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學校管理?


如何做好學校管理?

我們是否想過以下問題:為什麼學校裡總會出現一些類似“警察”的行政角色?每當管理流程中某一環出現紕漏,大家總是忙著去對照制度推卸責任?


又是否深入思考過:西式管理有沒有在中國管理中遭遇水土不服?企業管理和學校管理有什麼本質不同?制度化管理模式真的適合學校持續發展嗎?


本文建立了兩條線索:梳理提煉了現代企業管理的本質;從管理學視角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哲學思想,為學校管理和企業管理劃清界線,指出當下學校管理癥結本質,也為學校在操作層面應該進行怎樣的“手術”提供了參考建議,希望能為讀者帶來啟發。


認知:制度化的學校看上去很“美好”

1998年,我初次走上校長崗位,和許多年輕校長一樣,面對工作充滿了熱情,但是面對管理卻顯得稚嫩與茫然。


一開始,我效仿前幾任校長的做法,為了確保各項工作有序推進,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大到學校建設,小到衛生常規,原先模稜兩可的“搖擺性”政策,被我一再地明確、監督、落實。所有師生在制度的“約束下”,變得規範起來:原先備課隨意的教師,在備課本規範化後,能認認真真地備上四五頁紙;之前有些敷衍的行政會議,在會議制度明確後,變得精準、務實了起來。


看著當時學校的改變,我不禁沾沾自喜,覺得是制度讓學校變得井然有序,讓行政人員看起來都那麼幹練、高效。制度化管理模式帶來的改變在短時間內就取得了成效:學校從一所默默無聞的村小成為了區域強校,後來還逐漸發展成一所集團校的核心校。


嚐到了甜頭,我繼續仿照西方企業的管理模式,對流程性管理、章程化建設越發“親近”,但是在短期成功的背後,學校正在慢慢滋生出一種“管理的惡症”:每當人員發生調動,他們都需要很長時間去適應新部門的規章制度;每當教師有些許違規現象,校園中就會出現一些類似“警察”的行政角色;每當管理流程中某一環出現紕漏,大家都忙著去對照制度推卸責任……


這些問題看似是汪洋大海中的小波小浪,卻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知道這些問題如果不去解決,或者沒有重新尋找到一條適合中國本土學校的管理路徑,學校的發展很可能止步於此。


當下,華為、阿里巴巴、小米等中國企業的成功,讓越來越多的人對“中國式管理”產生了興趣。甚至有人預測:在即將到來的21世紀20年代,中國式管理將撼動世界管理格局。對於中國人而言,要將中國式管理的“大義”挖掘出來,我們應該站在“中國特色”的角度,不斷實踐、總結並提升自己的管理智慧。


區別於西式的“剛性管理”,中國式管理更趨近於“柔性管理”,也就是更有“人情味”。這股“人情味”不是“矯情”,也不是“隨意”,更不是“圓滑”,它代表著中國人為人處世的一種基本態度,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情懷,這種“人情味”紮根在中國人的骨子裡,是歷經5000年文化積澱而形成的一種“基因”。


我開始研究中國式管理之道,漸漸地找到了一條符合我們學校管理的路徑。藉由《易經》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帶來的啟發,我們看到了中國式管理中“人”的位置,我們發現了中國式管理中“變”的竅門,還挖掘出中國式管理中“和”的意義。


糾偏:尋找適合中國學校管理的良方

當垂直管理、扁平管理、錯位管理、差異管理等西式管理理念湧入學校時,我們發現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總有某種程度上的偏移、背道、曲折讓學校管理“上不來、下不去”。這是為什麼?


究其根本,是因為這些舶來的西式管理理念多半是從企業經營經驗中總結得來。企業的管理目標是“獲利”,而學校的管理目標是“育人”,目標不同卻應用同樣的管理手段,必然導致管理效果的大相徑庭。另外,西式企業管理模式更看重結果,而在學校管理的實際操作中,過程才是真正應該引起管理者注意的。


具體舉例來說,在西方企業管理經驗中,每個部門的職責明確且具有穩定性,不同部門的員工只需完成好自己“份內的事”,並不需要去了解其他部門的職責與設立意義。


從企業管理角度而言,這樣長期的分工協作、系統管理有利於提高生產效率,增加企業盈利。但是這項制度本身並不鼓勵“變”,因為如果人員發生變動,則調動的人員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去適應新的環境,瞭解新部門的職責,這樣的過程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痛苦的。


學校需要整體育人,育人職責並不能明確“分工”,如果在學校管理中簡單地運用西式分工協作、系統管理的模式,上述“變則痛”的現象就難以避免;這會導致校長不敢輕易調換中層,有的中層在一個崗位上一干就是五六年,一成不變的工作耗光了他們的工作熱情;長此以往,學校發展自然會出現問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給我們的是“整體性”“大格局”的思維,正好對應著學校的“整體育人”。我們認為,在學校管理中每個人都應該對學校運作有全面瞭解,明晰學校願景及達成路徑。這種“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中國式管理思維正是現在學校管理所缺乏的。


因此,我們改革以前的“工作安排會”,把流程化、制度化的一套儘量縮減、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新學期發展規劃”。在這份規劃裡,每一位中層、每一位教師都會找到自己在一學期裡的定位與目標,同時還能看到其他人的職責所在,以及可以與之配合的地方。我們將每個人的發展與學校發展願景掛鉤,即使中途有人員調動也能夠有其他人快速補位,因為每個人的工作都聯繫起來了,每一個人對他人的工作流程也十分清楚,最關鍵的是每個人的最終目標都是一致的。


探索:有沒有一種簡單快樂的管理方式?

隨著學校的制度淡化,教師臉上的笑容多了起來,但這還不夠,我認為在外部約束淡化的同時還要加強組織中的人對於自身的管理。


中國人自古就重視自我管理。道家自我管理的目標是“內聖外王”。儒家主張通過“修己”“安人”實現“大同”,即以自我管理為起點,以社會管理為過程,最終實現“平天下”之目標;其中,“修己”與“安人”體現了自我管理目標與組織管理目標相融合的辯證關係,即自我管理逐步實現從自律到自覺的飛躍,通過推己及人來實現組織管理目標。


而《易經》的“易”字也點明瞭中國式管理的核心奧義,就是“簡易”;這裡的“簡易”不僅僅是指組織結構、管理條例上的簡化,而是通過自我管理意識和能力的提升,以“自管理”取代了“他管理”,這才是真正的“簡易之道”。


在中國式自我管理理念指導下,我們把學校管理中扮演“警察”“保姆”的成分脫去,轉而構建“每一位師生為自己負責”的教育管理機制。


例如,我們提倡每個人都應變為“三者”,即“自成者、為他者、領導者”。


· 在級部管理中實施了以諮詢、服務、指導為職責,以培訓、對話為主要方式的“教練制”;


· 在行政管理中去除了冗雜的金字塔管理層級;在資源管理中融入了“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


· 在學生管理中改變了“禁止”“不許”等表達方式,多角度、多方位正確評價學生髮展。


· 學校還設立“學生自管理達人”“教師自管理榜樣”等獎項,每學年對師生進行嘉獎。


在一系列措施下,自我管理成為了校園裡看不見卻感受得到的一種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下,學校各項工作變得井井有條;學生心中有了底線,亂丟垃圾、大聲喧譁的現象減少了;教師心中有了責任,備課、聽課等常規工作再也不需要他人來提醒。


更進一步的改革在組織架構上,我們根據“簡易”原則,撤銷了原有的包含校長室在內的行政辦公室,依據社會組織形態,構建了“三會一院”(“三會”:學校發展委員會、教師指導委員會、學術自治委員會,“一院”:教育研究院),形成了多個集決策、管理、執行為一體的低重心組織系統。


例如,在“三會一院”模式中,副校級幹部都要兼一個年級或部門的主管,而不是分管,因為“分管”容易增加層級。層級減少了,教師、學生的事可以通過“發展委員會”和“自治委員會”以最快的速度得以反映,直接進入決策層面。


提升:發現管理中的“人”

西式管理慣用“二分法”把組織劃分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兩大對立陣營,而中國式管理更強調組織的融合互通,進而達到組織的和諧。


這就要求管理者首先要把自己放置於組織之內,不能與下屬隔離開來,而要做到這一點,管理者眼中首先看到的應該是“人”。學校中“人”的發現,不僅是教師,還包括學生,包括保安、清潔工、食堂員工……只有管理中有了“人”的位置,“人”的管理才能真正有效落實。


中國式管理中還滲透著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家”的概念,放眼世界,似乎少有其他民族對“家”的情感依賴像中華民族那麼強烈。因此,學校努力構建以“家”文化為底色的管理形態,變“校長”為“家長”,改“中層”為“夥伴”,這直接區別於西式管理理念。


在具體操作層面,西方主流管理方式在面對問題時往往採用最直接的處理方式,看似簡單高效卻忽視了“人”的發展性,缺少了“家”的溫情。


學校管理面對的是“成長中的兒童”和“發展中的教師”,因此要預設他們“犯錯”的空間,給予他們“試錯”的機會,等待他們“糾錯”的過程。在管理者素養中我們強調“仁義為先”,每一位幹部都要明確自己的服務對象,強化“仁義待人”意識,並且注意從服務對象的角度思考問題、處理事情。各個部門的工作要進行互相對照、點贊、提醒、改進,整體發展。我們力求管理路徑豐富起來,面對師生的管理,可以是教導式的、書面式的,也可以是問詢式的,還可以是聊天式的。


在這樣的管理氛圍下,學校裡無論是管理者還是普通師生都有更加彈性的空間,學校裡的“人情味”也慢慢濃了起來。


展望:善易者不“佔”

孔子說:“善易者不佔”,指的是既然通曉了事物變化的規律,便能掌握事物發展的結果,也就不需要特意去占卜預測了。


學校管理者應該追求做這樣不“佔”的管理者。首先,是對於現象有準確的把握,對事理了解得十分透徹,有相應的哲學思想和管理方法作為支撐,凡事遵循其中道理和原則進行推進,管理結果會自然顯現也可預料,實際上是用不著“佔”。


然後,要追求“佔”不到。

在我看來,成功的學校管理應是激發出每一位師生的內動力,而不是追求對管理結果的“把控”。當管理者不斷加大管理力量,甚至在管理中摻入權力時,管理的結果其實是可控的,也就必然能“佔”得到;而我所追求的“佔”不到的管理,其中包含了每一位師生髮展的無限可能,也涵蓋了對師生潛能的喚醒過程,更強調了中國式管理博大、包容、變通的精神內涵。人的發展有無限可能,所以人的管理應該是“佔”不到的。


我很喜歡《易經》中的一句話:“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大意是,通曉宇宙萬物的道理是為了用於實踐濟世,服務他人,並且在這樣的過程中再次提升自我。這不正是學校管理者所應具備的精神嗎?學校管理者要做的就是發現與改變,在管理中是發現“人”,管理為了人,為了人的自由發展、品格提升,在改變他人的同時也改變著自我。


輕鬆一刻:

質本潔來還潔去(打一成語)

答案下次揭曉

上期答案:弦外之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