個人的看法,而且決定權還在於企業,並非強制要求。而且,從程序上來看,要支出這筆錢,需要國會同意。當然,這種建議需要重視,因為他代表了一種聲音,而且是比較強大的那種。

從日本的那則消息來看,雖是政府行為,但也非強制,而且決定權也在企業自身,而不會強制企業改變其供應鏈,新聞中的表述是“ While no company will be forced to alter its supply chains”。

隨後,“邢予青東京漫談”表示,從日本政府公佈的“新型Coronavirus傳染病緊急經濟對策”原文來看,文件中並未提到“中國”二字。文件的30-31頁是關於日本企業供應鏈改革的部分,主要是支持日本企業把產能搬回國內,或者是向東盟國家分散,但是並沒有具體指明從中國撤離。文件表示,新型Coronavirus傳染病大面積傳播的影響,凸顯日本在口罩等醫用品供應鏈的脆弱。為了支持產業鏈迴歸日本國內或者實現區域多元化,日本政府將對企業供應鏈重組進行援助。

在過去數年當中,並非沒有產業轉移出去,但效果如何,相信大家心裡也有一本賬。在商言商,資本最為看重的還是市場利益、營商環境和勞動力要素的整體質量。

中方仍在執行中美經貿協議

勿庸置疑的是,疫情會給全球產業鏈格局帶來部分衝擊。《費加羅報》 3月31日報道,法國總統馬克龍在考察位於曼恩-盧瓦爾省(Maine-et-Loire)聖巴爾泰勒米當茹(Saint-Barthélemy-d'Anjou)的一家口罩生產中小企業 Kolmi-Hopen時指出:“而今我們的首要任務是要在法國生產更多的產品。”他意在保證法國到今年年底生產口罩時具有“完全獨立”的地位,不像如今要依靠他國,例如中國。市場應該對全球化逆轉的趨勢有明確預期,但也無須過多擔心,更不必過度解讀。國際摩擦必然會增多,但至少在未來一兩年時間內,發生全面性、熱對抗的可能性並不大。

美國前財長、哈佛前校長勞倫斯•薩默斯本週末表示,目前,在社會觀念上,自由主義衰退,強政府成為共識;民族主義興起、逆全球化,類似大蕭條時期。日美撤回企業是不信任的表現,但類似疫情來臨囤積食品的行為,而不是衝突或戰爭,熱戰概率為0。

不過,據中新社消息,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日前表示,中方仍在執行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內容。儘管過去數週面臨新冠疫情的嚴峻局面,“大家還是在努力落實第一階段協議”,“相信我們能繼續落實”。崔天凱說,中方仍在執行協議內容。比如說,仍在從美國採購一些農產品,正在取消外國公司進入中國金融市場面臨的一些限制。他同時希望兩國經濟團隊能坐到一起,或召開視頻會議,很好地評估不斷變化的形勢,並協調應對。

其實,從歷史中也可以管窺一斑。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爆發之後,直接導致了一戰結束。而在疫情流行的當下,發生戰爭的條件也並不存在。據央視新聞,4月11日,美國海軍發表聲明稱,美國“西奧多·羅斯福”號航母已有550名船員確診感染新冠肺炎。聲明表示,航母上92%的船員已接受病毒檢測,其中550人呈陽性,3673人呈陰性。目前有3696名船員已上岸。

此外,由於現代武器的殺傷力已經遠非100年以前可以比擬,大國之間發生戰爭的概率因此大大降低。而從時間上來看,即使要發生對抗,那也要等到疫情結束之後。從週末吉利德公司的表態來看,瑞德西韋成為特效藥的可能性越來越低。這意味著,未來一兩年內,全球可能面臨著既無特效藥,又無疫苗的情況。即使疫苗出現,生產、接種也需要大量時間。

7大事件釋放哪些信號

美日大撤離的消息的確刺激了人心,影響著預期。但這類事件的影響在於遠期,近期影響資本市場的事更值得重視。

首先,從國際油價來看,目前石油減產的協議仍無結果,但並非沒有好消息。據特朗普最新的表態,事情將很快解決。原油的事若能解決,全球資本市場就多了一個穩壓器。

全網憂心!美日鼓動企業“大撤離”,真相是啥?

其次,美聯儲進入“戰時狀態”,可能還會做更多。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表示,將使用一切力量,直到美國經濟恢復到正常狀態。Evercore ISI全球政策和中央銀行戰略負責人克里希納·古哈(Krishna Guha)表示,美聯儲週四宣佈的舉措令人震驚,在金融市場和中小型企業貸款中廣泛地擴展了支持。美聯儲這是“戰時”對信貸政策的承諾程度。全球的流動性會因此得到支撐。

第三,4月7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召開第二十五次會議,指出發揮好資本市場的樞紐作用,不斷強化基礎性制度建設,堅決打擊各種造假和欺詐行為,放鬆和取消不適應發展需要的管制,提升市場活躍度。但二級市場對此信號的反應並不強烈。事實上,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信號。

第四,中國人民銀行4月10日公佈一季度金融數據。央行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3月廣義貨幣(M2)增速上升較多,主要是在對沖疫情不利影響的多種政策工具引導下,商業銀行信貸投放較多。當前情況下,應允許宏觀槓桿率有階段性的上升。在槓桿率上升階段,市場很少出現過熊市。

第五,在產業政策方面,汽車行業得到了明顯的政策支持。其中,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政策延長2年,充電樁也迎來利好。適當延長汽車生產企業的過渡期、適當延長國V庫存車的銷售期。這意味政策首先傾向了“行”。此外,房地產政策也有一些優化的跡象,比如上海提出支持房企融資,青島等也有一些利好政策。這說明政策上已經開始發力。

第六,中概股遭遇獵殺,在瑞幸咖啡遭遇黑天鵝之後,愛奇藝、好未來、萬國數據等也遭遇做空。其實,本輪中概股被做空有三個原因:一是中概股在美股暴跌的過程當中表現相對抗跌,很多個股的跌幅要比美國本地股小;二是在歷史上,當出現全球性危機時,中概股往往成為空頭獵殺的對象,比如歐債危機時,中概股也曾遭遇獵殺;三是制度因素,很多中概股在國內並不具備上市資格,但在國際大行的包裝之下,能夠去納斯達克上市,也為做空埋下了伏筆。部分中概股有其自身的弱點,但也僅限於部分,而非整體。從影響來看,對於中國資產的影響邊際上應該也是遞減的。

第七,巴菲特割肉刷屏,但這可能並不代表股神失敗,也不代表股神繼續看空後市。據沃倫·巴菲特旗下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4月9日向美國證監會提交信息披露報告,4月7日、4月8日伯克希爾·哈撒韋以35.3至35.8美元每股的價格,合計減持86.91萬股紐約梅隆銀行股票,按照均價計,合計減持股票價值約3090萬美元。早前,老巴還割掉了達美航空。事實上,這也並非老巴第一次“犯錯”,在Energy Future、Dexter Shoe Inc等投資上,他都有過不小的損失。但從整體來看,近20年時間,巴菲特的收益率只有兩年為負,分別是2008年和2001年。數據顯示,巴菲特掌控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在2019年底擁有現金1280億美元。此外,今年還發了兩次債準備抄底。因此,不用擔心巴菲特割肉一事。

兩大牛市發動機撤離,支撐力量在哪裡

決定市場走向的是預期,也是資金。近期,A股再現弱勢,那麼誰又是殺跌主力呢?從數據來看,兩大牛市發動機:ETF資金和產業資本可能充當了近期殺跌主力的角色。

首先,從ETF份額來看,上週股票型ETF份額縮減了38億份,大規模、熱門ETF份額全線走低,證券ETF和券商ETF份額縮減居前,創業板50、50ETF、科技ETF、5GETF等也大幅縮減。其實,ETF一直充當的是穩定市場的角色,當市場極度低迷時,可能又會買回來。

全網憂心!美日鼓動企業“大撤離”,真相是啥?

其次,從產業資本走向來看,本輪小反彈過程當中,產業資本拋得“暢快淋漓”。本輪A股小反彈始於3月23日,截至4月10日收盤,產業資本總共減持約165.3億元。其中,中興通訊、匯頂科技、巨人網絡和京東方A皆超10億,分眾傳媒也達9.75億元。萬科A、國投電力、上海環境和上海電力等則出現了大手筆增長的情況。從近兩年的情況來看,實業可能還是處於一種缺錢的狀態。三月份M2-M1繼續走擴,也顯示企業部門的資金流入可能並不充分。

反觀另外兩類資金,融資餘額仍在相對高位徘徊,4月份以來基本維持在10400億以上。北上資金復活節前最後一個交易日出現了淨流出,但4月份整體淨流入仍近160億元。這意味著,散戶玩家和外資並未大幅離場。本週,北上通道將重啟,屆時就能知道外資對近期一些負面傳聞的態度。

此外,隨著週末一些不太好的消息刷屏,預期市場出現突然反轉的概率不會太高。但未來一個月可能還有兩件更重要的事:一是最高層關於一季度和全年經濟定調;二是兩會召開時間。隨著這兩件事明確,市場的預期應該也會發生積極的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