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鐘讀懂——霍亂時期的愛情

《霍亂時期的愛情》是加西亞·馬爾克斯1985年出版的一部長篇小說,也是他繼《百年孤獨》之後的又一力作。小說描寫了一對有情人經五十多年的等待,終於在七老八十歲時終成眷屬的浪漫故事,出版以後成為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文學事件,也被改編成了電影。


書名裡的“霍亂”有何內涵?


霍亂首先是傳染病,故事發生的那座南美城市一直在鬧霍亂,男二號烏爾比諾醫生從歐洲學成歸來,就主持平定霍亂,但一直到他八十多歲去世,霍亂依然肆虐;其次,霍亂又指一種狂暴、強烈、極端的情緒,具體到書中,就是指主人公阿里薩的愛情狂熱。因為沒能和費爾米納在一起,阿里薩發願一定要熬到情敵烏爾比諾去世為止,他用他的一生都來磨練寫情書的技巧,以及跟各種女性發生關係。烏爾比諾很看不起他的這種愛情霍亂,可是,烏爾比諾本人卻沒能在婚姻生活中燃燒激情,使得費爾米納深感婚姻的不完美。作者馬爾克斯用霍亂這個中心概念,既揭露了這座城市骯髒破敗的現實,批判了資本殖民導致的種種惡果,又寄希望於用愛情來超越瘟疫、戰爭、時空、生死。


馬爾克斯寫這本書,是出於怎樣的動機?


《霍亂》出版時的馬爾克斯已經58歲了。由於年齡增大,身體機能退化,在198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馬爾克斯陷入了迷茫期,常常覺得自己快要死掉了。於是,他一邊回顧近一百多年裡經歷著頻繁內戰、資本掠奪、環境破壞、瘟疫肆虐的哥倫比亞,一邊思索著愛情和婚姻在歲月流逝中的意義,然後,他著手利用自己父母的真實往事,創作出阿里薩和他的初戀情人費爾米納的生死之愛。藉助小說的形式,他呼喚愛的力量來抵禦死的威脅,他也曾寫道:“世界上沒有比愛情更艱難的事情了。”“我對死亡感到的唯一的痛苦就是沒有為愛而死。”


與《霍亂時期的愛情》,《百年孤獨》在風格上有怎樣的區別?


《百年孤獨》讓“魔幻現實主義”紅遍全球,但《霍亂時期的愛情》卻基本走回到了一條現實主義的老路上,書中幾乎沒有什麼魔幻的細節。因此當初一些讀者和媒體都對此向作者提出了疑問。但是,在譴責殖民主義、工業化進程等等給拉美帶來的災難這一點上,《霍亂》延續了《百年孤獨》的力度。在小說的末尾,馬爾克斯描寫了一個特別諷刺的畫面:阿里薩和費爾米納共浴愛河,可是他們在船頭卻看到了一片衰敗的景象:大片的森林因濫砍濫伐而遭到毀壞,野生動物銷聲匿跡,漁民胡亂炸魚,死魚都浮在水面上,惡臭難聞的河水流向大海。馬爾克斯一直在把自己家鄉的種種醜惡和悲涼揭露給世人看,他認為,將拉美的現代化進程其實也是一場霍亂,它從一個國家傳染到另一個國家,毀滅了一片又一片的生態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