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為何能在當時落後的東北建立強大軍隊?以後勤為中心進行研究

清朝為何能在當時落後的東北建立強大軍隊?以後勤為中心進行研究。

古代治兵事者深知“國之大事”兵事籌劃得當與否對國計民生的嚴重影響,一旦兵事預籌及作業不當,則不免國弱民貧。臨機決戰多有變數,然軍需籌劃則關乎廟算與人事、尤其是戰役後勤與戰術後勤,人事能否盡力而為、得體制之助力且不受軍需後勤體制與運作固陋所滯自然能夠發揮極大作用。

就此而言,滿清開創期領袖主導政策、奠定傳統與基調,鼎盛時期皇權調試政策、創制體制,轉型時期皇權因襲制度與傳統,雖每有嘗試、並或能以政策救濟體制之窮,卻局囿於體制而不能負擔領導、更新體制之重任,終因人事之不修而軍事一再挫於強敵。

清朝為何能在當時落後的東北建立強大軍隊?以後勤為中心進行研究

第一節:清入關前暨戰略後勤體制的建立

努爾哈赤時期以及皇太極統治早期暨天命、天聰年間是滿洲軍事後勤體制建設的萌芽期。在這個階段,逐漸萌芽並確立了滿族氏族戰略後勤體制的一般性原則:部族本位原則(Tribe Principia )、屬地原則(Apanage Principia )、直接成本最小化原則,並逐漸確立以皇權為制度核心的傳統。

清朝為何能在當時落後的東北建立強大軍隊?以後勤為中心進行研究

一般認為,滿洲初期建立的氏族本位,對於它軍事後勤政策的籌劃和體制的建立,有著基礎性的影響。’清太祖於天命三年四月戰前頒佈“訓練兵法之書”,今天播繹其內容,主要為戰術原則的強調,戰鬥紀律、軍事獎懲的初步規定;但其內容不僅涉及“野戰之法”,而且還大概揭示了滿洲軍武器裝備的配給以及基數,並表明滿洲軍了以牛錄為單位(暨氏族本位)製造、保管、使用輕、重型裝備的制度:每一牛錄自出雲梯二、甲二十以備攻城。

從政治面分析,較之需要更為穩定和效力的管理體制配合的戰略後勤思想和體制的建立,滿洲用兵初期的戰役後勤建設、戰術後勤建設在滿洲軍事後勤體系裡面佔據更重要的地位,這既和滿洲國初立時期軍事形勢嚴峻、氏族本位的管理體制有關,又歷時性地證明了在滿洲貴族體制早期貴族群體自身動員的高效能可以補償管理體制的動員體制輻射面較低的缺陷、而避免戰役後勤和突發性後勤建設滯後。’

從軍事面分析,滿洲用兵,以騎兵為精銳和骨幹,這對於滿洲軍事後勤體制的建立是有重要影響的。滿洲攻伐明朝遼東時,滿洲國皇帝逐漸開始有意識地進行戰略後勤籌劃。滿洲國皇帝開始有意識地在戰略規劃中核計用兵人數、預估戰爭規模,並開闢自然交通線。

並且在滿洲人力所及的範圍內,建設能夠保障供給、預籌軍需之儲備基她。

清朝為何能在當時落後的東北建立強大軍隊?以後勤為中心進行研究

第二節:清朝早期的軍事繳獲與土地收入

滿、明之間早期的戰爭多為速決戰、殲滅戰,故而戰勝者自身之消耗既少而所獲之戰利品相對較多,這成為早期滿洲軍軍事裝備的重要來源。

戰略後勤的重要內容即為軍需籌劃,而其重要的一項便是滿洲士兵的軍糧問題。戰事一開則軍需供給關係立呈畸形狀態,滿洲以及漢邊的農業難於支持無限的軍需消耗。更何況道路漫長、轉送艱難,成本高昂。

就戰利品繳獲與金國戰略物資儲備關係而言,國家儲備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其實是以皇室與八旗平分的分配形式進行,皇權威權也不得不兼顧“牛錄一八旗”為基礎的部落原則暨所謂“賞不出之公家,伐必入之私室,有人必八家分養之,地土必八家分據之……雖有一汗之虛名,實無異於一整黃旗貝勒也。

滿洲國的土特產品商貿收入和稅課利入是其積聚財富的一個重要手段。

滿洲國的工礦業在以牛錄供應勞役經營為基礎上,繼承漢邊經濟基礎上也頗能維持其戰爭

物資製造的消耗。

清朝為何能在當時落後的東北建立強大軍隊?以後勤為中心進行研究

第三節:論滿洲士兵的後勤供給

滿洲士兵的戰鬥口糧多為炒麵,自然以其易於製作、便於攜帶、保存時間久長、食用方便故也,這種軍用食品長期成為清朝士兵戰時標準軍需配給。

就戰術後勤而言,單兵軍行的限於攜帶能力,在作戰行軍期間、依酌兵行之地的情況,就地籌糧或者捕獵來緊急補救。就滿洲士兵早期的戰鬥口糧的食品結構,在滿洲國時代、農業生產的建立和擴張,其作物多為春小麥、穀子等雜糧。

其普通居民的日常食品多小米之類的糧食。諸如棉花之類的種植,以及魚鹽之利又使得其居民日常生活足以自給而毋庸依賴外來商品交易以避免了貿易上的剪刀差分割其財難於和清朝盛時的相比,但滿洲士兵之主食似亦不僅麵食而已、且在戰鬥行軍過程中本亦難於保證麵食充分供給。

清朝為何能在當時落後的東北建立強大軍隊?以後勤為中心進行研究

第四節:滿洲士兵的武器

滿洲國士兵己用的冷兵器及輕便武器,均由滿洲各士卒自行負責。“滿洲軍的重型裝備供給,凡是每牛錄可以就近憑藉材料、技術上可以單獨製造完成,其裝備由每牛錄獨立負責,並由每牛錄製造、保管、使用,在戰術層面上也隨每一牛錄而攜帶、運輸,不過最終統歸軍權獨裁的皇太極調派。但皇太極卻掌控了滿洲火器製造與技術、以及使用火器的新生兵力,並藉此初步強化了金軍的攻擊力。

就武器裝備、軍事技術力量而言,滿洲由單純的冷兵器武裝自身進化為兼用重型火器、且重型火器的製造不再局囿於八旗本位而調度之權歸於滿洲皇權手中。就軍事物資供給而言。

文宗一方面壯大八旗氏族的力量以培植根本來壯大整體力量;一面開始有計劃地超越八旗部族的資源和管理體制、籌劃皇權統轄下的戰略資源儲備和整合。軍需後勤交通線與作為軍事通訊構成之一的後勤通訊線,在執行機關和空間覆蓋上本有功能替代的現象。而且這後勤通訊體制、軍事通訊體制的建設特點尤其能夠說明在和明朝長期鬥爭之際,滿洲軍所致力於戰略後勤的建設,深受到明朝在遼東管理體制與舊有設置的影響。

清朝為何能在當時落後的東北建立強大軍隊?以後勤為中心進行研究

第五節:滿洲後勤的運輸交通

滿洲軍在遼東錦、義方向的軍行路線即其戰略後勤交通線之一暨“義州路線”、且“義州路線”亦做戰術後勤保障交通線。’其另外一條軍行交通線似為“廣寧一牛莊一耀州一盛京一渾河一錦、義”取向。“滿洲軍在遼東半島的交通路線大致走的是“盛京一鞍山一海州一蓋平一木廠騷”的交通路線。

自然也是因襲明朝路站舊制。滿洲至朝鮮的交通路線基本採用了明朝設置的朝鮮入貢舊路。相對來說,滿洲國水路交通線比較落後,基本是內河航運水道。軍需後勤工具,遼東地區大致仍然為大車即牛車、獨輪車以及剖木為舟。而動力源也基本上依靠人力、畜力,水力的利用因為其東北季候原因以及水道運輸的滯後而不在整個動力源中據有重要位置。

清朝為何能在當時落後的東北建立強大軍隊?以後勤為中心進行研究

總結:

以上種種證據表明,滿洲入關之前,天聰年間以前就已經逐漸開始帝國的建設與擴一張暨體制的建設,這種建設與擴張自然包括軍需後勤制度在內;而即使是這種軍需後勤制度的建設本身既得益自滿清帝國皇權卓越領導力與強健的執行力,亦深受其時氏族建設之傳統、襲承明朝遼東舊有制度等其它建設要素的影響。

清朝為何能在當時落後的東北建立強大軍隊?以後勤為中心進行研究

這種建基於舊有文明成功運作的系統以及富於朝氣的本族特質之上的軍需後勤制度又成功地保障與支持了滿洲國家的制度建立與秩序擴張。可以說清朝的成功和這種後勤建設是密不可分,如果沒有這樣的後勤建設,就不會有清朝最終入主中原的成果。

清朝為何能在當時落後的東北建立強大軍隊?以後勤為中心進行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