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高敏者》為什麼內向的人更容易成功,懂得利用優勢才是強者

你有沒有發現一個定論,內向的人更容易成為管理層。

美國的一個心理學家做過調查發現,40%的的美國高管都是性格內向的人。臉書的創始人馬爾扎克伯格在12歲時起就坐在電腦前寫程序。在哈佛大學時因軟件開發而出名,從而和朋友一起創立了臉書,成為了史上最年輕的億萬富翁之一。

馬爾扎克伯格並不是一個靠外向打交道而獲取人脈信息成功的存在。他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性格和能力來決定行事方法。很多時候我們只覺得自己性格內向糟透了,卻忘了如何去發揮自己本身的優勢。

那麼作為內向者,我們該如何發揚自己的優勢呢?為了更好的思考這個問題,我閱讀了德國性格諮詢專家西爾維婭·洛肯的《內向高敏者:如何在外向的世界自在生活》(以下簡稱內向高敏者)。書裡以多種維度闡釋了內向性格者的優勢以及缺陷,從中我們可以得到非常好的解讀和分析。

《內向高敏者》為什麼內向的人更容易成功,懂得利用優勢才是強者

書裡告訴我們,內向者其實更能感知到幸福。為什麼說幸福呢?其實人是很難感知到幸福的。我們往往對自己不滿意,所以總是感覺處在逆境之中。

加拿大心理學家研究結果表示,能讓一個人獲得長久幸福的個性是認真負責的態度。

認真負責的態度,這個詞我非常熟悉。作為一名內向者,我多次被別人評價為認真負責。而這種特性,更多的顯示在內向者身上,而非外向者。這就足以說明了一個道理,內向者的能力更容易被他人所認同。

特爾曼研究和格蘭特研究發現,作為內向高敏者,如果你善於分析,小心謹慎,堅韌不拔,那就已經擁有了天時地利人和。所以當你對於自身還不夠滿足的時候,就應該開始著手改變。

驅使內向高敏者改變的動力,則是源於獨立性與安全感。當一個內向者感到岌岌不安的時候,就是他缺乏安全感的時候。安全感的缺失來源於很多方面,他人的揣測眼光以及自身的恐懼焦慮。

如果你是一名公司的員工,但是由於自己的外形不引人注目,沒有存在感經常被人忽視,你是否會經常感覺到困擾呢?如果你是一名剛辭職的家庭主婦,而你的女兒最近生病住院了,你需要花費很長一段時間去照顧她。想到不久後又要重新去找工作,你是否會感到壓力倍增焦慮不安。

如果你是一名外向者,那麼這些問題都難不倒你。但作為內向者,這對你而言是不可忽視的存在。

《內向高敏者》為什麼內向的人更容易成功,懂得利用優勢才是強者

所以本書《內向高敏者》拆解了十個內向高敏者的優勢,分別是:謹慎、專注、自我探索、善於傾聽、安靜、獨立、善於分析、擅長寫作。本次我將從善於傾聽,善於分析,擅長寫作這三個方面來剖析內向者的優勢,我們可以藉此來發揮自己的優勢和長處。

一,善於傾聽

要做一個善於辭令的人,只有一種辦法,就是學會聽人家說話。——莫里斯

傾聽是一門藝術。懂得傾聽的人,會給予人一種安全感和信任感。有這麼一個故事,一個孩子問爺爺:“為什麼人有兩隻眼睛,兩隻耳朵,卻只有一張嘴巴呢?”爺爺告訴孩子:“這是讓人多看多聽多做,少說話啊。”善於傾聽,對人而言是多麼重要。

正是由於現代生活太過急速和煩躁,而我們身邊往往缺乏懂得傾聽的人,所以很多人會向心理醫生去尋求幫助。心理行業從而大幅度發展,心理諮詢師,心理理療師等服務呈現在人們面前。

《內向高敏者》為什麼內向的人更容易成功,懂得利用優勢才是強者

心理學家費裡德曼發明了著名的四耳模型,我們聽到的每個信息包括了四個方面:事實,自我陳訴,聯繫和警告。以下是四耳模型的案例:

你在一家咖啡館讀書,服務員和你說:“再過一會天就要黑了。”

事實:天要黑了。

自我陳訴:我馬上就要下班了或我想和你聊天。

聯繫:我要保持距離的同時要顯得不那麼拒人於千里之外,我的工作不需要討論天是否黑了。

警告:和我說點什麼,我是一個平易近人的人或是:差不多該付賬了吧。

按照這個案例可以看出,服務員的一句話其實包含了多種意思。我們要在特定情況下去解讀他人的面部表情,肢體語言以及說話語氣。

比如當你的領導出差跟你說“這個方案不用著急,一週內給我就行”,他的話就包含了三層意思。一是要你好好完成這個工作,不要著急。二是領導或許忙著出差,沒空去關心這個方案的進度。三是給你一個明確限定的時間點,這周內必須完成。

如果你能更好的傾聽,那你就能更深入地瞭解領導的想法。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怎麼做,在什麼時候完成。學會傾聽,可以讓人更好的瞭解和溝通。

二、善於分析

聰明的人在大多數事情上的表述上比其他人表述得更好。聰明不僅是指推理的能力,也指在記憶中搜尋相關信息和在必要時調動注意力的能力。—— 丹尼爾·卡尼曼

分析其實就是一種思考。

很多內向者都有著能夠清晰分析事件並抓住重點的能力,他們擅長過濾和處理信息,並長時間專注。內向者的分析的工作能力可以應用於很多方面,比如案件梳理的刑警工作,複雜繁瑣的金融工作,技術研發的科研工作等等。內向者天生就具有這些優勢,因為不願意表達,他們更多的養成了思考的習慣,也就是分析的能力。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最高層次需要,是自我實現的需要。而實現這一境界則需要人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覺悟性,善於獨立處理事物。事物的發展通常具有一定的邏輯性,而我們的分析能力則可以更好地對事物進行把握掌控。

《內向高敏者》為什麼內向的人更容易成功,懂得利用優勢才是強者


而分析性思考,則可以讓我們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如何感知你的群體角色呢?首先我們先找到一張A4紙,把它橫放,然後在紙上列出自己生命中扮演的所有重要的角色,寫下5—7個就夠了。這個練習可以讓你對自己的社會關係有一個清楚的概括,也能讓你更好的個人規劃自己今後的角色。

懂得利用分析能力的人,有著強烈的優勢。如今的互聯網行業,無論是新媒體,社群運營還是活動策劃,都離不開數據分析這個能力。善於分析,在各行各業都是一種優勢,

三、擅長寫作

作家巴金說:“我正是因為不善於講話,有感情表達不出來,才求助於紙筆,用小說的情景發洩自己的愛和恨,從讀者變成了作家。”

寫作的前提條件是思考。

我很喜歡一位作者,他是一名數學老師。因為不善言辭,內心又有比較多想法和情緒,他就開始嘗試著將這些東西寫出來。在大學的時候他就開始寫作,因為出身農村,他的生活經歷並不好。在他的文字裡經常能感覺到很多青年人的無奈,但幸運的是,他通過寫作救贖了自己,從而有了枯木逢春的感覺。

《內向高敏者》為什麼內向的人更容易成功,懂得利用優勢才是強者

寫作幾年來,他出了書,也擁有了自己的忠實粉絲。他的生活經歷使得他的情感細膩,寫出來的文字經常戳中人心讓人共鳴。寫作成為了他的副業,給他帶來了更多經濟上的幫助,也讓他成為了更好的自己。

對於內向者而言。寫作是陪伴一生的朋友。


心理學家烏爾芮克說:“寫作讓人擺脫消極的情緒和紛擾的思緒,寫作能夠理清個人的感情、願望、目標和動機。寫作能構建關係,比如信件往來或其他類型的形式,寫作有助於靈感的誕生,能讓人的思路開闊且深刻。”

很多內向者都通過寫作這個優勢使自己獲得了成功。寫作並不是一件難事,只要你肯動筆。你只需找一張紙,寫下去就可以了。寫作的過程就是思考的過程,寫得多了就會孰能生巧。

寫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是長期堅持帶來的成果。

《內向高敏者》為什麼內向的人更容易成功,懂得利用優勢才是強者

《內向高敏者》裡提出:“要善用你的優勢,讓生活更好,更完美,讓自己成長起來。”我們只需要找到自己的力量所在並加以利用,就能過上好的生活。

生活不會因為你是內向者而拋棄你,它給了你很多內在的潛力,這些都是需要你加以利用的。為什麼大多數成功的人是內向者?比如股神巴菲特,谷歌創始人拉里佩奇,臉書創始人馬爾扎克伯格。那是因為他們懂得如何放大自身的優勢,為自己的人生開闢一條成功道路。

就像前文所言,身為內向者的我們,其實更容易成為管理層。善於傾聽,善於分析,擅長寫作,每一項都是我們的加分點。我們與其苦苦自責自己的性格不夠完美,倒不如利用這自身的優勢去行動準備。成功的人從來不是因為自己足夠完美,而是他們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優勢。

只要抓住優點,改變自身,才能擁有更高配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