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才皆薄的司馬昭一生中有幾大敗筆?

司馬昭之所以能成為全中國都耳熟能詳的名字,無非只是因為一句與他相關的歇後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是對於司馬昭其人,我們卻知之不多,可能是出於一種對曹操曹植的喜歡,世人皆偏愛曹魏,於是對取曹魏代之的司馬氏往往是深惡痛絕,而司馬昭更是以一種弒君者的醜惡面目彰於天下。而對西晉歷史有研究者,可能會覺得司馬昭平定巴蜀,為全國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應該是個歷史功臣。歷史沒有偏頗,司馬昭就是司馬昭,那他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德才皆薄的司馬昭一生中有幾大敗筆?

詭譎的司馬昭

原則上說,司馬昭是一個能力很不錯的人,政治權謀,國家政務,軍事大略都算不錯,雖然遠不及其父,亦不如其兄,但是時無英雄,該當他名重天下。而司馬昭之所以可以算是一個合格的政治、軍事的雙面人才,那是因為,三國發展到後期,吳蜀早已人才凋零,魏國雖然人才沒有斷層,但所出之人大都是比較平庸之輩,所謂的人才,也就大都是些做個軍區長官,或者地方大員的這類中層人才,頂尖到能指點江山的人才也已凋零。人要想牛逼,提升自己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就是等比你牛逼的人都死了,你就是天下最牛逼的那個人。

司馬昭若是放在東漢末年,無非就是一個陳宮級別的人物,滿天繁星中不算閃光的一類角色,可是四五十年過去後,前一輩的英才都凋零了,什麼曹孟德、曹子桓,劉玄德、諸葛孔明,孫仲謀,周瑜,陸遜;什麼荀彧,郭嘉,沮授,程昱,荀攸,司馬懿,賈詡。連還算有點大才的陸抗和諸葛恪都死了,天下只剩下姜維、鄧艾、鍾會之輩,天命如此,人才盡失,也該司馬昭橫行霸道,所向披靡。

正因為其能力非凡,故司馬昭一路高升,內平叛亂,外懾吳蜀。在司馬昭的運籌下,魏國大軍三路出擊,並於263年吞併蜀漢,成就不世之功。在朝廷內,隻手遮天,內外一切都在握,爵位層層高升,晚年甚至晉位為晉王,假天子節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全天下都知司馬家取魏自立只是時間的問題。但是這樣一個人卻因為思慮不周,留下以下三大敗筆,最終害人害己害家族更戕害國家。

德才皆薄的司馬昭一生中有幾大敗筆?


德才皆薄的司馬昭一生中有幾大敗筆?

司馬昭控制了曹魏政權

其一、於己,權術過重,勇氣不足,戰敗不願擔責,為世人所不齒

事發於東關之戰,時值孫權新喪,吳國國內帝位更迭,朝局動盪,諸葛恪與一眾老臣爭權,勝負未分。魏軍由司馬師為元帥,兵分三路共計十五萬趁隙大舉伐吳。公元252年,以司馬昭為都督,統帥東路軍七萬人兵出東關,東興之戰爆發。諸葛恪以四萬人馬對陣司馬昭的七萬大軍,以丁奉等老將為先鋒,丁奉不負眾望,率三千步兵雪中奮短刃,大破沒有防備的魏軍前部。諸葛恪隨後率軍壓上,魏軍全線潰敗而走,損失一萬餘士卒,傷者不計其數。

此次戰敗,應是東路軍都督司馬昭警惕心不足,輕敵所致。而據《晉書》記載,司馬昭並沒有想要擔責的意思,司馬昭在戰敗後,問行軍司馬王儀此次戰敗誰來承擔這個責任,而老實人王儀則回答,應當主帥承擔失敗之責,司馬昭當場勃然大怒,回道莫不是要我來承擔這次失利之責?於是怒殺王儀洩憤。

司馬昭不願擔責主要是自己得失心太重,過分看重戰績和軍功,沒有魄力來承擔這種失敗的汙點。與之相比,其兄司馬師就有威望和魄力一些,明言失利是自己的責任,同時為了平眾怒削了司馬昭的爵位,司馬昭得不償失,反倒失去了名聲。

德才皆薄的司馬昭一生中有幾大敗筆?

曹髦被刺

其二、於家族,殺死高貴鄉公曹髦,讓司馬一族背上弒君惡名

司馬昭做了一件令司馬家族背上西晉得位不正乃是弒君者罵名的大事,那就是弒殺了高貴鄉公曹髦。曹髦因不滿司馬昭權勢過盛,隻手遮天,繼而奮起反抗,率領為數不多、戰力也不強的宮廷侍衛殺出宮門,欲討伐司馬昭。司馬伷不敢與之爭,而司馬昭心腹賈充卻帶著司馬昭所屬的一幫死士將魏帝曹髦攔截在宮門之內,並差使武夫成濟弒殺了魏帝曹髦,自此天下震動,百姓惶恐,群臣莫敢多言多語。

而後司馬昭只是誅殺了弒君者成濟三族,而對心腹賈充百般庇護,最後司馬炎甚至和賈充做了親家,其子司馬衷娶了賈南風為皇后,賈南風專權禍亂,這也是天下大亂的根源之一。單說此次弒君之變,司馬昭沒有處理賈充,反倒是賈充步步高昇,成為一時權貴。在天下人眼裡,更加坐實了曹髦乃司馬昭授意賈充弒君,這也是司馬昭終其一生也沒有機會能取魏自立的道德綁架。也是自此司馬家族揹負了弒君者的惡名,因為司馬家族開當眾弒君的先河之緣故,導致司馬家後裔爭權奪利,最終先後被劉曜和劉裕二人屠殺殆盡,幾乎亡族,報應不爽。


德才皆薄的司馬昭一生中有幾大敗筆?

司馬昭立曹奐

其三、對國家,大肆任用司馬親族,矯枉過正,致使後來天下大亂,五胡亂華

德才皆薄的司馬昭一生中有幾大敗筆?

少數民族內遷

曹丕開始為了避免漢代的陋習,對於親族的權力格外警惕,並加以限制。導致後期魏主年幼,大權旁落,給了司馬家族掌天下牛耳的機會。而司馬昭為了避免曹魏之禍重現,完全反向的糾正了曹丕的行政理念,大肆任用同族,以致司馬家族人人皆是達官顯貴。到司馬炎時期,九州天下,到處都是司馬氏的王族。

等到了後期,朝廷皇權闇弱之時,天下諸王皆是司馬氏的子孫,誰都認為自己有資格晉位為皇帝,於是便拉幫結派,開始各種挑戰皇權。於是八王之亂自此爆發,天下大亂,八王與朝廷各自征伐,致使整個北方人口銳減,給了五胡內遷的機會,最終導致了五胡亂華,中原被大肆屠殺,上千萬的中原漢人被屠殺至不足百萬人。司馬昭大肆任用親族對中國歷史造成的影響是巨大的,直接導致了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道文明創傷。

司馬昭雖然政治和軍事都有很高的才華,但是歸根結底,還是德才皆薄。之所以能成大事,一是因為當時天下確實沒有能與他匹敵的人才,二是因為其父其兄打下的根基太過牢靠。不過這三件敗筆之事,確實也恰恰證明了司馬昭大智慧和大遠略實在是遠不及其父,好在時代給面子,讓豎子得以成名,並建立不世之功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