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陽:人生三大哲理,聰明的人四十歲之前都瞭如指掌

這世界上的賊人太多了,多如牛毛,而我們心中的賊更多,多如恆河沙數。

對於精通儒道佛教的全能大儒王陽明來說,除了治心是世界上第一難事之外,其他的一切,不過是天上的浮雲而已。

王明陽:人生三大哲理,聰明的人四十歲之前都瞭如指掌

王陽明出身於狀元之家,其父王華是明成化十七年(1481)狀元,可以說這為王陽明的成長提供了非常良好的文化基礎。可惜的是,王陽明雖然少有才華懷抱,但一生坎坷,直到晚年方才建功立業,且功高震主又被棄用一旁,等到再次啟用卻因病而逝。

王明陽:人生三大哲理,聰明的人四十歲之前都瞭如指掌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爭議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曾國藩曾這樣評價他:"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他繼承了宋代大儒陸九淵的思想,以自己的體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心學"體系,在他看來,人活於世,煩惱苦悶皆由心生,而他提出的處世五法則是引導眾人以心之力抵禦外界紛擾,重拾中庸、淡然之境。

王明陽:人生三大哲理,聰明的人四十歲之前都瞭如指掌

"心狹為禍之根,心曠為福之門"

如今於凡忿懥等件,只是個物來順應,不要著一分心思,便心體廓然大公,得其本體之正了。

心胸狹隘會給人帶來無窮禍患,而心胸寬廣則能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紛爭,慰藉心靈。無論是為了個人的身心健康,還是為了在紛繁複雜的現代社會中爭取到發展的機會,都應以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世。只有時刻保持寬廣的胸懷,心存一份豁達,才能放下怨恨,重拾笑顏;才能感受到他人對自己的尊重,共同進步。也許在你不經意的時候,心中的豁達就能為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

王明陽:人生三大哲理,聰明的人四十歲之前都瞭如指掌

"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做事業,貴在堅持。對於事業,王陽明倡導的是"知行合一"的精神。他認為,只有在做事的過程中磨鍊自己的知識,才能獲得真正的智慧。對此,王陽明強調:"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在我們的傳統印象裡,修心和做事是兩個觀念。其實做事才是修心的最佳方式。我們排除雜念,一點一點的把事情做好的過程,其實就是修心的過程。人只有通過不斷的做事,才能不斷地發現自己的不足,發掘自己的潛能,最終坦然立足於天地之間。事業是人生的根本,不斷地做事情,也能是我們永葆青春活力的秘訣。

王明陽:人生三大哲理,聰明的人四十歲之前都瞭如指掌

"天地氣機,元無一息之停。然有個主宰,故不先不後,不急不緩,雖千變萬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無主宰,便只是這氣奔放,如何不忙?"

欲靜心,先戒躁。忙碌是現代社會中大多數人的一種生活狀態。不幸的是,與身體的操勞相伴隨而來的,還有內心的忙亂急躁、焦慮不堪。所謂"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給內心留一份悠閒,而使其深受煩惱與擔憂所累,便更難在為人處世之時做到遊刃有餘、瀟灑自在。

睿智的老子指出,"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勝人者有力,勝己者強。"

王明陽:人生三大哲理,聰明的人四十歲之前都瞭如指掌

王明陽一生坎坷,能夠取得最後成就完全要歸功於他的心學。36歲那年被貶到貴州龍場,當時人們都認為龍場這種人間地獄,王明陽就算不被殺也就活活憋瘋了,但是聖人之所以能稱為聖人,他一定有有自己獨特的能力,就在那樣的環境下,王明陽生存了下來,並且建立了心學,從那以後王明陽人生從黑暗瞬間走向光明,修心讓他身體和精神處於最興奮的狀態,只要內心夠強大,做什麼事情都輕而易舉。

王明陽:人生三大哲理,聰明的人四十歲之前都瞭如指掌

王明陽心學經典誕生以來,影響了中國莘莘學子也同時影響了世界各國的文學家!中國的大家們包括: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都對其受益匪淺,他們也在個字方面發展宣傳了王明陽的心學。

美國哈弗大學的一位教授曾經說過: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但是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提到王明陽又有幾個人會認識?滿世界充斥著網紅的氣味。

網紅不可怕,可怕的是忘記了"心",害怕忘了本心嗎?那我們應該嘗試讀一讀《傳習錄》了,《傳習錄》被譽為心學經典第一書,王明陽的《傳習錄》的地位相當於基督教《聖經》一般。

王明陽:人生三大哲理,聰明的人四十歲之前都瞭如指掌

後世對王明陽心學的提取大部分都是來自《傳習錄》,有的學者說過你讀一百遍《傳習錄》你會有一百次的收穫,每一次的收穫是遞增的,隨便拿出一段話讀下去,你就會為之顫動,感受到其中的偉大之處。

另一本《知行合一》是王明陽的人物傳記,講述著他一生的坎坷和輝煌,而且裡面有很多王明陽的有趣故事,彷彿就像一本人物傳記,在快樂中汲取智慧,這不正是我們所期待的嗎?

王明陽:人生三大哲理,聰明的人四十歲之前都瞭如指掌

現在全片白話文版本的,只需要79元,而且是兩本人生智慧,讓我們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的樂趣,讓自己快樂的同時,學習大智慧,何樂而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