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末位淘汰”背後的真實壓力有幾何?


財界觀察 | 海信“末位淘汰”背後的真實壓力有幾何?

近日,一則企業裁員消息牽動了大眾的敏感神經:海信集團將裁員1萬人。

作為家電產業的頭部企業,海信的此番舉動自然引起了大眾的格外關注。海信集團隨後回應稱,會有裁員措施但定向裁員1萬人信息不實,為共渡難關,海信將採取“高管帶頭降薪、末位淘汰加速員工隊伍‘優勝劣汰’”措施。

但海信的回應並沒有正面回應真實的數據及末位淘汰的比例,是1000、3000,還是9000?

疫情之下,海信開啟末位淘汰

4月10日,一新浪微博博主發微博稱,“讀者發私信給我,今天突然通知,海信裁員一萬人,海爾也開始裁員了。經濟危機已至。”由此,海信裁員的消息開始發酵。

隨後,海信方面發文回應稱,目前網絡已有的關於海信定量裁員的信息,其中數據並不屬實。並表示,受全球疫情影響,家電行業國內外市場均出現較大規模下滑。海信海外業務收入佔集團整體收入已超過40%,經營形勢更加嚴峻。我們和所有企業一樣,面臨渡過難關、保住數萬名優秀員工飯碗的艱苦挑戰。

“為此,我們採取高管帶頭降薪、通過末位淘汰加速員工隊伍‘優勝劣汰’等措施,激發全體員工鬥志,層層傳遞壓力、提高系統效率,以穩住業績,且通過逆境鍛造更加健康的企業肌體。”

實際上,海信裁員早在4月初便已有端倪。據財新網報道,多名海信集團的內部人員透露,4月初,集團在發給員工的郵件中就隱晦地提及了裁員一事。“郵件只發給集團中層以上管理人員,希望把裁員負面影響降到最低。”一名海信集團的中層管理人員說,“郵件內容比較婉轉,大意是要提高經營效率,降本增效,對人員結構進行優化。”

而在更早的2月份,國內疫情尚未完全得到控制時,海信集團已經感受到了穩就業的壓力。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建、總裁賈少謙在2月10日聯名發佈的內部復工信中表示,員工的飯碗、家庭的生計、企業的生存和國家經濟的平穩,無不緊密相連。海信作為一艘“穩健”的大船,目前足以為8萬餘名員工遮蔽風雨。對於中國經濟這艘巨輪來說,海信等眾多關鍵企業的有序經營運轉,則是面對疫情風暴的“壓艙石”。海信從事的家電產業產值大、產業鏈長,上下游配套和關聯企業眾多,僅在青島一地就直接關涉到200多家上下游配套企業。從這個角度來說,海信員工上下一心、儘快全面恢復企業經營與生產,牽一髮而動全身,同樣是抗擊疫情之必需。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海信集團的末位淘汰措施並非始於今年,更非起於疫情。

2018年和2019年,海信裁員的消息便已見諸報端。一份網傳的2018年的海信高管發言中講到,“海信的規模只有1000億元,但員工數高達85000人,一年間增長了11000人,要求在此次調整中通過減員和提高產出,產業集團或公司的各領域提效必須在15%以上。如果產出大幅提升,減員比例就可以小,通過減員和提高產出,共同達到提效15%的目標。”

海信的壓力有多大?

據瞭解,海信集團成立於1969年,總部位於山東青島,旗下共有四大業務板塊,分別是多媒體、家電、IT智能系統和地產及現代服務。目前,海信集團旗下包含兩家上市公司,分別是以黑色家電為主營業務的海信視像和白色家電為主營的海信家電,持有海信(Hisense)、科龍(Kelon)和容聲(Ronshen)、東芝電視、Gorenje、ASKO等多個著名品牌。

2月11日,在海信官網的新聞資訊中披露了集團2019年財務信息。2019年海信集團營業收入1268.6億元,同比增長0.41%;利潤79.3億元,利潤同比增長24.7%。其中海外收入461億元,同比增長21.1%。2019年海外收入佔比達到36.3%。

值得注意的是,在4月12日發佈的說明中海信表示海外業務已經佔比超40%,這意味著在2020年一季度由於國內疫情暴發、影響更早,海信的海外業務比重又相對增加了不少。

實際上,海信集團國際營銷助理副總裁李友波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表示,海信的海外佈局開展甚早,早在2006年就提出了“海信的大頭在海外”的戰略,時至今日,海信已經擁有了38個海外分公司、10個研發基地和5個生產基地,“海信的產品已經遍佈各個主要國家”。

而一個顯而易見的現實是,在疫情開始之前,海信就已經開始承壓。

在黑電方面,海信視像是海信集團A股上市公司。在過去的2019年,海信電視在南非、澳洲、日本市場佔有率已經是第一,美國品牌業務增長超過50%;同時,2019年海信國際營銷海外品牌收入同比增長16.22%,利潤總額同比增長54%,取得歷史最好成績。在中國外文局發佈的《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中,海信更是連續五年成為海外民眾最熟悉的排名前十位的中國品牌。

但與之形成反差的是,海信視像的淨利潤卻並未因此而大幅提高。2016年-2018年間,海信視像分別實現營收318.32億元、328.70億元、351.28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3.69%、5.44%、6.87%;其淨利潤分別為17.59億元、9.67億元、3.92億元。而在2019年前三季度,這一趨勢並未發生改變,財報顯示,2019年1-9月份,海信電器實現營業收入236.44億元,同比下降2.9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65億元,同比下降21.10%。

海信家電是海信集團的白電品牌上市公司,其業務涵蓋空調、冰箱和海信日立三大板塊,而其2019年的業績表現也不樂觀。3月底該公司發佈了2019年度未經審計的業績公告,公告顯示,報告期內海信家電實現營業收入374.53億元(未經審核),同比增長3.98%;淨利潤為19.5億元,同比增長37.03%。分產品看,空調業務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63.69億元(未經審核),同比增長9.92%,冰洗業務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61.28億元(未經審核),同比增長0.34%。其中,境內交易收入為227.12億元,同比增長3.05%;境外交易收入為114.85億元,同比增長6.82%,可見其海外增長勢頭良好。

不過,在淨利與營收雙雙增長的同時,海信家電的資金流卻開始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根據上述業績公告,海信家電2019年應收賬款達到了41.62億元,比去年同期的31.15億元,大幅增長33.62%。而另一方面,應付票據、應付賬款分別達到了75.6億元與53.17億元,同比分別大幅增長38.92%、21.59%,應付賬款中,賬齡在一年以內的數額高達51.89億元,佔比為97.59%,資金壓力之大可見一斑。

在此形勢之下,海外疫情卻遲遲無法得到控制,又為海信的海外業績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性。李友波透露,現在各個國家的疫情發展狀態有所不同,對行業的影響也不盡相同,但是,家電銷售無疑都受到了較大沖擊,“比如美國,家電專賣企業只允許門口提貨或者網上送貨的模式,一些區域性的家電連鎖店甚至採取了關門暫時休業的措施,對家電的消費衝擊比較大。”

更令家電業感到壓力的是,全球疫情目前尚看到結束的跡象,美年公眾健康研究院執行院長寧毅表示:“目前看來,疫情度過夏天、延續到冬天的可能性是極大的,今年內疫情很難結束,甚至可能在秋冬季加劇,存在全球大流行的長期威脅。”

國內家電競爭加劇在即,提效求生是必修課

中國家電企業在全球疫情之下,壓力有多大?

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3月17日在一個論壇上曾公開表示,在疫情之下,因為小區封閉式管理,服務人員不能上門為用戶安裝空調;商場關門,也賣不了空調。她表示格力今年產值一定是下滑,因為二月份基本上一個月都沒有銷售,往年的銷售數據都是一百幾十億、兩百幾十億 ,今年幾乎是零。

而這樣的業績預期,也得到了行業權威數據的支撐。4月5日,據奧維雲網(AVC)最新公佈的2020年第14周(3月30日至4月5日)國內家電全品類全渠道市場快報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冰箱、空調、洗衣機、冷櫃四大類白電遇到線上、線下銷售萎縮。白電市場銷售規模整體零售額降幅在45%左右。

奧維雲網數據顯示,整個一季度,冰箱市場零售量為469萬臺,零售額為130億元,同比分別下滑22.5%和28%;洗衣機零售量為600萬臺,同比下滑27.8%,零售額為105億元,下滑35.9%;冷櫃的全渠道零售量、額也同比下降26.9%和35.3%;空調市場的表現最“慘”,一季度零售額規模同比大幅下跌了58.1%。

在電視方面,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凸顯,疊加“歐洲盃”“奧運會”等國際體育賽事紛紛推遲,群智諮詢(Sigmaintell)認為,目前全球電視市場需求預期悲觀情緒愈發濃重,整機出貨及面板備貨需求持續減少。中怡康消費電子事業部總經理彭顯東對時代財經表示,“受疫情影響,全球電視機市場需求量會大幅下跌,比如國內市場2月份銷量同比下降了約50%。”

在此形勢之下,家電企業開始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國內。

“國外市場不好,所以第二季度我看到很多頭部企業,都把一些戰略性任務放到我們國內,比如說它會要求中國區域承擔更多的任務壓力,這就意味著在第二季度,家電行業競爭會壓力非常大。”彭顯東表示,“在第二季度,不管是五一還是618的市場策略來看,基本上大家促銷的費用都在增加。”

但同時,彭顯東也表示,5、6月份,大家電的價格競爭會比較激烈,銷售狀況也會不錯,但利潤狀況則不那麼樂觀。

對於海信來說,海外市場承壓,國內市場競爭加劇預期的情況下,另謀出路就顯得十分必要。李友波表示,海信一直堅持在產品創新、經營創新方面進行投入,2014年,海信就開始做自主研發的智能電視操作系統,從3月份開始,海信與視頻資源提供方簽定合同,為用戶免費提供20000部大型影片,這為歐洲、美國用戶居家辦公期間提升了品牌體驗。“另外我們也根據實際情況,在國內推出了一款新的健康空調,‘開啟三分鐘,滿屋都是新風’,這在細分市場中取得了25%市場佔有率的好成績。”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海信集團近年來也開展了家電業務之外的探索。例如精準醫療計算機輔助系統、智能交通、光通信產業等,2018年,海信業務構成也因此出現了新的變化,集團總營收中1/3來自彩電,1/3來自白電,還有近1/3來自智能交通、數字醫療、光通信等高新技術領域的B2B業務。

而上述業務佈局,與近期國家力推的新基建戰略存在諸多結合點。以光通信業務為例,作為基站和傳輸設備核心部件的5G無線光模塊呈現爆發式增長,5G前傳光模塊市場潛力巨大。海信從2003年就已進入光通信領域,已成為全球領先光通信器件供應商,光模塊產品全球市場佔有率排名第五,接入網光模塊連續9年全球第一,同時提前佈局5G市場搶佔先發優勢。海信寬帶推出的主要面向5G前傳應用的25G LWDM SFP28光模塊產品,已經廣泛應用於5G信號基站的建設。

不過,新基建帶來的利好短期內並不能抵衝家電業務低迷所帶來的的負面影響,正因如此,海信才在回應裁員時提到了“提效求生”的字眼,正如家電行業分析師劉步塵在接受《國際金融報》採訪時所言,對所有家電企業來說,今年是非常關鍵的一年,過去每一年的環境都沒有今年更嚴峻,尤其是海外市場佔比較高的企業。

海信如何在這艱難的一年有所突破,尚不得而知,但“末位淘汰”無疑是海信渡過難關頗為關鍵的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