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代鋼琴音樂代表人物及創作

1.蕭友梅

蕭友梅先生是我國專業音樂創作的開拓者,著名音樂教育家、作曲家和理論家,創作以歌曲為主,也有鋼琴曲和伴奏曲

。這些鋼琴曲有:

①《夜曲》(1 9 1 6年11月)

②《哀悼引》(1 9 1 6年1 2月)

③《D大調絃樂四重奏——獻給多拉·莫蘭多芙女士》(1 9 1 2年1 2月)、

其中《哀悼引》為悼念革命家黃興、蔡鍔,模仿貝多芬的《葬禮進行曲》寫作,旋律沉痛、深情,節奏慢板感人,中段昂揚激奮,全曲佈局合理,情緒感人。

20、30年代鋼琴音樂代表人物及創作


2.趙元任

趙元任先生是著名的中國鋼琴作曲家。1913年,根據傳統曲調創作風琴曲《花八板與湘江浪》,可以看作我國鍵盤音樂創作的啟蒙。

1915年,他的第一部鋼琴作品《和平進行曲》,發表在《科學雜誌》上,標誌著中國鋼琴音樂創作的真正開始。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首中國人創作的鋼琴曲。

《和平進行曲》採用音調素材,結構嚴謹,是帶再現的三段式,被譽為“是我國近代早期在復調思維基礎上進行創作的一首鋼琴曲”。音樂形象鮮明,充滿激情與活力,開中國鋼琴創作之先河。

此外,他還創作了鋼琴小曲《小朋友進行曲》,併為我國許多民族小調配上了鋼琴伴奏。

20、30年代鋼琴音樂代表人物及創作


3.李叔同

李叔同的《春遊》、《送別》是中國鋼琴音樂創作的先聲,同時也是學堂樂歌的經典之作。全曲共6節,ABA三段曲式,旋律清新流暢和聲風格簡潔。

4.賀綠汀

賀綠汀先生是我國著名的作曲家、音樂教育家、理論家、同時還是著名的批評家和社會活動家。1931年,他入上海國立音專學習,1934年,以《牧童短笛》和《搖籃曲》,獲“徵求中國風味鋼琴曲比賽”的一等獎和名譽二等獎。

賀綠汀先生的代表作品如下:

音樂作品:《天涯歌女》、《四季歌》、《游擊隊之歌》、《嘉陵江上》等;

管絃樂曲:《森吉德瑪》、《晚會》;

鋼琴曲:《牧童短笛》、《搖籃曲》等。

此外,除了這些音樂作品外,他還著有《賀綠汀音樂論文選集》。

20、30年代鋼琴音樂代表人物及創作


賀綠汀先生的創作講究結構章法,樂曲呈現出民俗風采、鄉野氣息和勞動人民淳樸、樂觀的感情。他的創作原則是:“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西洋"。1934年齊爾品徵集“具有中國風味的鋼琴曲評獎",《牧童短笛》在這場比賽中獲一等獎,之所以能夠獲獎,主要是由於作者在對位化和聲聲部的大膽而精巧的處理,這樣的處理手法,表現了一種既尊重傳統的風格特點,又敢於大膽借鑑外國作曲技法的創新精神。

在他的創作實踐中,他一方面繼承傳統音樂中的旋律線條,突出東方的線性思維,另一方面挖掘了鋼琴的和聲、復調、織體、節奏等鋼琴語言手法,使橫向旋律線條的流動貫穿與縱向多聲部、多層次的疊置有機地結合起來。從中西兩個方面入手,從縱橫兩個角度相結合,使得《牧童短笛》這首樂曲成為流動的、立體的音畫。

20、30年代鋼琴音樂代表人物及創作


總結這首樂曲在中國鋼琴的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能夠看出,《牧童短笛》最重要的意義有三。

①通過重要的鋼琴作品創作比賽和國際交流活動來傳播中國鋼琴作品,在實踐當中,把中國的鋼琴音樂推向世界。

②在創作中堅持中國音樂文化的傳統品格,要求創作能夠呈開放容納、兼收幷蓄的音樂文化取向,包容吸收外來音樂文化的目的,弘揚發展中國音樂文化。

③奠定了中國鋼琴音樂創作的基本方向,立足於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基礎之上,用西洋鋼琴音樂文化來發展中國鋼琴音樂。

縱觀中國鋼琴音樂文化發展的過程,《牧童短笛》不僅在當時產生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對其後的鋼琴音樂創作和鋼琴文化活動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再加之從中國鋼琴音樂文化發展史的角度看,可以說《牧童短笛》與中國第一首鋼琴曲《和平進行曲》的誕生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

《牧童短笛》描繪了清幽秀麗的水鄉景色,騎在牛背上悠閒地吹著竹笛的小牧童形象栩栩如生。樂曲是ABA帶再現式的三部曲式結構,其中A部分和再現部都是用對比、模仿、支聲復調手法創作的。在樂曲省不的進行上,五聲性的兩個聲部此起彼伏地自由交錯、一問一答互相呼應,旋律結構類似民間樂曲中的“句句雙"。

這種旋律上的民族風格在復調寫作技巧的組合下,配合的相得益彰,這樣的創作思路和手法,表現了作曲家熟練的復調技術和豐富的民間音樂素養。

20、30年代鋼琴音樂代表人物及創作


樂曲的B部分快速的跑動,在模進下行的轉調旋律上,加上左手低音持續跳動進行,使得音樂在這一部分呈現出興奮快樂,表現出了好似牧童追琢嬉戲,無比生動的形象。尤其是左手低音的寫作,更是具有典型的鋼琴語言,並且彈奏起來非常順手。

《搖籃曲》也是其代表作,其特點是五聲性旋律配合有效的和聲,二者結合在一起,不僅在音樂上效果明顯,而且還成功的表達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樂曲的技術層次非常清晰,在動機創作和發展手法上,採用了民族音樂創作技巧,運用“展衍"手法,將整首樂曲的樂思自然交織,進行完整和諧的表達。

此外,《晚會》也是一首十分成功的作品,這首鋼琴曲的原名《鬧新年》。它的創作背景是,1943年作者到延安後,首先將它改編成小提琴獨奏曲.為部隊演奏,受到指戰員的熱烈歡迎。後來他又將這首曲子寫成管絃樂總譜迎接全國解放:全曲描寫了紅火的鑼鼓,熱鬧的管絃,還有歡快的人們和熱情的對話,整首音樂就像人們踩著鼓點的激烈跳躍,全曲最後在熱鬧非凡的高潮中結束。樂曲鮮明地揭示了人們歡渡節日的愉悅心情。

20、30年代鋼琴音樂代表人物及創作


《晚會》在節奏上運用了民間鑼鼓的節奏譜,全曲的主旋律與伴奏相呼應,樂句結構上一呼一答,它的和聲織體設計是以三度疊置和非三度疊置的柱式和絃為主要織體,在和聲上體現出具有歐洲功能和聲的特點,曲中體現出的和聲效果十分飽滿、聲音結實有力、層次清楚,氣氛熱烈。

此外,這首樂曲後面部分的高潮用純八度快速演奏旋律,要求演奏者具備一定的八度技巧。整首樂曲飽滿、雄壯,具有管絃樂的音響特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