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大年三十,充滿儀式感的年味

魯迅曾說,“舊曆的年底畢竟最像新年。”

公曆年更適合職場和工作的總結,那是大城市的節奏,每年的公立12月份,都是各公司進行年終總結,開年會的時間點,個人也總結一年的職場或生意得失,然後跟著朋友到外面狂歡一下。

農曆新年才是春節文化的承載,這個節日是留給家人的陪伴的。無論工作有多忙,節奏有多快,舊曆新年是中國人無法跳過或快進的情結,千里萬里都渴望回家過年。

小時候,過了臘八就正式進入春節倒計時了,天天扳手指頭盼著新年。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是小年,節日的氛圍變得非常濃厚,購年貨,買新衣服,年畫,對聯,糖果等,滿街都是喜慶的紅色和歡快的祝福音樂,小孩子臉上歡快,大人們更多的是焦慮。


我們的大年三十,充滿儀式感的年味


大年三十是最有儀式感的一天,天矇矇亮父母就起來了,準備年飯,我們家鄉的“年夜飯”都是在中午吃的。年飯之前,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


祭祖

飯菜做好後,先是給祖先吃,擺好碗筷和一桌子雞鴨魚肉,兩列椅子是給祖先坐的,上香燒紙錢請祖先,爸爸挨個叫著祖先們的名字,喚他們來吃年夜飯,同時也請求保佑子孫平安健康發財。

然後叫我們兄妹兩來磕頭,請求祖先保佑我兩考上大學,不允許胡言亂語,不允許大聲說話,氣氛莊嚴肅穆,小時候覺得非常神秘,尤其是看到香菸繚繞,紙錢在房子上空飛旋,心中還是有些害怕的。

後來上了高中和大學,有文化了,開始在心裡笑話父母迷信。參加工作後,這個環節成為心底大年三十的不可或缺的儀式,才明白這是一種需要敬畏心的儀式。


我們的大年三十,充滿儀式感的年味


年飯

祖先吃完飯後,放一串鞭炮送走,然後就是我們一家人的年飯了。

開飯前爸爸會說一些吉利話,一起喝一杯飲料慶祝新年到來,飯桌上爸爸代表全家總結一下一年的收穫,展望一下來年的願景,作為一家之主,一直揹負很大的壓力,很少見他真正開心笑過。唯獨在年飯上,他會如釋重負,尤其是我考上一中和上一本大學那兩年,他覺得很欣慰,那是發自內心的快樂。

吃完年飯後,還有很多事情要做,直到臘月二十九還在趕集做生意,積累了不少的家務事,洗衣服,洗菜,打掃衛生,等家裡裡裡外外打掃得纖塵不染,就開始貼對聯,規矩是貼完對聯後就不讓往外運東西了,倒垃圾都是一種洩財。


我們的大年三十,充滿儀式感的年味


貼春聯

貼春聯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貼完對聯就正式除舊迎新了,我們小孩子的工作就完成了,可以吃糖果,玩爆竹了。

但是貼對聯也是一個非常嚴謹的技術活,不能出任何差錯,不然可能給來年帶來壞的運氣,首先要裁剪好,邊緣要整整齊齊的,然後把舊的對聯除乾淨,用鍋裡煮好的糊糊貼上去,比對好高低位置。

前後的大門貼大氣的帶鎏金字體和邊框的,然後前門要貼上兩個門神,一般都是秦瓊和尉遲恭,這兩位是我們家老朋友了,幾十年兢兢業業站崗,只是每年換一套新衣服。不僅是門上,樹上,雞籠和車上都得貼一個小四字紅紙,細節是馬虎不得的。

貼完春聯後,煥然一新,喜氣洋洋,大年三十的氛圍更加濃厚,三十夜就到來了。


我們的大年三十,充滿儀式感的年味


春晚

媽媽一如既往的還在忙碌,滷雞鴨魚肉,炸各種麵食小吃,我們一邊看春晚一邊吃著剛出鍋的美食,還不忘時不時跑出去點幾根爆竹煙火,煙花和爆竹早已按捺不住此起彼伏了。去年過年沒有回家,一個人在深圳,三十夜冷冷清清的,連爆竹煙花的聲影都沒有,更感悽清孤獨。

儘管每年春晚都被吐槽,但是依然是三十夜晚上離不開的背景樂,海內生明月,天涯共春晚,所有炎黃子孫包括遍佈世界各地的華裔此時心都聚在一起。有時候在外漂泊無事,翻看往年黃宏,趙本山,郭冬臨等人小品,一個人都能笑出聲來。


我們的大年三十,充滿儀式感的年味


送年

將近午夜十二點的時候,氣氛開始變得緊張了,媽媽會叫醒小憩一會兒的爸爸,送年的時刻到了,送走“年”這個怪獸,也送走一年的壞運氣。

大概十一點五十五分時,千門萬戶的鞭炮就陸續響起來,大概會持續十分鐘,一定要跨過午夜轉點才算送年成功,每年這個時刻父母都比較緊張,期盼鞭炮不要出現斷節。與此同時,火樹銀花,漫天煙火,徹底點燃這個夜晚。


我們的大年三十,充滿儀式感的年味


守歲

屋子裡每個房間都要燈火通明,房前屋後都要亮堂堂的,父母會給我們兄妹兩包上壓歲錢紅包,然後包上一個大紅包壓在香爐下面。堅守到春晚難忘今宵的音樂響起,就回到自己的房間,拿出新衣服細細撫摸,小心翼翼放在床頭,在鞭炮聲中進入夢鄉。


你們的大年三十有什麼特別的儀式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