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寶寶擁有兩種母語?寶媽教你這麼做……


想讓寶寶擁有兩種母語?寶媽教你這麼做……

週末回老家度假。正逢親戚家的小孩從美國回來,坐在一大堆大人中間,泰然自若地吃著他的午餐。

席間沒有其他孩子,只有不到三歲的小孩子,看起來毫不關心大人講話,但每當有人喊寶寶,就會抬起頭與之對話。和媽媽說著普通話,和爸爸說著英語,和外婆說上海話,和奶奶說義烏話,話語交換之間,沒有絲毫的猶豫。

事後,我找寶媽交流,詢問寶寶的語言問題。寶媽說,寶寶的情況有些特殊,爸爸是美國人,講英語,聽得懂普通話,對上海話一竅不通;外婆幫著帶寶寶,卻只會說上海話。寶媽自己英語、普通話、上海話都會說。

於是,寶寶很自然地就開始在大人們中間做起了翻譯。爸爸用英語對寶寶說自己要出門去買牛奶,寶寶聽懂了,就直接和外婆說上海話:牛奶沒有了,爸爸去買。外婆用上海話回答寶寶:等會兒,我們去花園玩。這時候媽媽走了過來,寶寶就衝著媽媽說普通話:媽媽別上班了,陪寶寶去花園玩,回來喝牛奶。

我們看起來很難達成的中英文轉換,在寶寶那裡無縫對接,轉換的天衣無縫,根本不存在什麼思維轉換的過程。

成年人通過十多年的刻苦學習還是無法完全掌握的語言技能,一個不到三歲的小孩卻可以運用的如此自然。大人們連呼神奇。然而,這不是神奇,這是科學,在寶寶成長的關鍵期,充分刺激寶寶的語言敏感區,就可以讓寶寶擁有兩種母語,實現中英文無縫轉換,為未來學習語言打下紮實的基礎。


想讓寶寶擁有兩種母語?寶媽教你這麼做……

一、提前讓寶寶在語言敏感期掌握兩種母語,未來寶寶在學習上就能領先一步

科學家研究發現,會兩種母語的孩子比語言環境單一的孩子的思維更敏捷,反應更快,也更容易適應新的環境。

教育學家蒙特梭利認為,完善兒童的口語能力,有利於提高孩子的智力。口語還有助於增強孩子的社交能力,社交能力好的孩子,融入新的環境、新的群體都很快,他們的幸福感也比同齡人大很多。

曾經有一個視頻火遍全世界,一個6歲的小孩子,可以說十幾種語言。她不僅僅是會說,而是能根據主持人的問題,用不同的語言回答,可見她是理解了她所說的語言的含義的。這個孩子因為有別於常人的語言能力,得到了很多與人交往的機會,見多識廣,也增添了她的自信心,和對學習的熱愛。

一個人如果能從小精通中文和英文,那麼他在語文和英語課上就會有很多優勢,會得到老師更多的傾斜,參加各種活動的機會就大,得到的表揚多,學習上的熱情就高,學習能力就變強,更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反過來又促進了學習成績提高。更關鍵的是,他可以省下十幾年的學英語時間,用來學習其他知識。

如果他繼續學習英語,他也會比其他非母語的同學,學習的快,掌握的好。畢竟,他不需要刻意掌握英語思維能力,因為英語也是他的母語。

據有關方面統計,英語能力強的孩子,未來在工作上的機會更多,發展方向也多。而他付出的只是在語言敏感期接受雙語教育,何樂而不為呢?

想讓寶寶擁有兩種母語?寶媽教你這麼做……

二、語言學習的兩種模式,母語習得是第二語言學習不可能達到的高度

成年人學習第二語言需要付出很多的精力,而且也不可能學得像母語者一樣好。因此,在寶寶的語言敏感期,讓寶寶多學一門母語,就會避免長大後學習第二語言的艱辛。

成人和兒童學習語言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幼兒在自然的語言環境中,通過言語交際活動,會不知不覺地獲得第一語言也就是是母語。成人想要學習母語之外的語言,必須要主動學習。

據腦科學研究,母語和第二語言在大腦的儲存部位是不同的。一旦錯過兒童語言敏感期,母語的習得便結束了。這是不可逆轉的。

而兒童的語言敏感期,3、4歲是高峰,到6歲就結束了。如果你在寶寶6歲之前的語言敏感期,教寶寶學兩種以上的語言,寶寶就能把這兩種以上的語言都當成母語習得。

從成年人學習英語的案例中也能發現,成年人學習英語需要靠背單詞、記語法開始。如果按照兒童學習母語的方法,從聽力開始,效果不佳往往。比如有人每天聽VOA,刷美劇,如果不背單詞,持續幾個月,聽得懂的始終聽得懂,聽不懂的也始終聽不懂。至少是在時間效率上差很多。

想讓寶寶擁有兩種母語?寶媽教你這麼做……

三、怎樣才能幫助寶寶擁有兩種母語

0-6歲是寶寶語言的發展敏感期,而峰值在2-3歲左右。現代腦科學研究,想要孩子建立兩種以上母語,必須在峰值前,對孩子的大腦進行持續的刺激,但這種刺激必須持續不斷。

寶媽說起寶寶的語言學習,滔滔不絕。她說,寶寶現在3歲不到,已經能看懂簡單的英語繪本,還會看著繪本中的圖片,自己用英語講故事。至於中文,也是沒有問題的。

從寶寶出生開始,寶媽和寶爸就輪流給孩子講繪本上的故事,寶媽用中文講,寶爸用英文講,同一個故事要用英文和中文各講好多遍。

等到寶寶長大些,能用眼睛看時,就一邊給寶寶翻繪本,一邊再給寶寶重複講原來已經講過的故事。寶寶聽著聽著,有一天,突然就能開口說英文和中文了,不過都有特定的對象。和爸爸講英文,和媽媽講中文。寶寶好像並沒有察覺兩種語言的區別,對他而言,就像是語言倉庫的兩款玩具,想要玩哪款,就取出哪款,特別容易。

比如爸爸就一直說英語,外婆就一直說上海話,寶媽就一直說普通話,寶寶就會覺得這三種語言代表著不同的人,也就會習慣用英語跟爸爸交流,用上海話和外婆交流,用普通話和媽媽交流。

但如果爸爸在英語和中文之間不停交替講話,外婆在上海話和普通話之間交替說話,那麼寶寶就會變得困惑,不知道該用哪種語言體系來和爸爸和外婆交流。

寶媽的經驗就是,持續穩定地和寶寶說兩種語言,但不要一句隔一句的翻譯。只要持續地對寶寶進行語言上的刺激,在三個月到兩歲期間,寶寶就能突然講流利的中英文了。


想讓寶寶擁有兩種母語?寶媽教你這麼做……

想要寶寶擁有兩種母語,這其實不難,想一想我們每個人是不是都會講普通話和至少一種方言呢?不過,如果在孩子的敏感期,杜絕了一種語言的刺激,孩子長大後就不會說方言了。這也有案例,進了幼兒園只講普通話不講方言的,孩子回家也習慣和父母講普通話,等他上了小學,他就不會說方言了。

反過來,如果在6歲之前不斷給予中文和英文的刺激,寶寶就會養成兩種母語。

一個優秀的寶寶身後,必然有一對優秀的父母。提前在0-6歲為寶寶規劃好未來語言學習的方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的寶寶,日後怎麼不會勝人一籌,贏在未來呢?

難怪人們常說,孩子的起跑線,就在父母的眼界和格局。好的孩子就是這麼養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