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关键敏感期养育指南——自我意识敏感期

01

最近,小雨真是让妈妈操碎了心。

妈妈想给小雨穿衣服,刚套进头,小雨就挣扎着脱下。

“不要,不要穿!”

妈妈想给小雨把尿,刚走过去想抱,就被小雨强烈拒绝。

“不要,不要尿!”

要出门了,妈妈想帮小雨穿上鞋子,又被孩子一脚踢飞。

“不要,不要穿这个!”

妈妈真是一个头,两个大。平时对待孩子也挺有耐心的,孩子是从哪学来的犟脾气?

儿童关键敏感期养育指南——自我意识敏感期

其实,到了2岁左右,很多妈妈就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好像突然变了。

以前一直是乖乖听话的可爱天使宝宝,一夜之间,好像变得跟妈妈好有距离感。

从一开始无论妈妈说什么,他都摇头说“不”,慢慢发展到不满意就动手“打”人,谁的玩具都抱过来占为己有,孩子似乎是越来越执拗,越来越不讲道理了。

很多妈妈开始担心,照这样发展下去,孩子不会成为熊孩子吧?

02

孩子的这种叛逆行为,其实是自我意识敏感期的表现。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

它的形成原理包括:正确的自我认知、客观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提升和关注自我成长。

有人说,婴儿出生时同世界是一体的。但是,当婴儿长到2岁左右,就开始发现自己同世界其实是分离的。

婴儿的自我意识就这样像种子一样,悄悄地萌芽了。

儿童关键敏感期养育指南——自我意识敏感期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老师把自我意识敏感期看做所有敏感期中最重要的一个时期。

她说:

我们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的未来是不是很强大,这样一个强大的能力,都来源与一个自我形成的敏感期。

如果婴儿没能顺利度过这一时期,就无法形成自我。丧失自我的孩子,内心会充满挣扎,他可能会屈从于他人,寻求归属,最终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这么看来,孩子的叛逆,正说明他开始走向独立,是好事啊!

03

0-6岁的孩子,几乎将他全部的热情和注意力集中用在自我的建构中。

那么,在这个时期,都会有哪些表现呢?

1、遇到不喜欢的,直接打掉;

递给孩子果汁,喝一口,如果不对味,会立马打掉;

别的小朋友想玩玩具,孩子不乐意,往往伸手一拍;

刚开始,孩子用“打”来表达“不同意”、“走开”,简单粗暴地拒绝。

2、即便同意,嘴上都爱说“不”;

渐渐地,孩子会说话了,好像懂得了“不”的分量,“不不不”地说个不停。

“去游乐场玩吗?”

“不”然后屁颠屁颠往游乐场跑。

“饼干给一块妈妈吃。”

“不”自己吃了几口,想了想,又把饼干递到你嘴里。

这个时候的孩子,“刀子嘴、豆腐心”,总爱跟你对着干,让人哭笑不得。

3、即使不是自己的,都认为“是我的”;

当孩子学会“我的”“你的”后,就开始对任何东西都占为己有。

到楼下和小朋友们玩玩具,拿到手里就不肯放手:“我的”“我的”,把别的小朋友惹得“哇哇”大哭。

这时孩子的眼里,只要他看到了的东西,都称之为“我的东西”。

儿童关键敏感期养育指南——自我意识敏感期

4、即便自己没有能力做,也要自己来;

自己穿衣服,手和头全伸进一个洞里;

自己吃饭,舀不到饭就哇哇大哭;

这时候的孩子,以为自己是天、是地,一呼百应,无所不能,做不到的时候又很挫败。

虽然认识自我的过程很艰辛,发展自我的过程很费劲,可孩子们却总是乐此不疲,越挫越勇。

只要获得了一点点小小的成绩,就会心满意足。

03

要想孩子顺利发展,拥有独立的人格,需要父母更多的耐心和智慧,去帮助孩子顺利发展出他独特的个性,建立更高的自我价值感。

1、尊重孩子的成长阶段,去掉“小气”“霸道”等标签

对孩子的某一种现象标签化,是对孩子的不公平。

也许行为的背后,是我们无法看到的孩童智慧。

孩子打人,也许他只是想表达“不要”;

孩子抢东西,也许是他认为这就是他的东西;

孩子不愿意分享,也许是他觉得自己有权做出决定。

当我们看到孩子这些现象,请理解并尊重孩子,尊重他具有独立的人格和意志。

因为这是他走向成熟的标志。

2、教给孩子正确的示范,代替他的错误举止

我孩子1岁半的时候,也曾出现“打人”的举动,后来我观察到,他总是在第一眼见到那个小朋友的时候,伸出手去打他。

原来,他想用拍打引起别人的注意,是想和对方交朋友的意思。

后来,我再次见到孩子伸出手,就立马抱住他,对他说:“你想跟他交朋友,对吗?我们一起和他握握手,好吗?”

我伸出手,做出一个握手的姿势。

孩子看了看我的动作,高兴地模仿起来,一边笑着说“握握手”,一边伸出手等着对方。

孩子天真无邪,但又如此弱小无助,需要家长的细心观察和耐心引导。

家长的亲身示范,就是对他最好的帮助。

儿童关键敏感期养育指南——自我意识敏感期

3、给孩子“二选一”的机会,让孩子掌握主动权

当孩子有了自我意识,就会通过区分“我”、“你”来彰显自我的独特。

他们会特意对着干,来表明自己和他人的不同。

那么,我们何不把这个权利主动让给孩子,让他从中获得掌控感和自信心呢?

比如:叫孩子穿鞋,可以问问他:是想穿洞洞鞋,还是豆豆鞋?

比如:想带孩子尿尿,可以征求他的同意:是想在厕所尿,还是在自己的小马桶上尿?

将选择权还给孩子,让孩子享受自己做主的权利。

他也会更乐意去配合父母。

处于敏感期的孩子,拥有着吸收型心智。

他们对于任何行为方式,没有是非对错的评判。

这个时期的孩子,就像一颗汲满了养分的种子,生根发芽、冲破一切的束缚,为了长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而父母就像园丁,只需负责浇水、施肥、除虫、修剪多余的枝叶,除此之外,我们无法对这颗种子再做些什么。

我们只需静静地、带着好奇去养育这株幼苗,看看他到底会结出什么果子。

尊重一朵花开的时间,尊重一棵树长大的时候,就像尊重一个孩子成熟的过程。

愿每个生命,都能在自由的生长空间里,长成自己最美好的样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